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学史论第六卷·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战略与延安时期的文学生产
作者:周维东著;李怡,张中良编
出版:花城出版社 2014.11
丛书:民国文学史论
页数:268
定价:40.00 元
ISBN-13:9787536071568
ISBN-10:7536071566
去豆瓣看看 总序一:还原民国文学史 / 张中良 / 001
总序二:民国文学史,如何立论? / 李怡 / 006
导论 / 00
一、“文化战略”视角的由来 / 00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战略 / 00
三、文化战略与延安时期文学的内在关联 / 00
四、理论与方法 / 0
第一编“统一战线”与延安文学生产
第一章“统一战线”与“延安文学圈”的形成 / 0
一、“中国文艺协会”是个“创举”吗? / 0
二、“文化战线”的涵义 / 0
三、文艺组织架构的变革 / 0
四、从“关门”到“开门” / 0
五、“延安文艺圈”与“延安文学” / 0
第二章“统一战线”与延安文学中的理论话语生产
——以“新民主主义”及其文化理论的形成为中心 / 0
一、“主义”之争 / 0
二、“口号”的意义 / 0
第三章“统一战线”与延安文学对新文学资源的接受
——以延安时期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为中心 / 0
一、“所指”的困惑 / 0
二、“第一个是团结” / 0
三、 “留白”的艺术 / 0
第二编“突击文化”与延安文学生产
第四章“突击文化”的形成 / 0
一、 “突击运动”与“突击文化” / 0
二、“突击文化”的历史内涵 / 0
三、 “突击文化”与延安文学 / 0
第五章“集体创作”:“突击文化”与延安文艺的生产方式 / 0
一、征文型集体创作 / 0
二、合作型集体创作 / 0
三、拟集体创作 / 0
结语 / 096
第六章宣传与鼓动:延安文艺的“突击”特征 / 0
一、“新英雄”的意义与塑造 / 0
二、“阶级仇”叙事的形成及其泛化 /
三、理想主义的张扬 /
第三编整风运动与延安文艺生产
第七章延安文艺的内在矛盾与“民族形式”论争 /
一、延安的“国际派” /
二、“旧形式”的背后 /
三、有组织的“论争” /
第八章作为方向的“真人真事”创作 /
一、知识分子的“摹写”运动 /
二、革命群众的自我塑造 /
三、被提升的“经验” /
第九章“下乡”的名与实 /
一、为什么要“下乡”? /
二、“下乡”中的政治 /
三、作为创作制度的“下乡” /
第四编“整风”之后的文学叙事
第十章“二流子改造”运动中的“起家”叙事 /
一、民间理想与革命需求 /
二、人情与规训 /
三、“革命新家务” /
第十一章延安时期的移民运动与“穷人乐”叙事 /
一、延安时期的移民运动 /
二、“乐”的现实依据 /
三、非理性的“乐” /
四、作为“娱乐”的叙事 /
第十二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穷人恨”叙事 /
一、从“穷人乐”到“穷人恨” /
二、戏剧中的戏剧 /
三、制造仇恨的方式 /
第十三章晋察冀边区的乡村建设与孙犁的小说创作 /
一、从“白洋淀”到“荷花淀” /
二、家庭、婚姻与乡土秩序 /
三、“革命”与“乡土”的暧昧 /
四、“土地改革”与孙犁的创作转变 /
五、从革命与乡土的关系再看孙犁 /
主要参考文献 /
“民国”的文学史意义(代跋) /
李怡,1966年6月生于重庆,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国历史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学术丛刊主编,出版过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七月派作家评传》《现代:繁复的中国旋律》《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阅读现代——论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阅读笔记》《中国现代诗歌欣赏》《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等。先后成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张中良,笔名秦弓,1955年2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1年获博士学位。1991年4月至1992年3月,留学日本,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现代文学学科负责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文学评论》编委,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委。
出版《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小说叙事》《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五四:新与旧》《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等个人专著11种,《中国现代杂文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中华文学发展史》《中国文学通史》等合著4种,译著2种,随笔集4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日本研究》《抗日战争研究》《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北京大学学报》《名古屋大学言语文化论集》(日本日文版)等刊物发表论文140多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读书》等报刊发表评论170多篇,散文随笔140多篇。
周维东,男,1979年出生,陕西白河人。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副教授,《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集刊编辑部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民间学术论坛“西川论坛”发起人之一。曾在西华师范大学任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长滩分校访学,多次赴台湾政治大学、东华大学、中原大学交流访问。担任中国现代学会会员、中国郭沫若学会理事、四川鲁迅研究会理事等职。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学术月刊》《鲁迅研究月刊》《中山大学学报》《南开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并结题国家社科基金、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项目多项,获得过四川省优秀成果二等奖、国际郭沫若学会青年论文奖、四川省社科联先进学会工作者、四川大学青年杰出人才等多项社会及学术奖励。
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民国文学史论》第四卷。
本卷著者陈福康长期从事民国时期文学史研究,是我国早期获得“中国现代文学史”专业博士学位者之一。早在1997年他提出了“民国时期文学”这一概念,此为其研究民国时期文学史的论文和考证文章的结集,作者又作了认真的修订和补充。陈教授的很多论文和考证文章在最初发表时即曾引起学界瞩目和好评。如《“现代文学”,应该退休的学科名称》一文,早期正式提出应该用“民国时期文学史”替代不宜继续使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之争》等文,逼真地还原民国文坛重要事件全过程,以大量史实判明其间是非;《有关周作人新“史料”的质疑》等文,不只是一般的史实辨正,实际也介入了当前反对歪曲历史、为敌伪翻案的思想斗争。作者善于论辩,更以精于考证、洞察隐微著称;又学识渊博,动辄涉及古今中外;加上文字畅达,陈言务去,引人入胜。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