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味道》能代表台湾特色的,莫非风味小吃。台湾特色饮食以小吃为大宗,小吃大抵以寺庙为中心而发展。先民离乡背井来台,自然需要到寺庙拜拜祈福,人潮渐多,香火渐旺,庙埕乃成为市集,庙前小吃经历代相传,蒂固为人心依赖的老滋味,炉火旺盛。《台湾味道》由台湾饮食文化协会理事长焦桐编著。《台湾味道》所记录的,不仅是四十余道台湾本地菜的味道和特色,更是其背后的历史往事、多元文化、生活习惯,以及属于台湾人的独特情感体验。《暴食江湖》作者认为“肥胖是美的”,从小就对食物充满热情,他在上海闸北老丰阁,“独自吃了一整桌菜肴”,令服务员都惊异。他“双手各执一端:左手缪斯,右手烹饪,诗与美食,不相上下”。本书自然是靠右手端。感情用事的诗人,自然也可以感情用事地谈饮馔,然而,《暴食江湖》中,诗人却以严肃而庄重的态度发表靠右端的见解--每篇文章的副标题都以“论”字开头:论素食、论螃蟹、论牛肉面、论红酒、论樱桃……直到论餐馆、论厨师、论养生饮膳。舌头的阶级性非常分明,等而下之的舌头通常用来打口水战、呼口号,高尚的舌头用来赞美神,高级的舌头则用来接吻、品味美酒佳肴。……人类文明的发展,靠的是一张嘴。饮食是一种文化,一种审美活动,与生活方式紧密连接。《暴食江湖》20篇文章,通通都是作者焦桐到处“暴食”后的心得和体会,其中尤看重台湾本土饮食的滋味和文化。全书累积了作者十余年的美食经验,被认为是“开拓了饮食书写的新的向度”。《台湾肚皮》从九层塔到乌鱼子,从小米酒到麻油鸡,台湾人有着交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混血肚皮,有着杂糅四海、包罗并蓄的好胃口。作者以四十余种食物的名称作为关键词,分享其背后的文化意涵,讲述台湾的集体记忆,带领读者一起通过味蕾来感受台湾特有的气息。《欲望厨房》是焦桐的一本“诗房菜”,一场惊天动地的味蕾与文字的情色革命,既肉欲且性感。焦桐异想天开,把食谱写成了诗谱,将书房变成了欲望流溢、春情荡漾的厨房,“所有想象都在一只/高温而润滑的炒锅里,所有的/材料,充满暗示——”(《寻花问柳》)。他就这样正邪(谐)不分、荤腥不忌地上菜,以“壮阳”为主题,大火热炒,文火炖煮,冷嘲热讽后再加以焦虑焖烧,终成兼具巧思创意与解构批判的奇馔佳肴。而“壮阳”神话也就在文字色香味的交媾亢奋中,不断勃起,不断龟缩,展现其暧昧矛盾的多义性。原本“壮阳”即“状阳”,以形补形,眼见为信,于是乎,形状愈屌者(如虎鞭)愈具补肾固精之功。但焦桐硬是把“状阳”的“壮阳”之物,写成呆头傻脑的“戆阳”,像卷在培根中“允执厥中”的热狗香肠,也像裹上蛋糊“一柱擎天”的油炸香蕉,其呆蠢笨拙、不知曲直进退的尴尬模样,引人噱笑。而焦桐促狭的拿手绝活,却是把“壮阳”写成了另一种挑战威权的“撞阳”,以自创的“我将再起”鱼汤一道,水煮浙江奉化县溯溪而上的小鱼(编按:奉化为蒋介石故乡;“溯溪而上的小鱼”也是蒋的励志嘉言;该道食谱所提及的《荒漠甘泉》亦是蒋爱读的书)。在政治语汇泛滥的台湾,他这种横冲直撞的“食”验精神,当然少不了也把“心灵改革”变成了清蒸螃蟹一道,把“戒急用忍”煮成了白斩鸡一盘(编按:分别影射李登辉、陈水扁的政治策略)。《汤圆与白香饼:台湾美味文字》主要内容包括:母亲的哭声、汤圆与白香饼、那个牌子的肉燥米粉、奶奶的排骨粥、清糜、香蕉与栗子、早熟的枣子、苹婆的滋味、挂面、食游童年、我的电锅人生、爱吃土檨仔、水语茗言等。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