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字帖:孔子庙堂碑

作者简介内容简介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初唐“楷书四大家”之一。出身于官宦之家,一生经历陈、隋、唐三朝,太宗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所以世人又称他虞永兴。
虞世南称王羲之的七世孙释智永为师,学习“二王”一派的书法。虞世南书功深厚,在楷书创作中表现出精湛的艺术特性,尤其可贵的是能深得“二王”一派书法之神髓。其楷书杰作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序》等。
《孔子庙堂碑》,又称《夫子庙堂碑》,唐武德九年(626)刻以记述唐高祖立孔德伦为褒圣侯并新修孔庙的事。
《孔子庙堂碑》是虞世南68岁时撰文并书,其用笔端雅中见健劲,正是刚柔并济,字体略长,由此有峻拔之姿;点画舒展,端庄而不呆板,有潇洒风度。虞世南所写的“戈”法,堪称一绝。如“夷”“威”“哉”“盛”“武”“成”等字的戈钩,无不写得力动势足,伸张挺直。
此碑在贞观年间因火灾而毁。依据原碑拓本,武则天时重刻一块,但不久又被毁。唐代原拓本已流落日本。今人通常所见的两种拓本均为宋、元人重刻,宋人王彦超摹刻的碑今存于陕西西安碑林,元人摹刻的碑存于山东成武。两个拓本在肥瘦上略有不同,但均不失虞书之精神。
虞世南称王羲之的七世孙释智永为师,学习“二王”一派的书法。虞世南书功深厚,在楷书创作中表现出精湛的艺术特性,尤其可贵的是能深得“二王”一派书法之神髓。其楷书杰作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序》等。
《孔子庙堂碑》,又称《夫子庙堂碑》,唐武德九年(626)刻以记述唐高祖立孔德伦为褒圣侯并新修孔庙的事。
《孔子庙堂碑》是虞世南68岁时撰文并书,其用笔端雅中见健劲,正是刚柔并济,字体略长,由此有峻拔之姿;点画舒展,端庄而不呆板,有潇洒风度。虞世南所写的“戈”法,堪称一绝。如“夷”“威”“哉”“盛”“武”“成”等字的戈钩,无不写得力动势足,伸张挺直。
此碑在贞观年间因火灾而毁。依据原碑拓本,武则天时重刻一块,但不久又被毁。唐代原拓本已流落日本。今人通常所见的两种拓本均为宋、元人重刻,宋人王彦超摹刻的碑今存于陕西西安碑林,元人摹刻的碑存于山东成武。两个拓本在肥瘦上略有不同,但均不失虞书之精神。
比价列表价格走势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