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重远说琉璃厂 《琉璃厂老掌柜》(古玩鉴赏入门必读书)
作者:陈重远 著
出版:北京出版社 2015.5
丛书:陈重远说琉璃厂
页数:208
定价:48.00 元
ISBN-13:9787200111071
ISBN-10:7200111074
去豆瓣看看 张春圃、张莲舫和古琴
古琴
张春圃安贫乐道
施妙计离开王府
避权势逃出皇宫
张莲舫弃世无闻
古琴的尾声--弦子铺
李诚甫、刘振卿过目毛公鼎、盂鼎
端方拜师李云从
萧家父子和顾恺之《洛神赋图》
萧秉彝经营有方,治家有道
萧维邦去广东一举成名
翁状元鉴赏《洛神赋图》
呼益卿卖古画作假心神不定
在古玩铺里学装裱修填旧字画
卖旧字画开彝古斋
做庆宽的一笔字画生意
车翻了彝古斋关了
陈玉堂暴富而遽落
伺候朝臣,买卖礼货
官、商勾结,突然暴富
财大气粗,目不识珠
遇上“国丧”一落千丈
失败教训,受益他人
黄兴甫出身之笑闻
计文卿和晋《王羲之临诸葛亮帖》
漏卖瑰宝
不打眼不漏货的康竹亭
越鹤舫与昭陵失二骏
遭雹灾而失学
老翰林论战马,赵福龄受启发
赴上海开延古斋四年而还
发家致富不忘老菜农
牵二骏骤然巨富
陈养泉巧买唐代木雕佛像
孙秋与甲骨文的发现
少年有志不吃嗟来之食
串六部衙门做古董生意
结端方拜懿荣论龙骨
开式古见诒让知甲骨
小看罗振玉,协助端方写《藏石记》
一买一卖秋得利
心灰意冷返故乡
祝续斋的大起大落
跑彰德初露头角
进“卢吴”发财致富
少谋略折腾变穷
梦想东山未再起
鳏老人孤苦伶仃
夏锡忠得而复失归正果
六郎庄夏家曾有名气
佛头冥器使他致富
逞强霸道脾气不好
九公道设圈套他上了套
赎罪设道场,财物随烟销
古董商中的翻译家刘宜轩
不靠父兄自己闯
当翻译给外国人进货
翻译水平高,生意做得好
和田大块碧玉运来北京
道实情结友谊,设法出售碧玉
为朋友忍痛贷款
办玉器作坊请名师指挥生产
精雕细琢出珍品
边制作边出售名声远传
真的和仿的差异有两点
贪图好货不善理财而衰落
衰落时没辙当翻译
济南买货香港之行
安居北京老而善终
何玉堂由文盲成为陶瓷鉴定家
小瓦匠逛晓市巧遇万筱竹
大观斋的半拉徒弟
崇佑之的拉帮
入商会进串货场,在行里站稳了脚
逐渐扩展成了三家古玩铺的掌柜和东家
时势变迁衰落下去
阎善之仿乾隆御笔出奇迹
邱震生和《苏东坡真迹》之谜
人老了想要写书
学徒辛劳和扶乩起字号
与名人交往得能莫忘
邱大个儿在串货场上
独挑大梁与韩复榘来往受衍圣公夸奖
结交张叔诚做永不赔本的生意
宝古斋的股东和匾额的故事
苏东坡真迹和雍正粉彩碗
《真迹》的来历和交易
审定出《真迹》是勾填临摹
十年后《真迹》登在《人民日报》上
当“右派”又获二次解放
无悔无恨地去世了
靳伯声其人其事
买卖张锡銮收藏的字画而发迹
谎说庆王爷抵押珍品诱人入瓮
开古玩铺请和尚当股东
张大千画十二扇通景山水画围屏
范仲淹《道服赞》和杜牧自书《张好好诗》
张伯驹捐献国宝
鉴别出张大千仿唐寅之作
死于“文化大革命”中
高殿卿因做于凤至的珠宝生意而出名
不学唱戏学做珠宝生意
年轻走运,太太、小姐堆里做生意
找不到翠扁豆而被解雇
找舅舅另谋出路
翠扁豆失而复得
表歉意驱车进帅府
发财未致富,昙花一现
翡翠大王铁宝亭生财致富之道
民间传说他会憋宝
老铁巴严格管教
锻炼出神奇的手和眼
一专多能,古玩珠宝样样通
收藏奇珍异宝
鉴别翠料独到,雕琢玉石巧妙
爱翠成癖,人称翡翠大王
经营中有诀窍
保险库被盗,丢掉珠宝金条
儿媳被绑他去赎票
川岛芳子敲走他的西太后殉葬翠镯
遇八路一场虚惊
尾声
醉鬼四泽在华传奇
“日本国的密探”
请徒弟吃酱肘子
四泽向岳彬透露消息
买嘉靖五彩葫芦瓶
后的“玩笑”
古董巨商岳彬的生平和致富诀窍
鸡窝里孵出凤凰
白瑞斋给他发财的钥匙
懂漆器同法国人做生意
用景泰蓝唬外国人
法花罐是不是宋代的?
发财注意古玩市场信息
买卖北魏石雕佛头
毁坏云冈石佛
在高粱地里买嘉靖五彩大罐
赌气斗富买“小玲珑”
小玲珑的悲惨命运
支使王七赴彰德强买商盘
秦镜、康熙法花罐和五彩鹦哥
做古董生意的两个诀窍
于“真假虚实”中做文章
好货舍不得出手
竞争中从内部攻破
开拓上海市场的梦终未圆成
舍不得芝麻丢了西瓜
十字路口犹豫不决
东窗事发锒铛入狱
自作孽不可活
陈玉栋,字重远,1928年2月生于北京。10岁入其伯父在琉璃厂所开的古玩铺文古斋居住、读书,开始接触旧京古玩行的人、事、物,并学习文物古玩知识及鉴别技能。后曾就读于辅仁大学。1949年初离家参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兵工厂总局三*厂及兵器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工作,高级政工师。1990年离休。2010年4月病逝。 他自1985年始重入北京古玩界,进行深入调查、采访,自众多老北京古玩行人那里得到大量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于1990年出版了《古玩史话与鉴赏》一书(*版改名《京城古玩行》),并有多篇文章发表于海内外的文物报刊杂志上,在古玩界、收藏界有一定影响。
琉璃厂是北京著名的文化地标,曾是晚清至民国文化名人与遗老遗少甚或王公贵戚的休闲之处,也是著名的古玩鉴赏与交易场所,整整一条街曾经活跃着当时几乎所有的古玩行老掌柜。本书作者成于此长于此,亲眼目睹了琉璃厂近一个世纪的起起落落,更因为个人机缘与志趣的关系,费尽心力采访了大量琉璃厂老人,打捞出了琉璃厂的故人及其故事。本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了近百年活跃于琉璃厂的老掌柜,他们超凡的眼力与鉴定技巧,真实趣闻、历史掌故和名人轶事荟萃其间,娓娓道来,行文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是很好的历史读物。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