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序/1
中文版序/1
第一章 导言/1
第一节 帝国主义研究的新模式/2
第二节 伟大的转变与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6
第三节 朝贡体系及其评论家/7
第四节 礼仪问题/12
第五节 超越象征性和功能性礼仪/16
第六节 开展本项研究的若干考虑/20
第二章 多主制:清帝国、满族统治权及各领土之间的关系/24
第一节 18世纪的清帝国/25
第二节 多元中心,多元权力/26
第三节 清帝国的亚洲腹地/30
第四节 海疆/38
第三章 计划和组织英国使团/44
第一节 导论/44
第二节 乔治三世致乾隆帝的信函/46
第三节 公共领域与马嘎尔尼勋爵的智者世界/48
第四节 国民性/51
第五节 有关品味和中国形象的讨论/52
第六节 典礼、主权和外交/58
第七节 礼仪外交到商业外交/62
第八节 从圣?詹姆斯宫廷到中国海岸/64
第四章 光彩炫目的所罗门王:英国使团在中国/66
第一节 博物学家的观察/66
第二节 第一次会面/70
第三节 表演舞台/75
第四节 觐见谈判:谈论公共领域/76
第五节 礼物与英国制成品/80
第六节 马嘎尔尼觐见乾隆皇帝/82
第七节 谈及商业/85
第八节 在北京发生的事/86
第五章 宾礼与各领土之间的关系/91
第一节 清帝国话语中的“宾礼”/92
第二节 礼仪的形而上学和帝国礼仪/95
第三节 君主权力与宾礼/97
第四节 宾礼和统治权的构建/100
第五节 作为行为的礼仪/102
第六章 沿中线而行:问候与准备/105
第一节 初次接触:通告与进入帝国的请求(1792年10月22日~12月3日)/105
第二节 准备接待(1792年12月~1793年7月)/108
第三节 英国礼物与帝国赏赐/112
第四节 为使团觐见做准备/120
第五节 礼仪危机Ⅰ:帝国官员的管理不当(1793年8月29日)/123
第六节 礼仪危机Ⅱ:重新估计英使之来意(1793年9月9日)/125
第七章 汇聚:觐见、上谕和赠礼/128
第一节 为英国使团而对帝国觐见所做的改动/130
第二节 帝国觐见/132
第三节 皇帝的介入Ⅰ:皇帝的诗/135
第四节 皇帝的介入Ⅱ:赠礼/136
第五节 热河的大朝和宴会/137
第六节 礼仪危机Ⅲ:重新评价英国使团
——贡使始终不能理解礼仪中的关系/138
第七节 1793年9月23日的上谕/140
第八节 准备离开及对英国人禀性的更进一层的评估/145
第八章 结束宾礼过程/147
第一节 皇帝对马嘎尔尼六项请求的答复/148
第二节 从北京到杭州:松筠与马嘎尔尼(1793年10月10日至11月9日)/151
第三节 从杭州到广东:长麟和马嘎尔尼(1793年11月9日至1794年1月)/154
第九章 宾礼与外交/161
第一节 宾礼与清帝国的形成/162
第二节 马嘎尔尼勋爵与外交/167
第三节 一次交锋/169
第十章 从事件到历史:中西关系史上的马嘎尔尼使团/172
第一节 作为清帝国先例的英国使团/173
第二节 作为英国先例的马嘎尔尼使团/175
第三节 欧美话语中的磕头问题/178
第四节 乾隆皇帝的信与朝贡体制综合体/182
第五节 从帝国常规到民族-国家的叙述性历史/183
第六节 历史的视野/187
附 录/191
文献目录/194
汉语资料/225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