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宋初儒学复兴的社会政治语境
一、宋初政治困境与偃武修文国策的确立
二、右文崇儒,以为家法
三、庆历以来的政治变革对儒学复兴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 经学新诠的历史轨迹
一、宋初经学的守成与萌新
二、庆历正学向《六经》的回归与对圣人之道的追寻
三、嘉祜以来的性理之学与理学的产生
第三章 与佛老的抗辩及性理话语的容摄
一、佛老之说天下已成风
(一)释氏东行,山闻海惊
(二)天下遍有道像矣
(三)吾理自立,则彼不必与争
二、由治世到治世与治心的贯通
(一)佛者治心、儒者治世之论
(二)儒学治心与治世的贯通
三、性理论题的相互开示
(一)欲闻性命之趣,吾儒自有至要
(二)儒道两家道、理、气论的相互启发
(三)返本复性论中的交融互摄
第四章 核心话语转换下经典文本的拣选与扩展
一、《五经》资源的再挖掘
(一)《春秋》
(二)《周易》
(三)《三礼》《尚书》与《诗经》
二、经典文本的扩大:《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一)《论语》
(二)《孟子》
(三)《大学》《中庸》
第五章 从《周易》《中庸》到《太极图说》与《通书》
一、《周易》与天人合一的本体论构造
二、合《中庸》于《周易》而论“性”
三、经典的融汇与希圣工夫
第六章 程学的经典与天理的体贴(上)
一、时代话题与经典语境
二、二程之前天理与理的概念
(一)二程之前的天理
(二)二程之前的理
三、体贴天理的灵感
(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二)格物穷理致知的进路
第七章 程学的经典与天理的体贴(下)
一、天理与本体
(一)“形而上下”
(二)“立象尽意”
二、天理与生生之仁
(一)儒家经典的多角度发明
(二)《周易》与《孟子》的阐发
三、“理一分殊”与贯通理性命
四、涵养工夫的落实
第八章 发于《易传》的张载气学
一、张载之前的“太虚”概念
二、《易》之“形象”“幽明”与气之“太虚”
(一)“太虚”的意涵
(二)“幽明”与“太虚”
(三)“形”“象”与“太虚”
三、《易》之“太和”世界
(一)“神”与“太和”世界的动力
四、“天命之谓性”与“继善成性”
五、“知崇礼卑”与“尽心知性”
第九章 宋学方法论与理学理论创见
一、怀疑经传——以朱熹“格物补传”为例
(一)《大学》阙文
(二)《格物补传》与理学发明
二、张拭与朱熹的解经理路——以《论语学而》的注解为例
(一)《论语解学而》重理重行的特色
(二)《论语集解学而》之兼采汉宋
(三)张、朱二人就《学而》注解的讨论
三、超越经典——陆九渊的经典观
(一)直趋本根,脱略文字
(二)“转步而未曾移身”
(三)发明本心与超越经典
结语:理学的新经典与话语系统的形成
一、经典内部的统一
二、经典之间的协调
(一)《周易》《中庸》之言天道与人事
(二)忠恕“贯道”与“违道不远”
(三)圣贤气象与言有异处
三、对经典的超越
(一)《论语》与《孟子》之性“近”与“性善”
(二)《论语》之“上智下愚不可移”
(三)再论《孟子》言“生之谓性”
(四)《孟子》言性善与《周易》之“继善成性”
四、核心范畴的贯通
五、经典的作用和彼此互补
(一)《周易》之“穷理”与《大学》之“格物”
(二)“《易》非学者之急务”
后记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索引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