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精选三(套装共6册)《国际汉学·第二十一辑》
《国际汉学·第二十一辑》
纪念利玛窦逝世400
百年利玛窦研究
周年专栏
对利玛窦中西交流思想及其对两个文明碰撞之影响的思考
论《交友论》的格言来源与思想性
利玛窦留在南昌的记忆和友谊
汉学一家言
面对共同的挑战?汉学(中国学)在促进中西理解中的角色
汉学家访谈录
查看完整
纪念利玛窦逝世400
百年利玛窦研究
周年专栏
对利玛窦中西交流思想及其对两个文明碰撞之影响的思考
论《交友论》的格言来源与思想性
利玛窦留在南昌的记忆和友谊
汉学一家言
面对共同的挑战?汉学(中国学)在促进中西理解中的角色
汉学家访谈录
查看完整
任继愈(1916年4月15日-2009年7月11日),字又之,汉族,山东省平原县人,中国哲学家、宗教学家、墨学研究专家,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1916年出生,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西方哲学。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他认为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中国社会各阶层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认识到中国佛教和道教思想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力图将其纳入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2009年7月11日逝世,享年93岁。张西平 (1948-),男,汉族,河南温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亚非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中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究会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国际汉学》主编,《国外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主编,国…
查看完整
查看完整
《国际汉学精选三(套装共6册)包括:汉学一家言、汉学家专页、汉学家访谈录、入华传教士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宗教思想研究、中国基督史研究、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等。
从知识上梳理中国文化外传之轨迹、人物和著作,构建各国的汉学史,理清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化发展,重建当代中国文化价值。
从知识上梳理中国文化外传之轨迹、人物和著作,构建各国的汉学史,理清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化发展,重建当代中国文化价值。
《国际汉学·第二十一辑》
纪念利玛窦逝世400
百年利玛窦研究
周年专栏
对利玛窦中西交流思想及其对两个文明碰撞之影响的思考
论《交友论》的格言来源与思想性
利玛窦留在南昌的记忆和友谊
汉学一家言
面对共同的挑战?汉学(中国学)在促进中西理解中的角色
汉学家访谈录
汉学推手二十载——李亦园院士与蒋经国基金会
华裔汉学家与各国汉学
汉悼念锲而不舍的汉学家柳存仁教授
萧公权与美国汉学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
日常生活世界的形成与建构:《金瓶梅词话》与日用类书
先秦文献的立体式研究——以郑良树“商鞅学派”研究为例
明代“剪灯”系列小说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中国诗歌之精神
中国诗歌的韵律
传教士汉学文献
消除误解:薄贤士和他的《中国礼仪之争问题的说明》
范礼安、孟三德记中国
书评与书介
多元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简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
中西初识时期的思想文化互动——读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
君子的勋业与行藏
终末还是当下
我读《我的老师高本汉》
凝结三十年心血的力作:《俄罗斯汉学史》
大象出版社“国际汉学研究书系”书目
机构与动态
华盛顿大学汉学研究与中国和欧洲的渊源
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群体综述——以20世纪80至90年代为中心
“当代欧美汉学对中国哲学的诠释——以罗哲海为中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后记
《国际汉学·第二十二辑》
……
《国际汉学·第二十三辑》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十五周年纪念专辑历程(代前言)
海外汉学与汉学家研究
汉学新动向的三个例子
国际汉学漫谈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新思考——与海外中国学研究关系的讨论
异名共体之汉学与中国学
因特网络与世界汉学
汉学(中国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以“美国现代中国学”方向为个案
法国汉学家德理文的中国情结——对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中国馆成败的文化思考
日本学界在当代中国研究上的探索与成就
陈寅恪留德时期柏林的汉学与印度学——关于陈寅恪先生治学道路的若干背景知识
帝俄汉学家中国历史文化观研究之我见
“此生成就名山业,不厌重洋十往还”——内藤湖南中国访书及其学术史意义述论
“稀有而价值连城的中文文献资料”——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中文书籍馆藏的创建者:卡尔·弗里德里希·诺依曼
传教士汉学与中西文化交流
西方汉学的奠基人罗明坚
中法文化关系的孕育期:契丹追寻与中国报道
清宫画家法国耶稣会修士王致诚在华活动考述
美国汉学的传教之根
卫三畏:美国早的汉学教授
“刺桐”——哥伦布的灵感
考释中罗关系本源深化历史人物研究——读汉学家杨玲教授新著《尼古拉·米列斯库·斯帕塔鲁》
近代西洋人汉语研究——汉语语言学的“周边”研究法
来华耶稣会士汉语研究中的索隐思想初探——以马若瑟为中心
耶稣会*馆藏《汉葡辞典》研究
跨文化研究与比较哲学、宗教研究
庐山面目:论研究视野和模式的重要性
跨语际与跨文化的海外汉学研究——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对象
《十日谈》与“三言”、“二拍”文学精神之比较
西方中国形象成因的复杂性初探——以17、18世纪英国旅华游记为例
中西“经文辩读”的可能性及其价值——以理雅各的中国经典翻译为例
比较哲学视野中的“思考”——从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的译名说起
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对老子的认识
儒家礼仪的道教化——新加坡庙宇的祭孔活动
中国文化在域外的传播与研究
中国儒学在日本近代“变异”的考察——追踪井上哲次郎、服部宇之吉、宇野哲人的“儒学观”
文化传递中“不正确理解”的个案解析
清代抄本《石头记》和《姑妄言》流失俄罗斯——李福清院士的重要发现
文化嫁接和传播考量——论曲亭马琴的《水浒传》翻译和翻案
西方的中国先秦散文研究举隅之一:《易经》研究
关于儒学的“原典批评”——以武内义雄的《论语》研究为中心
《庄子》的俄语译本小议
初大告与中文典籍英译
17世纪来华耶稣会士西译儒学刍议——以《中国哲学家孔子》书中“道”的翻译为例
中国京剧海外传播的先驱——齐如山与梅兰芳
过听花的中国戏曲研究
附录: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大事记(1996—2010)《国际汉学·第十八辑》
《国际汉学·第二十四辑》
特稿
六十年竭尽心力功与名永垂史册——缅怀李福清院士
李福清院士的主要著述(195l一2012)
汉学一家言
学术影响与识别预期
汉学家访谈录
研究中国的学者一《人文科学》对史景迁的采访
超越传统的看法—一德国汉学家郎宓榭访谈录
“西学东渐与东亚近代知识的形成与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专栏
清末哲学译介热述论
“镀金鸟笼”里的呐喊:郭实猎政治小说《是非略论》析论
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出版的比较:理雅各、顾赛芬、卫礼贤
中国美术研究英文论著的出版(1935一1937)——以《天下》书评栏目为例
汉学家专页
费子智教授的中国学研究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首任汉学教授费伦——兼论斯当东赞助人的角色
中国文史研究
一桩晚清往事的发现——李鸿章与夏威夷国王的天津会晤
徐梵澄本地治理廿七年纪略
中国文化经典在海外
理雅各英译《春秋》、《左传》析论
理雅各《中国经典》序言集
《论语》与日本近代文学一一《论语物语》及其周边
域外汉语研究
莱布尼茨与白晋的汉字研究
书评与书介
中印诗缘开新篇——印度狄伯杰《中国诗歌》评介
东西望洋:全球视野与《澳门编年史》的学术价值与学术贡献
在交流中展开中法教育合作的历史
外刊汉学著作书评
汉学研究动态
北外举办“顾彬与中国当代学术”座谈会
坚持国际化办刊方针提升汉学(中国学)研究水平——“《国际汉学》被收录为CSSCI来源集刊暨
未来发展建设座谈会”综述
北京联合大学成立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
后记
《国际汉学·第二十五辑》
……
《国际汉学·第二十六辑》
……
^ 收 起
纪念利玛窦逝世400
百年利玛窦研究
周年专栏
对利玛窦中西交流思想及其对两个文明碰撞之影响的思考
论《交友论》的格言来源与思想性
利玛窦留在南昌的记忆和友谊
汉学一家言
面对共同的挑战?汉学(中国学)在促进中西理解中的角色
汉学家访谈录
汉学推手二十载——李亦园院士与蒋经国基金会
华裔汉学家与各国汉学
汉悼念锲而不舍的汉学家柳存仁教授
萧公权与美国汉学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
日常生活世界的形成与建构:《金瓶梅词话》与日用类书
先秦文献的立体式研究——以郑良树“商鞅学派”研究为例
明代“剪灯”系列小说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中国诗歌之精神
中国诗歌的韵律
传教士汉学文献
消除误解:薄贤士和他的《中国礼仪之争问题的说明》
范礼安、孟三德记中国
书评与书介
多元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简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
中西初识时期的思想文化互动——读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
君子的勋业与行藏
终末还是当下
我读《我的老师高本汉》
凝结三十年心血的力作:《俄罗斯汉学史》
大象出版社“国际汉学研究书系”书目
机构与动态
华盛顿大学汉学研究与中国和欧洲的渊源
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群体综述——以20世纪80至90年代为中心
“当代欧美汉学对中国哲学的诠释——以罗哲海为中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后记
《国际汉学·第二十二辑》
……
《国际汉学·第二十三辑》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十五周年纪念专辑历程(代前言)
海外汉学与汉学家研究
汉学新动向的三个例子
国际汉学漫谈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新思考——与海外中国学研究关系的讨论
异名共体之汉学与中国学
因特网络与世界汉学
汉学(中国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以“美国现代中国学”方向为个案
法国汉学家德理文的中国情结——对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中国馆成败的文化思考
日本学界在当代中国研究上的探索与成就
陈寅恪留德时期柏林的汉学与印度学——关于陈寅恪先生治学道路的若干背景知识
帝俄汉学家中国历史文化观研究之我见
“此生成就名山业,不厌重洋十往还”——内藤湖南中国访书及其学术史意义述论
“稀有而价值连城的中文文献资料”——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中文书籍馆藏的创建者:卡尔·弗里德里希·诺依曼
传教士汉学与中西文化交流
西方汉学的奠基人罗明坚
中法文化关系的孕育期:契丹追寻与中国报道
清宫画家法国耶稣会修士王致诚在华活动考述
美国汉学的传教之根
卫三畏:美国早的汉学教授
“刺桐”——哥伦布的灵感
考释中罗关系本源深化历史人物研究——读汉学家杨玲教授新著《尼古拉·米列斯库·斯帕塔鲁》
近代西洋人汉语研究——汉语语言学的“周边”研究法
来华耶稣会士汉语研究中的索隐思想初探——以马若瑟为中心
耶稣会*馆藏《汉葡辞典》研究
跨文化研究与比较哲学、宗教研究
庐山面目:论研究视野和模式的重要性
跨语际与跨文化的海外汉学研究——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对象
《十日谈》与“三言”、“二拍”文学精神之比较
西方中国形象成因的复杂性初探——以17、18世纪英国旅华游记为例
中西“经文辩读”的可能性及其价值——以理雅各的中国经典翻译为例
比较哲学视野中的“思考”——从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的译名说起
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对老子的认识
儒家礼仪的道教化——新加坡庙宇的祭孔活动
中国文化在域外的传播与研究
中国儒学在日本近代“变异”的考察——追踪井上哲次郎、服部宇之吉、宇野哲人的“儒学观”
文化传递中“不正确理解”的个案解析
清代抄本《石头记》和《姑妄言》流失俄罗斯——李福清院士的重要发现
文化嫁接和传播考量——论曲亭马琴的《水浒传》翻译和翻案
西方的中国先秦散文研究举隅之一:《易经》研究
关于儒学的“原典批评”——以武内义雄的《论语》研究为中心
《庄子》的俄语译本小议
初大告与中文典籍英译
17世纪来华耶稣会士西译儒学刍议——以《中国哲学家孔子》书中“道”的翻译为例
中国京剧海外传播的先驱——齐如山与梅兰芳
过听花的中国戏曲研究
附录: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大事记(1996—2010)《国际汉学·第十八辑》
《国际汉学·第二十四辑》
特稿
六十年竭尽心力功与名永垂史册——缅怀李福清院士
李福清院士的主要著述(195l一2012)
汉学一家言
学术影响与识别预期
汉学家访谈录
研究中国的学者一《人文科学》对史景迁的采访
超越传统的看法—一德国汉学家郎宓榭访谈录
“西学东渐与东亚近代知识的形成与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专栏
清末哲学译介热述论
“镀金鸟笼”里的呐喊:郭实猎政治小说《是非略论》析论
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出版的比较:理雅各、顾赛芬、卫礼贤
中国美术研究英文论著的出版(1935一1937)——以《天下》书评栏目为例
汉学家专页
费子智教授的中国学研究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首任汉学教授费伦——兼论斯当东赞助人的角色
中国文史研究
一桩晚清往事的发现——李鸿章与夏威夷国王的天津会晤
徐梵澄本地治理廿七年纪略
中国文化经典在海外
理雅各英译《春秋》、《左传》析论
理雅各《中国经典》序言集
《论语》与日本近代文学一一《论语物语》及其周边
域外汉语研究
莱布尼茨与白晋的汉字研究
书评与书介
中印诗缘开新篇——印度狄伯杰《中国诗歌》评介
东西望洋:全球视野与《澳门编年史》的学术价值与学术贡献
在交流中展开中法教育合作的历史
外刊汉学著作书评
汉学研究动态
北外举办“顾彬与中国当代学术”座谈会
坚持国际化办刊方针提升汉学(中国学)研究水平——“《国际汉学》被收录为CSSCI来源集刊暨
未来发展建设座谈会”综述
北京联合大学成立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
后记
《国际汉学·第二十五辑》
……
《国际汉学·第二十六辑》
……
^ 收 起
任继愈(1916年4月15日-2009年7月11日),字又之,汉族,山东省平原县人,中国哲学家、宗教学家、墨学研究专家,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1916年出生,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西方哲学。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他认为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中国社会各阶层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认识到中国佛教和道教思想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力图将其纳入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2009年7月11日逝世,享年93岁。张西平 (1948-),男,汉族,河南温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亚非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中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究会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国际汉学》主编,《国外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主编,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收 起
^ 收 起
《国际汉学精选三(套装共6册)包括:汉学一家言、汉学家专页、汉学家访谈录、入华传教士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宗教思想研究、中国基督史研究、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等。
从知识上梳理中国文化外传之轨迹、人物和著作,构建各国的汉学史,理清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化发展,重建当代中国文化价值。
从知识上梳理中国文化外传之轨迹、人物和著作,构建各国的汉学史,理清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化发展,重建当代中国文化价值。
比价列表
1人想要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