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苏南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概要
作者:董筱丹著
出版: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5.5
定价:80.00 元
ISBN-13:9787567212671
ISBN-10:7567212676
去豆瓣看看 序言
前言
一、意义:从特殊到一般的理论升华
二、框架:“三次危机、四个阶段”
三、结语
第一篇 一个优势:1988-1994年大危机与“举国体制”下的园区起步
一、危机!起点!
二、“逆势而上”不易,“成本趋零”更难
(一)“逆势而上”的园区起步
(二)“成本趋零”的“豪华”基建与海外招商
三、“不特有特,比特更特”
(一)作为尚方宝剑的“九号文件”
(二)“铁血十六条”与园区“大”发展
(三)中央一地方关系的另类视角
四、中新合作实质:两个“强政府”的联合
附件 东南亚地缘圈中的“强政府”新加坡
第二篇 两强结合:国际金融资本流动与园区调整
一、大珠小珠落玉盘
(一)岭南:“小盘”承“小珠”
(二)苏州工业园区:“大盘”承“大珠”
二、美新日各谱诗篇
(一)日资为何不来
(二)新资乘船出海,雁阵梯行
(三)美资顺势而动
三、东亚金融风暴:信用收缩与园区股权调整
(一)东亚金融风暴与中新经济危机
(二)合作危机与股权调整
附件 中国1998_2001年的“输入型危机”
附表
第三篇 三驾马车:国资+外资+乡资
一、外资撤离和国资替代的“惊险一跃”
(一)股权调整后的资金困局
(二)政策性开发金融的进入与操作机制
(三)园区内部基于“总地租”的金融运作机制创新
(四)小结
二、美国IT泡沫与园区外资经济兴起
(一)美国IT泡沫与FDI“此消彼涨”
(二)外资进入与园区的外资经济发展
三、地方政府公司主义的乡土基础:村社理性
(一)农村土地资本化问题的一般讨论和园区制度经验
(二)宅基地动迁中的村社理性
(三)征地的“组合补偿”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
(四)对村社理性思考的拓展
附件1 美国IT业发展与全球FDI流动
附件2 集体经济与村社理性的关系
一、集体经济对村社理性的影响:以娄葑镇为例
二、社区治理变迁中的精英与村社理性
附表
第四篇 两大创新:政府管理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
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与园区困境
(一)华尔街金融海啸和国内应对
(二)“后金融危机”与国内经济的结构性矛盾
(三)经济危机中苏州工业园区的经济困境
二、两大创新的逻辑、路径与机制
(一)双重挤压对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限制
(二)技术创新的实现机制与内在逻辑
三、园区“后危机”时代的“高制度”创新实践
(一)金融创新:政府信用主导让金融“回嵌”实体产业
(二)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化解“双失灵”
(三)相关及支持性服务平台建设与园区管理创新
(四)小结
附件 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复合制度创新
一、人才计划
二、三大专业产业园
三、其他创新
附表
结语 一个预期:中国“走出去”战略中的园区前景展望
后记
董筱丹,1978年9月出生于黑龙江省,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区域发展、发展中国家比较研究等。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作为国家综合安全基础的乡村治理结构与机制研究”、“完善社会管理与维护社会稳定机制研究——农村对抗性冲突及其化解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重点和政策研究”,教育部应急项目“通过新农村建设促进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粮食金融化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新兴工业化国家比较研究”、“中国的真实经验”等多项课题中担任核心成员。作为主要执笔者参与写作《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解读苏南》《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等著作。
苏州工业园区这二十年的发展的经验,是全球化挑战下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一个缩影。作者董筱丹把对园区发展过程研究纳入到国内外的重大变化之中做相关性分析,以更为广阔历史的和国际的视角来归纳园区经验。
《再读苏南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概要》是园区管委会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做20年总结的课题研究成果。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