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前言1
章资源配置问题的探讨1
节从非均衡的角度看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问题1
一、非均衡的含义1
二、资源配置的含义3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的特点4
四、经济的非均衡与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7
第二节资源配置失调与社会主义经济中“滞胀”的可能性9
一、社会主义经济中“滞”与“胀”的根源9
二、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不协调的原因11
查看完整
章资源配置问题的探讨1
节从非均衡的角度看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问题1
一、非均衡的含义1
二、资源配置的含义3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的特点4
四、经济的非均衡与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7
第二节资源配置失调与社会主义经济中“滞胀”的可能性9
一、社会主义经济中“滞”与“胀”的根源9
二、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不协调的原因11
查看完整
厉以宁,江苏仪征人,1930年生于南京,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七、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主要著作有《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理论》《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资本主义的起源》《罗马—拜占庭经济史》《工业化和制度调整》《希腊古代经济史》《厉以宁经济史论文选》《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等。1998年获香港理工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还出版了《厉以宁诗词选集》(上下卷)、《山景总须横侧看:厉以宁散文集》。
本书是厉以宁先生的学术代表作,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中国经济非均衡理论”,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南。
本书围绕中国经济的非均衡性特征,从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分析了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制度创新和经济波动等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宏观和微观运行机制的特点,并探讨了以企业改革为中心,通过改革调整走出困境,实现顺利发展的途径。
本书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列入“中国文库·新中国60周年特辑”,并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本书围绕中国经济的非均衡性特征,从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分析了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制度创新和经济波动等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宏观和微观运行机制的特点,并探讨了以企业改革为中心,通过改革调整走出困境,实现顺利发展的途径。
本书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列入“中国文库·新中国60周年特辑”,并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前言1
章资源配置问题的探讨1
节从非均衡的角度看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问题1
一、非均衡的含义1
二、资源配置的含义3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的特点4
四、经济的非均衡与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7
第二节资源配置失调与社会主义经济中“滞胀”的可能性9
一、社会主义经济中“滞”与“胀”的根源9
二、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不协调的原因11
三、“滞胀”与资源配置失调13
四、“滞胀”的可能性与“滞胀”的防止15
五、重新认识资源配置问题的必要性19
第二章市场调节与资源配置22
节市场选择与市场引导22
一、市场选择22
二、资源组合23
三、市场决策的分散性25
四、市场引导26
第二节投资主体、投资行为与资源配置28
一、投资主体28
二、投资行为的一般原则29
三、非均衡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投资行为30
四、非均衡条件下投资行为与资源配置的关系33
第三节消费主体、消费行为与资源配置34
一、消费主体34
二、消费行为的一般原则35
三、非均衡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消费行为36
四、非均衡条件下消费行为与资源配置的关系37
第四节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市场自我制约38
一、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自我制约的含义38
二、均衡条件下市场的自我制约与资源配置40
三、两类不同的微观经济单位和两类不同的非均衡41
四、类非均衡条件下市场的自我制约43
五、第二类非均衡条件下市场的自我制约46
第三章政府调节与资源配置52
节政府调节的含义52
一、政府调节与计划52
二、政府作为市场的管理者54
三、科学的政府调节56
第二节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58
一、政府行为非理想化的含义58
二、政策效应的滞后性59
三、政策效应的不平衡性62
四、政策效力的递减64
五、政府行为非理想化条件下的资源配置66
第三节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行为的适度与优化70
一、第二类非均衡状态中政府调节资源配置的困难70
二、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行为的适度72
三、“警戒线”的设置和“后手段”的备用74
四、法律的严肃性和政府行为77
五、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行为的优化79
第四章经济运行的机制82
节经济运行的二元机制82
一、经济运行中政府调节的“覆盖面”82
二、二元机制之间的关系84
三、政府的分级与市场的分级89
四、市场完善与否和市场体系完整与否的区别92
第二节经济运行中的摩擦94
一、类非均衡条件下经济运行中的摩擦94
二、第二类非均衡条件下经济运行中的摩擦97
三、对经济运行中的摩擦的认识98
第五章商品市场配额均衡100
节数量—价格调节下的商品市场均衡100
一、双轨经济体制下的商品供给缺口100
二、双轨经济体制下商品供给缺口与商品需求缺口的并存103
三、商品市场配额均衡逐步实现的可能性108
第二节商品市场上数量—价格调节措施的运用111
一、广义与狭义的数量—价格调节措施111
二、数量调节、价格调节与市场调节、政府调节的关系113
三、数量调节与价格调节的相互渗透关系115
四、商品市场上数量—价格调节措施的配合119
第六章经济非均衡条件下供求矛盾的缓解131
节政府价格调节的逆效应131
一、经济非均衡条件下供求缺口的刚性131
二、经济非均衡条件下的商品供给缺口与政府价格调节的
逆效应133
三、经济非均衡条件下的商品需求缺口与政府价格调节的
逆效应136
四、价格双轨制的背后:配额调节可能带来的问题138
第二节企业运行机制的改造141
一、企业运行机制改造与供求矛盾的缓解141
二、企业运行机制改造与结构性失衡的缓解145
三、价格改革的渐进性147
第七章产业结构调整152
节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内资金来源152
一、非均衡条件下的资金缺口与资金潜力152
二、发掘国内资金潜力的主要途径155
三、结构调整与资金利用效率的提高157
四、国内资金动员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
间的关系161
第二节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行为的长期化164
一、企业行为短期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
阻碍164
二、投资者的利益对企业短期行为的内在约束167
三、投资者的利益对企业短期行为的外在约束168
四、企业行为的长期化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170
五、资源配置与社会行为的长期化174
第三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的不平衡增长179
一、一个理论难题179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主体的确定180
三、非均衡条件下政府的配额均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
作用181
四、主导产业政策的运用和经济的不平衡增长184
五、企业的自我约束及其对产业政策倾斜过度的制约186
第八章政府对农业生产的调节191
节非均衡条件下的农产品供求191
一、农业的非均衡状态191
二、农产品供给与政府调节192
三、农产品需求与政府调节194
第二节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趋势197
一、农产品供求双方行为的长期化197
二、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200
第九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的建立204
节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建立的必要性和困难204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的含义204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与经济改革的深化206
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的建立与制度创新的关系207
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建立的困难209
第二节建立商品经济秩序过程中的利益调整问题213
一、制度创新不同主体的预期纯利益213
二、制度创新中不同主体之间预期纯利益的冲突217
三、经济中的刚性与制度创新主体的利益冲突219
四、政府在缓和制度创新的利益冲突方面的作用222
五、制度创新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225
第十章制度创新的规范化230
节政府在制度创新规范化中的作用230
一、商品经济秩序建立过程中的违约现象230
二、作为制度创新主体的政府232
三、作为经济纠纷裁决者的政府234
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垄断现象和政府的对策235
第二节制度变型与制度创新规范化242
一、制度创新中的两类制度变型242
二、制度变型的主要原因244
三、制度创新规范化的可能性250
四、制度创新后的相对稳定254
^ 收 起
章资源配置问题的探讨1
节从非均衡的角度看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问题1
一、非均衡的含义1
二、资源配置的含义3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的特点4
四、经济的非均衡与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7
第二节资源配置失调与社会主义经济中“滞胀”的可能性9
一、社会主义经济中“滞”与“胀”的根源9
二、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不协调的原因11
三、“滞胀”与资源配置失调13
四、“滞胀”的可能性与“滞胀”的防止15
五、重新认识资源配置问题的必要性19
第二章市场调节与资源配置22
节市场选择与市场引导22
一、市场选择22
二、资源组合23
三、市场决策的分散性25
四、市场引导26
第二节投资主体、投资行为与资源配置28
一、投资主体28
二、投资行为的一般原则29
三、非均衡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投资行为30
四、非均衡条件下投资行为与资源配置的关系33
第三节消费主体、消费行为与资源配置34
一、消费主体34
二、消费行为的一般原则35
三、非均衡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消费行为36
四、非均衡条件下消费行为与资源配置的关系37
第四节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市场自我制约38
一、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自我制约的含义38
二、均衡条件下市场的自我制约与资源配置40
三、两类不同的微观经济单位和两类不同的非均衡41
四、类非均衡条件下市场的自我制约43
五、第二类非均衡条件下市场的自我制约46
第三章政府调节与资源配置52
节政府调节的含义52
一、政府调节与计划52
二、政府作为市场的管理者54
三、科学的政府调节56
第二节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58
一、政府行为非理想化的含义58
二、政策效应的滞后性59
三、政策效应的不平衡性62
四、政策效力的递减64
五、政府行为非理想化条件下的资源配置66
第三节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行为的适度与优化70
一、第二类非均衡状态中政府调节资源配置的困难70
二、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行为的适度72
三、“警戒线”的设置和“后手段”的备用74
四、法律的严肃性和政府行为77
五、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行为的优化79
第四章经济运行的机制82
节经济运行的二元机制82
一、经济运行中政府调节的“覆盖面”82
二、二元机制之间的关系84
三、政府的分级与市场的分级89
四、市场完善与否和市场体系完整与否的区别92
第二节经济运行中的摩擦94
一、类非均衡条件下经济运行中的摩擦94
二、第二类非均衡条件下经济运行中的摩擦97
三、对经济运行中的摩擦的认识98
第五章商品市场配额均衡100
节数量—价格调节下的商品市场均衡100
一、双轨经济体制下的商品供给缺口100
二、双轨经济体制下商品供给缺口与商品需求缺口的并存103
三、商品市场配额均衡逐步实现的可能性108
第二节商品市场上数量—价格调节措施的运用111
一、广义与狭义的数量—价格调节措施111
二、数量调节、价格调节与市场调节、政府调节的关系113
三、数量调节与价格调节的相互渗透关系115
四、商品市场上数量—价格调节措施的配合119
第六章经济非均衡条件下供求矛盾的缓解131
节政府价格调节的逆效应131
一、经济非均衡条件下供求缺口的刚性131
二、经济非均衡条件下的商品供给缺口与政府价格调节的
逆效应133
三、经济非均衡条件下的商品需求缺口与政府价格调节的
逆效应136
四、价格双轨制的背后:配额调节可能带来的问题138
第二节企业运行机制的改造141
一、企业运行机制改造与供求矛盾的缓解141
二、企业运行机制改造与结构性失衡的缓解145
三、价格改革的渐进性147
第七章产业结构调整152
节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内资金来源152
一、非均衡条件下的资金缺口与资金潜力152
二、发掘国内资金潜力的主要途径155
三、结构调整与资金利用效率的提高157
四、国内资金动员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
间的关系161
第二节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行为的长期化164
一、企业行为短期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
阻碍164
二、投资者的利益对企业短期行为的内在约束167
三、投资者的利益对企业短期行为的外在约束168
四、企业行为的长期化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170
五、资源配置与社会行为的长期化174
第三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的不平衡增长179
一、一个理论难题179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主体的确定180
三、非均衡条件下政府的配额均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
作用181
四、主导产业政策的运用和经济的不平衡增长184
五、企业的自我约束及其对产业政策倾斜过度的制约186
第八章政府对农业生产的调节191
节非均衡条件下的农产品供求191
一、农业的非均衡状态191
二、农产品供给与政府调节192
三、农产品需求与政府调节194
第二节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趋势197
一、农产品供求双方行为的长期化197
二、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200
第九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的建立204
节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建立的必要性和困难204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的含义204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与经济改革的深化206
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的建立与制度创新的关系207
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建立的困难209
第二节建立商品经济秩序过程中的利益调整问题213
一、制度创新不同主体的预期纯利益213
二、制度创新中不同主体之间预期纯利益的冲突217
三、经济中的刚性与制度创新主体的利益冲突219
四、政府在缓和制度创新的利益冲突方面的作用222
五、制度创新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225
第十章制度创新的规范化230
节政府在制度创新规范化中的作用230
一、商品经济秩序建立过程中的违约现象230
二、作为制度创新主体的政府232
三、作为经济纠纷裁决者的政府234
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垄断现象和政府的对策235
第二节制度变型与制度创新规范化242
一、制度创新中的两类制度变型242
二、制度变型的主要原因244
三、制度创新规范化的可能性250
四、制度创新后的相对稳定254
^ 收 起
厉以宁,江苏仪征人,1930年生于南京,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七、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主要著作有《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理论》《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资本主义的起源》《罗马—拜占庭经济史》《工业化和制度调整》《希腊古代经济史》《厉以宁经济史论文选》《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等。1998年获香港理工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还出版了《厉以宁诗词选集》(上下卷)、《山景总须横侧看:厉以宁散文集》。
本书是厉以宁先生的学术代表作,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中国经济非均衡理论”,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南。
本书围绕中国经济的非均衡性特征,从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分析了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制度创新和经济波动等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宏观和微观运行机制的特点,并探讨了以企业改革为中心,通过改革调整走出困境,实现顺利发展的途径。
本书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列入“中国文库·新中国60周年特辑”,并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本书围绕中国经济的非均衡性特征,从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分析了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制度创新和经济波动等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宏观和微观运行机制的特点,并探讨了以企业改革为中心,通过改革调整走出困境,实现顺利发展的途径。
本书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列入“中国文库·新中国60周年特辑”,并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