重寻近代中国系列(套装共4册)《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共和中的帝制》、《重寻近代中国》、《帝制的终结》
作者:张宏杰,等著
出版: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4.5
丛书:重寻近代中国系列
定价:154.40 元
ISBN-13:9787543893115
ISBN-10:7543893118
去豆瓣看看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自序
第一编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第一章 爱罗先珂和李鸿章
第二章 国民性会变吗?
第三章 春秋时代的“贵族精神”
第四章 不可复制的“黄金时代”
第五章 贵族精神的遗失
第六章 淳朴未泯的“汉人”
第七章 不可再现的魏晋风流
第八章 大唐的雄健与阳光
第九章 平民的盛世:宋代
第一节 文弱的宋朝
第二节 平民社会的崛起
第十章 铁骑踏断民族脊梁
第十一章 “流氓化”的大明王朝
第十二章 清代:世人皆为奴隶
第二编 中国国民性探源
第十三章 先秦:专制的源头
第一节 寻根溯源
第二节 中西文化差异的第一推动力
第三节 王的出现
第四节 中国独特性的起源
第十四章 秦始皇:历史下的蛋
第一节 强悍的男人
第二节 统一运动的最后一棒
第三节 专制构想的执行者
第四节
君主专制制度的分娩过程:战国改革运动
第三编 中国国民性改造史
第十五章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的奠基人
第十六章 鲁迅:国民性改造运动的旗手
第十七章 胡适的改良国民性思路
第十八章 胡适的渐进式改造路径
第十九章 “思想革命”式的国民性改造之路
后记
《重寻近代中国》
自序 重构中国近代叙事
第一章 鸦片战争:失败未带来改革
中国为什么不改革
商品改变中国
排外的理由:利益受损
第二章 洋务运动:跛足发展留下失败遗憾
李鸿章拒绝学习日本
压制体制性变动导致不平衡
宗藩体制解体代价巨大
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泡沫
洋务终结导致对旧体制全盘否定
第三章 甲午战败:中国精英救国之路的分化
战败引发恐慌
内耗与共识
超前的政治体制改革
被忽视的渐进改革之路
破旧而未能立新
民族主义误区
第四章 义和团:由内政而外交所引发的危机
被撩拨的民族主义情绪
大阿哥事件:神秘政治的后果
“义和拳起山东”
内政对外交的两个需求
列强冷对大阿哥
被误解的“宣战照会”
奇怪的局部和平
“辛丑共识”
第五章 晚清皇族:从改革先锋到反革命
改革先锋
“预备立宪”的诚意
体制忠诚与“皇族内阁”
认错、妥协及退让
“君主立宪”只差一步
《共和中的帝制》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 从府院之争说起
后袁世凯时代,天下,还是北洋的
半总统制的制度陷阱
“凤雏”徐树铮
契约精神的丧失
第二章 对德宣战的纠葛
站哪边,真是个问题
绝交而不参战的民意
本是生就矮人,实难暴成长汉
第三章 督军团政治
督军团的缘起
反过来叫,声音照样大
总理可以请辞,总统不能罢免
不给段祺瑞面子,也就是不给北洋系面子
第四章 复辟烟云
士绅政治下的晚清
复辟三巨头
第五章 张勋来了
空头督军的简历
治兵者张勋
第六章 徐州辫子兵
当兵是吃粮,为匪也是吃粮
忠诚、倔强、强悍、土
第七章 张勋小影
农民企业家的范儿
仗义、念旧、冬烘、颟顸
第八章 徐州会议
一个武人干政的聚会
政坛闹“瘟疫”,能指望的,居然是个蹩脚“大夫”
第九章 在火炉上被烘烤的黎元洪
大富大贵的老实人之相
这个家到底谁当
不得不犯的错误
第十章 复辟进行时
都是两边押宝,两边不放钱
尽换五色旗,升起黄龙旗
复辟后的政治安排
第十一章 讨逆,讨逆
段祺瑞运筹讨逆
捍卫共和的文胆——梁启超
北洋系众生相
第十二章 游戏战争
几万军队参与战争,伤亡二十五人
不是真的恨张勋
第十三章 复辟后事
躲的人以后还要出来,大家还都要见面的
总统换人,未必是好事
第十四章 关于复辟,说不完的话题
共和的各种药方
草根、遗老、武夫,都已不如精英对社会的影响
帝制消失了,但帝制的幽灵没有消失
第十五章 复辟戏里列强那只看不见的手
日本的政策和对华影响
欧美列强的阴影
附录
特别的遗老
并不尴尬的殉节问题
“辫帅”的人缘
倪嗣冲的规矩
哦,空军也来了
《帝制的终结》
第一章
孙中山由体制内改革转向体制外革命
体制内改革的试探——上书李鸿章
“振兴中华”伟大口号的提出
对清廷的最初一击——广州起义
伦敦被囚与《伦敦蒙难记》的写作
交结日本朝野
第二章
体制内改革—— 戊戌变法运动及其失败
改良思潮的兴起
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与公车上书
各地维新活动
变法高潮与“百日维新”
围园除后密谋与维新变法的失败
第三章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合作与破裂
康有为力图以武力使光绪皇帝复位
梁启超的文化宣传活动及其思想新趋向
革命、改良两派的合作与破裂
唐才常与自立军起义
孙中山与惠州起义
第四章
清廷的新政和袁世凯集团的崛起
清廷推行新政
袁世凯集团的崛起
第五章
新型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国内革命团体的出现
新型知识阶层走上政治舞台
拒俄运动与革命宣传热
黄兴与湖南地区的华兴会
湖北地区的科学补习所与日知会
蔡元培与江浙地区的光复会
岳王会与其他革命小团体
第六章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与访问第二国际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民报》的出版与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革命报刊的继续发展
第七章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的起义与暗杀活动
萍浏醴起义
同盟会的两广起义
光复会的浙皖起义
四川和东北的起义
广州新军起义与“三二九”起义
暗杀活动
第八章
同盟会的内部矛盾与中部总会的成立
同盟会内部矛盾的发生
社会主义讲习会的成立与无政府主义派别的出现
共进会
五省革命协会的筹创与光复会的重建
东京同盟会本部的再兴
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成立
第九章
立宪运动与清廷的集权
五大臣出洋与清廷预备立宪
立宪政团的组建
清廷的官制改革
宣统即位、载沣摄政与国会请愿运动的兴起
“皇族内阁”的建立
第十章
各类群众斗争的发展与保路、保界运动的发生
城乡人民自发斗争
抵制美货与收回利权运动
保路运动
保界拒约运动
第十一章
武昌起义,清朝覆灭
武昌起义
各省响应
南北议和
列强动态
民国建立
清帝退位
结语: 帝制终结,专制难除
附录
辛亥革命与共和知识分子——对一种传统观点的质疑
孙中山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师其意不用其法——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二题
《帝制的终结》
……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曾先后就职于某大型金融机构及某大学。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饥饿的盛世》《坐天下很累》等。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被誉为“大陆温情写史第一人”,著有《晚清二十年》《清亡启示录》《容忍历史不完美》等。
张鸣,浙江上虞人,长于北大荒。出生赶上鸣放,故曰:鸣。窦文涛评道:一出生就是右派。年幼时最大的理想是做图书管理员,好每天有书看。及长,幻想当作家,变成文学青年。一辈子养过猪,做过兽医,大学学的是农业机械,最后误打误撞,成了大学教历史的老师,众人眼中的学者。一生坎坷无数,碰壁无数,头撞南墙不回头,不是墙破,就是我亡。由幼及长,从黑板报算起,写过的文字无数,黑板报都擦了,小说都烧了,所谓的学术文字和随笔评论,留下来的比较多,有些变成铅字,好像有十几本了,均遗憾多多。年过五十,没有长进,再活五十年也许能好些。
杨天石,笔名江东阳、苏人、吴之民、梁之彦等,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国家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中国书画家杂志》顾问、《世纪》杂志顾问、《炎黄春秋》杂志编委、《同舟共进》杂志编委。长期研究中国文化史、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著书多种。《找寻真实的蒋介石》第一辑,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及全国31家媒体共同评定之2008年十大图书奖,获香港书奖,其第二辑获广东省委主办的南方读书节2010年最受读者关注的历史著作奖。《帝制的终结》,获《新京报》2011年“年度好书奖”。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国民性并非一成不变的,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如同瀑布一样,飞流直下,越来越恶化。春秋时代中国人单纯淳朴;唐代人雄健阳光,有尚武精神;进入明清之后,流氓气越来越重。而此流变与专制制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世界视野中对中国国民性的观察和历史视角下对中国国民性演变过程的剖析,作者认为是落后的制度造成了中国人的劣根性。近代以来,从梁启超、鲁迅到蒋介石、毛泽东,为改造国民性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收效甚微,其根源在于制度建设与国民性改造之不同步。中国人身上并没有“过滤性病菌”,要改造国民性,必须从制度方面去努力。
《重寻近代中国》
中国政治精英利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系列战败编织了一整套饱受外族剥削、欺侮为内容的“民族叙事”和“历史建构”。 但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背景下,持续强化“悲情叙事”正在将中国从世界大环境中孤立。马勇从现代化视角出发重塑中国近代史,一方面重新评估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功过是非,理清世界走进中国的路径及客观效果,另一方面剖析在现代化冲击之下,中国走向世界的艰难过程。 《共和中的帝制》
以1917年张勋复辟前后的中国社会为主要关注点,以严谨的态度,探讨了此一时期政坛的状况,包括是否对德宣战,如何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张勋复辟前后军人集团、文人集团的反应等史实,读来既有趣味又兼具学术性。在此基础上,张鸣老师在行文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在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推进社会的进步?执政者在面对不完善的游戏规则时,尽力弥补制度的漏洞与采取厚黑的手段,哪一种更能实现其执政理念?
《帝制的终结》
是作者集五十年辛亥研究功力而创作的作品,全景式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作者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简明而不失其要地说明了辛亥这一段历史中从当权的袁世凯、载沣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持各种政见的人物的活动脉络。全书充满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人细节,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给人很强的现场感。内容并不是陈旧的史料铺陈,而是挖掘尚未被学界利用的新资料。作者采择众说而又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处处可见他犀利独到的观点。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