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
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古老生活的生动细节。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伟大的古代智慧,熔铸着历史与艺术的大美。它们都有着非凡的身世,身经千万次的锤炼与虔诚的雕琢,带着匠工的汗水与体温,或走向祀祝的祠坛,或走向王侯的几案,或走向文人的书斋,或走向贵妇的妆台……然后,或烟消云散,或深埋地底,或长眠深海。今天,它们与我们不期而遇,像久违的故人,诉说,感喟……
“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把它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和文明建设活动中,为此,学习和普及文物知识成为当代文化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实现文化遗产现代价值的必要途径之一。该丛书就是一套这样的“普及读物”,目的是将那些通常呈现在专业书刊的关于中国文物的知识,或者在学者眼中的“常识”,寻找适宜的点,选择典型的面,运用通俗的文字,趋避冷僻的术语和概念,介绍给喜欢中国文化的大众,成为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某一面相的指南和津梁,进而将这类知识转化为常识,沉淀为自身的文化底色!
此书是《中国文物小丛书》其中之一。在中国历史上,黄金和白银虽然没有像石器、陶器、青铜器和铁器那样,对社会发展产生划时代的推动作用,但它们作为自然材料,一经被认识和利用,就始终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相随,从未衰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过程中,它们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化意义和使用功能。因此,黄金和白银遗物,虽然从未成为某一时代的标志性器类,但却是历代研究中“永恒”的题材。
金银器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和历史性;除了时代差异外,还存在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在连绵几千年中,由华夏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金银器文化和各地域金银器文化及外域文化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金银器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由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各时期金银文化节点组成的立体网络。
了解中国金银器文化的状况,是要学习其中的精华,发扬金银器文化中的优良工艺传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今天中国正处在文化建设的新时期,了解过去的优秀文化,正是创造未来新文化的基础。这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尊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让读者朋友们了解中国古代金银器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古金银器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辉煌成就,认识古金银器文化的特殊性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为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事业打下基础。这是本书的编写宗旨。对于文化层次较高的成年读者以及专家来说,希望本书能在某些方面为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人们对金银材料认识的深入而展开,从初古人对金银材料性质的认识开始,到对金银矿的矿苗判断及对其冶炼知识的经验积累,再到对金银材料加工方法的交流和总结,后到利用这些工艺将金、银材料制成各种不同的成品,如金银茶盏、金银首饰、金银铤锭等。由于金银材料本身的贵重属性及金银器的不同器用,在它们进入社会系统后就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如社会礼俗功能、货币经济功能。这是除铜以外的其他金属材料所不会具有的性质和功能。本书的重点是介绍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基本知识、发展简史和不同用途与功能。本书的特色是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多层次多功能地来看中国金银器的发展简史。
本书在行文时以图片和文字穿插混排的方式进行主体叙述,一些基础的知识则通过知识链接的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为了增加本书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增强读者的鉴赏能力,在每一幅图片下还有关于器物本身的详细说明,可以让读者详细地了解某件金银器的器型、纹样、工艺的特征,以便增强读者的感性认识。此外,也希望本书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金银器的爱好。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