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全集:两汉思想史(套装全3册)
两汉思想史(一)
自 序
台湾版代序:有关中国殷周社会性格问题的补充意见
三版改名自序西周政治社会的结构性格问题
一、对西周奴隶社会论者的检讨
二、周室宗法制度
三、周室之封建制度及其基本精神
四、“国人”的性格、地位问题
五、土田制度与农民
六、农民的地位与生活状况
查看完整
自 序
台湾版代序:有关中国殷周社会性格问题的补充意见
三版改名自序西周政治社会的结构性格问题
一、对西周奴隶社会论者的检讨
二、周室宗法制度
三、周室之封建制度及其基本精神
四、“国人”的性格、地位问题
五、土田制度与农民
六、农民的地位与生活状况
查看完整
徐复观先生,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业师熊十力改名“复观”,取义《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徐先生一九〇四年二月十八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家世清贫,八岁发蒙读书,幼而徇齐,长而敦敏。一九二六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两年后东渡日本留学,九一八事变后,因发动抗日示威而被捕系狱,遭革除学籍。回国后投身军旅,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参与指挥娘子关战役、武汉保卫战。一九四三年,受命以军令部联络参谋名义,派驻延安,与毛泽东等中共高层有所来往,六个月后回渝,调至参谋总长办公室。一九四九年五月迁台,后去在香港创办《民主评论》半月刊,并于一九五二年担任台中省立农学院(现中兴大学)兼任教授。三年后,获东海大学聘为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九五七年被国民党开除党籍,理由是“反蒋”、“亲共”。一九六九年六月,因与梁容若之争,被迫退休。旋即移居香港,任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教授,另专任《华侨日报》主笔。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两汉思想史》是徐复观晚年的著作,一共三大卷。以不同时期论文,相继杂纂而成,他于1972年出版的《周秦汉政治社会结构之研究》作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完整版《两汉思想史》的第一卷。之后陆续出版的《两汉思想史》的第二卷、第三卷,分章节研究了汉代的主要思想家的思想和重要的文献,完整架构了两汉的思想大厦。他对《淮南子》、《吕氏春秋》、《史记》、《汉书》、《韩诗外传》、《盐铁论》这些著作进行了细密的分析,陆贾、贾谊、董仲舒、扬雄、王充、刘向的思想光芒跃于纸上。值得注意的是,徐复观先生在本书中深厚的考据功底。
相关视频:
相关视频:
两汉思想史(一)
自 序
台湾版代序:有关中国殷周社会性格问题的补充意见
三版改名自序西周政治社会的结构性格问题
一、对西周奴隶社会论者的检讨
二、周室宗法制度
三、周室之封建制度及其基本精神
四、“国人”的性格、地位问题
五、土田制度与农民
六、农民的地位与生活状况
封建政治社会的崩溃及典型专制政治的成立
一、封建政治秩序的崩溃
二、封建社会在赋税重压下的解体
三、在封建社会解体中,国人阶层的发展与转变
四、封建道德的传承问题及宗法由政治向社会的移转
五、开放的过渡时代
六、商鞅变法与秦之统一及典型专制政治出现的关系
七、典型专制政体的成立
八、一人专制的五种特性
九、专制政治的社会基础问题
汉代专制政治下的封建问题
一、问题的限定
二、封建与楚汉兴亡之关系
三、汉代封建的三大演变
四、专制对封建的克制过程
五、在克制过程中对学术发展的重大影响
六、学术史中董仲舒的冤狱
七、东汉专制政治的继续压迫
汉代一人专制政治下的官制演变
一、官制系以宰相制度为骨干
二、三公九卿在历史官制中的澄清
三、汉代官制的一般特性
四、武帝在官制演变中的关键性的地位
五、武帝对宰相制度的破坏
六、尚书、中书的问题
七、中(内)朝问题的澄清
八、尚书在西汉非内朝臣
九、武帝以后的宰相地位与三公在官制中之出现
十、光武对宰相制度进一步的破坏及尔后在专制下官制演变的格局
十一、光武对地方军制的破坏及其严重后果
西汉知识分子对专制政治的压力感
中国姓氏的演变与社会形式的形成
一、引言
二、氏义探原
三、姓义探源
四、周初姓氏内容的演变
五、氏在春秋时代的演变
六、古代平民的姓氏问题
七、姓氏向平民的普及
八、姓氏普及后社会结构的变化
九、以孝为中心的伦理观念的普及与宗族的功能
十、专制政治对宗族势力的摧残
十一、姓氏在对异族同化中的力量
十二、结语
两汉思想史(二)
自 序《吕氏春秋》及其对汉代学术与政治的影响
一、《吕氏春秋》内容之检别
二、邹衍学派与《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
三、从《夏小正》到十二纪纪首
四、十二纪纪首的构造
五、明堂的问题
六、十二纪纪首中的政令与思想的分配
七、《吕氏春秋》中的天人思想
八、《吕氏春秋》政治思想之一端
九、《吕氏春秋》对汉代学术思想的影响
十、《吕氏春秋》对汉代政治的影响
十一、十二纪纪首是古代天的观念演变的结果
汉初的启蒙思想家—陆贾
一、刘邦统治集团中的文化问题
二、《新语》的问题
三、五经六艺的真实意义
四、秦亡的教训及儒道结合等问题
五、陆贾启蒙的影响
贾谊思想的再发现
一、时代背景及《贾谊传》
二、《新书》的问题
三、贾谊的思想领域
四、贾谊由秦所得的历史教训(附贾山)
五、贾谊政治思想中的现实性与理想性
六、政治思想中礼的思想的突出
七、贾谊的哲学思想
《淮南子》与刘安的时代
一、问题的起点
二、时代背景
三、思想的分野
四、道家的天、人、性、命
五、精、神、精神、心
六、道家政治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及思想上的融会贯通
七、由儒家所作的全书的总结—《泰族训》的研究
八、结论
先秦儒家思想的转折及天的哲学的完成
—董仲舒《春秋繁露》的研究
一、董氏思想与大一统专制政治之成熟
二、董仲舒的生平、人格及社会性
三、董氏的著作及《春秋繁露》成立的情形
四、《春秋繁露》的真伪问题
五、董氏的《春秋》学之一
六、董氏的《春秋》学之二
七、董氏《春秋》学之三
八、董氏的天的哲学之一
九、董氏的天的哲学之二—方法问题
十、董氏的天的哲学之三—天人关系
十一、天与政治
十二、余论—《贤良三策》
扬雄论究
一、《汉书?扬雄传》及其若干问题
二、扬雄的时代
三、扬雄的人生形态
四、扬雄的辞赋
五、扬雄的《太玄》
六、扬雄的《法言》
七、扬雄的政治思想
王充论考
一、引言
二、《后汉书?王充列传》中的问题
三、王充的遭遇与思想的关连
四、王充学术思想的特点
五、王充在学问上的目的
六、王充的理解能力问题
七、王充所运用的方法问题
八、王充疾虚妄的效率问题
九、王充的天道观
十、牵涉到的科学与迷信的问题
十一、王充的命运观
十二、王充的人性论
两汉思想史(三)
中国思想史工作中的考据问题 代序《韩诗外传》的研究
一、中国思想表达的另一方式
二、韩婴及诗教与诗传的问题
三、由《韩诗传》考查各家《诗》说的根源
四、《韩诗传》所关涉到的其他典籍
五、《韩诗传》中的基本思想及其与诸家的关涉
六、《韩诗传》中特出的问题
刘向《新序》、《说苑》的研究
一、刘向的家世、时代与生平
二、《新序》、《说苑》的问题
三、《新序》、《说苑》与《韩诗传》
四、与其他典籍之关连
五、刘向的政治思想
六、以士为中心的各种问题
《盐铁论》中的政治社会文化问题
一、背景
二、辩论的历程、态度及所反映出的社会地位
三、盐铁专卖政策的形成
四、两方的政治原则问题
五、现实上的利害比较
六、边疆政策的歧见
七、辩论中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
八、文化背景问题
原史—由宗教通向人文的史学的成立
一、有关字形正误
二、由史的原始职务以释史字的原形原义
三、史职由宗教向人文的演进
四、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织与交融
五、古代史官的特出人物
六、孔子的学问与史的关系
七、孔子修《春秋》的意义
八、孔子学问的性格及对史学的贡献
九、《春秋左氏传》若干纠葛的澄清
十、左氏“以史传经”的重大意义与成就
十一、从史学观点评估《左氏传》
十二、左氏晚年作《国语》,乃所以补《左氏传》所受的
限制
论《史记》
一、前言
二、《太史公行年考》的补正
三、史公的家世、时代与思想
四、史公的史学精神及其作史的目的
五、《史记》构造之一—本纪、世家
六、《史记》构造之二—表
七、《史记》构造之三—书及其中的存缺问题
八、《史记》构造之四—列传中的若干问题
九、《史记》构造之五—立传的选择
十、《史记》构造之六—表现方法上的若干特点
读《〈论史记〉驳议》—敬答施之勉先生
《史》、《汉》比较研究之一例
一、问题的回顾
二、班氏父子的家世、思想及其著书的目的
三、班氏父子对《史记》的批评
四、《汉书》之成立历程
五、《史》、《汉》比较之一—纪
六、《史》、《汉》比较之二—表
七、《史》、《汉》比较之三—书、志
八、《史》、《汉》比较之四—传
九、《史》、《汉》比较之五—文字的比较
《史记》札记
^ 收 起
自 序
台湾版代序:有关中国殷周社会性格问题的补充意见
三版改名自序西周政治社会的结构性格问题
一、对西周奴隶社会论者的检讨
二、周室宗法制度
三、周室之封建制度及其基本精神
四、“国人”的性格、地位问题
五、土田制度与农民
六、农民的地位与生活状况
封建政治社会的崩溃及典型专制政治的成立
一、封建政治秩序的崩溃
二、封建社会在赋税重压下的解体
三、在封建社会解体中,国人阶层的发展与转变
四、封建道德的传承问题及宗法由政治向社会的移转
五、开放的过渡时代
六、商鞅变法与秦之统一及典型专制政治出现的关系
七、典型专制政体的成立
八、一人专制的五种特性
九、专制政治的社会基础问题
汉代专制政治下的封建问题
一、问题的限定
二、封建与楚汉兴亡之关系
三、汉代封建的三大演变
四、专制对封建的克制过程
五、在克制过程中对学术发展的重大影响
六、学术史中董仲舒的冤狱
七、东汉专制政治的继续压迫
汉代一人专制政治下的官制演变
一、官制系以宰相制度为骨干
二、三公九卿在历史官制中的澄清
三、汉代官制的一般特性
四、武帝在官制演变中的关键性的地位
五、武帝对宰相制度的破坏
六、尚书、中书的问题
七、中(内)朝问题的澄清
八、尚书在西汉非内朝臣
九、武帝以后的宰相地位与三公在官制中之出现
十、光武对宰相制度进一步的破坏及尔后在专制下官制演变的格局
十一、光武对地方军制的破坏及其严重后果
西汉知识分子对专制政治的压力感
中国姓氏的演变与社会形式的形成
一、引言
二、氏义探原
三、姓义探源
四、周初姓氏内容的演变
五、氏在春秋时代的演变
六、古代平民的姓氏问题
七、姓氏向平民的普及
八、姓氏普及后社会结构的变化
九、以孝为中心的伦理观念的普及与宗族的功能
十、专制政治对宗族势力的摧残
十一、姓氏在对异族同化中的力量
十二、结语
两汉思想史(二)
自 序《吕氏春秋》及其对汉代学术与政治的影响
一、《吕氏春秋》内容之检别
二、邹衍学派与《吕氏春秋》十二纪纪首
三、从《夏小正》到十二纪纪首
四、十二纪纪首的构造
五、明堂的问题
六、十二纪纪首中的政令与思想的分配
七、《吕氏春秋》中的天人思想
八、《吕氏春秋》政治思想之一端
九、《吕氏春秋》对汉代学术思想的影响
十、《吕氏春秋》对汉代政治的影响
十一、十二纪纪首是古代天的观念演变的结果
汉初的启蒙思想家—陆贾
一、刘邦统治集团中的文化问题
二、《新语》的问题
三、五经六艺的真实意义
四、秦亡的教训及儒道结合等问题
五、陆贾启蒙的影响
贾谊思想的再发现
一、时代背景及《贾谊传》
二、《新书》的问题
三、贾谊的思想领域
四、贾谊由秦所得的历史教训(附贾山)
五、贾谊政治思想中的现实性与理想性
六、政治思想中礼的思想的突出
七、贾谊的哲学思想
《淮南子》与刘安的时代
一、问题的起点
二、时代背景
三、思想的分野
四、道家的天、人、性、命
五、精、神、精神、心
六、道家政治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及思想上的融会贯通
七、由儒家所作的全书的总结—《泰族训》的研究
八、结论
先秦儒家思想的转折及天的哲学的完成
—董仲舒《春秋繁露》的研究
一、董氏思想与大一统专制政治之成熟
二、董仲舒的生平、人格及社会性
三、董氏的著作及《春秋繁露》成立的情形
四、《春秋繁露》的真伪问题
五、董氏的《春秋》学之一
六、董氏的《春秋》学之二
七、董氏《春秋》学之三
八、董氏的天的哲学之一
九、董氏的天的哲学之二—方法问题
十、董氏的天的哲学之三—天人关系
十一、天与政治
十二、余论—《贤良三策》
扬雄论究
一、《汉书?扬雄传》及其若干问题
二、扬雄的时代
三、扬雄的人生形态
四、扬雄的辞赋
五、扬雄的《太玄》
六、扬雄的《法言》
七、扬雄的政治思想
王充论考
一、引言
二、《后汉书?王充列传》中的问题
三、王充的遭遇与思想的关连
四、王充学术思想的特点
五、王充在学问上的目的
六、王充的理解能力问题
七、王充所运用的方法问题
八、王充疾虚妄的效率问题
九、王充的天道观
十、牵涉到的科学与迷信的问题
十一、王充的命运观
十二、王充的人性论
两汉思想史(三)
中国思想史工作中的考据问题 代序《韩诗外传》的研究
一、中国思想表达的另一方式
二、韩婴及诗教与诗传的问题
三、由《韩诗传》考查各家《诗》说的根源
四、《韩诗传》所关涉到的其他典籍
五、《韩诗传》中的基本思想及其与诸家的关涉
六、《韩诗传》中特出的问题
刘向《新序》、《说苑》的研究
一、刘向的家世、时代与生平
二、《新序》、《说苑》的问题
三、《新序》、《说苑》与《韩诗传》
四、与其他典籍之关连
五、刘向的政治思想
六、以士为中心的各种问题
《盐铁论》中的政治社会文化问题
一、背景
二、辩论的历程、态度及所反映出的社会地位
三、盐铁专卖政策的形成
四、两方的政治原则问题
五、现实上的利害比较
六、边疆政策的歧见
七、辩论中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
八、文化背景问题
原史—由宗教通向人文的史学的成立
一、有关字形正误
二、由史的原始职务以释史字的原形原义
三、史职由宗教向人文的演进
四、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织与交融
五、古代史官的特出人物
六、孔子的学问与史的关系
七、孔子修《春秋》的意义
八、孔子学问的性格及对史学的贡献
九、《春秋左氏传》若干纠葛的澄清
十、左氏“以史传经”的重大意义与成就
十一、从史学观点评估《左氏传》
十二、左氏晚年作《国语》,乃所以补《左氏传》所受的
限制
论《史记》
一、前言
二、《太史公行年考》的补正
三、史公的家世、时代与思想
四、史公的史学精神及其作史的目的
五、《史记》构造之一—本纪、世家
六、《史记》构造之二—表
七、《史记》构造之三—书及其中的存缺问题
八、《史记》构造之四—列传中的若干问题
九、《史记》构造之五—立传的选择
十、《史记》构造之六—表现方法上的若干特点
读《〈论史记〉驳议》—敬答施之勉先生
《史》、《汉》比较研究之一例
一、问题的回顾
二、班氏父子的家世、思想及其著书的目的
三、班氏父子对《史记》的批评
四、《汉书》之成立历程
五、《史》、《汉》比较之一—纪
六、《史》、《汉》比较之二—表
七、《史》、《汉》比较之三—书、志
八、《史》、《汉》比较之四—传
九、《史》、《汉》比较之五—文字的比较
《史记》札记
^ 收 起
徐复观先生,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业师熊十力改名“复观”,取义《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徐先生一九〇四年二月十八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家世清贫,八岁发蒙读书,幼而徇齐,长而敦敏。一九二六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两年后东渡日本留学,九一八事变后,因发动抗日示威而被捕系狱,遭革除学籍。回国后投身军旅,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参与指挥娘子关战役、武汉保卫战。一九四三年,受命以军令部联络参谋名义,派驻延安,与毛泽东等中共高层有所来往,六个月后回渝,调至参谋总长办公室。一九四九年五月迁台,后去在香港创办《民主评论》半月刊,并于一九五二年担任台中省立农学院(现中兴大学)兼任教授。三年后,获东海大学聘为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九五七年被国民党开除党籍,理由是“反蒋”、“亲共”。一九六九年六月,因与梁容若之争,被迫退休。旋即移居香港,任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教授,另专任《华侨日报》主笔。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两汉思想史》是徐复观晚年的著作,一共三大卷。以不同时期论文,相继杂纂而成,他于1972年出版的《周秦汉政治社会结构之研究》作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完整版《两汉思想史》的第一卷。之后陆续出版的《两汉思想史》的第二卷、第三卷,分章节研究了汉代的主要思想家的思想和重要的文献,完整架构了两汉的思想大厦。他对《淮南子》、《吕氏春秋》、《史记》、《汉书》、《韩诗外传》、《盐铁论》这些著作进行了细密的分析,陆贾、贾谊、董仲舒、扬雄、王充、刘向的思想光芒跃于纸上。值得注意的是,徐复观先生在本书中深厚的考据功底。
相关视频:
相关视频: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