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居翰艺术集(套装共6册)
高居翰(James Cahill),教授,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是当今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权威之一。1950年,毕业于伯克利加州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之后,又分别于1952年和1958年取得安娜堡密歇根大学艺术史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追随已故知名学者罗樾(Max Loehr),修习中国艺术史。 高居翰教授曾在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服务近十年,并担任该馆中国艺术部主任。他也曾任已故瑞典艺术史学者喜龙仁(Osvald Sir6n)的助理,协助其完成七卷本《中国绘画》(Chinese Paintin9:LeadingMasters and Principles)的撰写计划。 自1965年起,他开始任教于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艺术史系,负责中国艺术史的课程迄今,为资深教授。1997年获得学院颁发的终生杰出成就奖。 高居翰教授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融会了广博的学识与细腻、敏感的阅画经验,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典范。重要…
查看完整
查看完整
《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不朽的林泉》 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国内的园林建筑史专家从中发现了国内罕见的《止园图册》的图像资料,于是通过书中提供的电子邮件,与高先生本人取得联系,而他们在国内发现的关于止园的史料,也是高居翰寻觅多年而没有找到的,双方在惊喜之余,也碰撞出了这样一本艺术史与园林史、图像与史料、绘画创作与建筑测绘相结合的书,使我们对传统中国的艺术成就有更全面、立体的认识。全书以高居翰两篇论文为基础,又由两位年青作者丰富细节,探讨中国古代的园林绘画。第一章专门介绍一座十七世纪的止园 ,一套特别的古典园林绘画,移步换景,带领读者进入园中品味游览。第二章将常见的表现园林题材的古代绘画,分为单幅、手卷、册页等不同形式,介绍了代表作和著名的园林。第三章结合图像来介绍古人在园林中的生活,尤其偏重少为人留意的女性活动,富于情趣。 《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 是作者关于中国晚期绘画史写作计划的第二种,探讨明代初期与中期的绘画。朱元璋推…
查看完整
查看完整
《隔江山色》
三联简体版新序
致中文读者
英文原版序
地图
第一章 元代绘画的肇始
第一节 元代画坛的变革
第二节 业余文人画
第三节 元代的读书人
第四节 遗民
郑思肖
龚开
钱选
第五节 赵孟頫
第二章 山水画的保守潮流
第一节 赵孟頫的同辈与传人
高克恭
陈琳
盛懋
第二节 吴镇
第三节 马夏画派的传人
孙君泽
张远
第四节 李郭派的传人
唐棣
姚彦卿
朱德润
曹知白
第三章 元代末期山水画
第一节 元四大家其中三位
黄公望
倪瓒
王蒙
第二节 方从义
第三节 次要的苏州画家
马琬
赵原
陈汝言
徐贲
第四章 人物、花鸟、墨竹与墨梅
第一节 元代的人物画
颜辉与达摩图
因陀罗
刘贯道
张渥
陈汝言
任仁发
第二节 花鸟画
孟玉涧
陈琳
王渊
第三节 竹、兰、梅
李衍
吴太素
王冕
普明
赵孟頫
第四节 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
吴镇
倪瓒
注释
参考书目
图版目录
索引
《山外山》
第一章 背景与课题
第一节 晚明以前的绘画
第二节 明人所写的艺术史
第三节 课题与议论
第四节 画史宗脉
第五节 詹景凤的“两派”论
第六节 董其昌的南北两宗论
第七节 苏州派与松江派的对立
第二章 晚明苏州大家
第一节 张复与陈裸
第二节 职业画家与业余画家
第三节 李士达
第四节 盛茂烨
第五节 张宏
实景画
《华子冈图》
《止园》图册
来自欧洲之影响
其才华与声名
第六节 邵弥
第三章 松江画家
第一节 宋旭
第二节 孙克弘
第三节 赵左
第四节 沈士充
第五节 顾正谊与莫是龙:华亭派
第四章 董其昌
第一节 生平与事业
笫二节早期作品:风格的诞生
第三节 中期作品:别种风格秩序
第四节 晚期作品
第五节 集大成
第六节 “仿”或创意性的摹仿:理论篇
第七节 “仿”或创意性的摹仿:实践篇
第八节 董其昌的绘画与晚明历史间的关系
第五章 多重流派:业余文人画家
第一节 董其昌的朋友及追随者
顾懿德
项圣谟
卞文瑜
第二节 画中九友:嘉定、武进、南京与安徽的画家.
李流芳与程嘉燧
安徽派绘画的肇始及其衍伸
邹之麟与恽向
第三节 明代之衰落:南北两京的士大夫画家
方以智
黄道周、倪元璐与杨文骢
业余文人画对价值的看法,第一部分
傅山
第四节 北方画家与福建画家:北宋风格的复兴
米万钟、王铎与戴明说
业余文人画对价值的看法,第二部分
张瑞图与王建章
第六章 多重流派:几位职业大家
第一节 吴彬与高阳
第二节 蓝瑛与刘度
第三节 陈洪绶及其山水画
第四节 两位佚名画家与张积素
第七章 人物画、写真与花鸟画
第一节 曾鲸与晚明人物写照
第二节 丁云鹏
第三节 吴彬的道释画
第四节 崔子忠
第五节 陈洪绶及其人物画
早年
中年
陈洪绶与通俗艺术?
晚年
陈洪绶的花鸟作品
《画论》
注释
参考书目
图版目录
索引
^ 收 起
三联简体版新序
致中文读者
英文原版序
地图
第一章 元代绘画的肇始
第一节 元代画坛的变革
第二节 业余文人画
第三节 元代的读书人
第四节 遗民
郑思肖
龚开
钱选
第五节 赵孟頫
第二章 山水画的保守潮流
第一节 赵孟頫的同辈与传人
高克恭
陈琳
盛懋
第二节 吴镇
第三节 马夏画派的传人
孙君泽
张远
第四节 李郭派的传人
唐棣
姚彦卿
朱德润
曹知白
第三章 元代末期山水画
第一节 元四大家其中三位
黄公望
倪瓒
王蒙
第二节 方从义
第三节 次要的苏州画家
马琬
赵原
陈汝言
徐贲
第四章 人物、花鸟、墨竹与墨梅
第一节 元代的人物画
颜辉与达摩图
因陀罗
刘贯道
张渥
陈汝言
任仁发
第二节 花鸟画
孟玉涧
陈琳
王渊
第三节 竹、兰、梅
李衍
吴太素
王冕
普明
赵孟頫
第四节 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
吴镇
倪瓒
注释
参考书目
图版目录
索引
《山外山》
第一章 背景与课题
第一节 晚明以前的绘画
第二节 明人所写的艺术史
第三节 课题与议论
第四节 画史宗脉
第五节 詹景凤的“两派”论
第六节 董其昌的南北两宗论
第七节 苏州派与松江派的对立
第二章 晚明苏州大家
第一节 张复与陈裸
第二节 职业画家与业余画家
第三节 李士达
第四节 盛茂烨
第五节 张宏
实景画
《华子冈图》
《止园》图册
来自欧洲之影响
其才华与声名
第六节 邵弥
第三章 松江画家
第一节 宋旭
第二节 孙克弘
第三节 赵左
第四节 沈士充
第五节 顾正谊与莫是龙:华亭派
第四章 董其昌
第一节 生平与事业
笫二节早期作品:风格的诞生
第三节 中期作品:别种风格秩序
第四节 晚期作品
第五节 集大成
第六节 “仿”或创意性的摹仿:理论篇
第七节 “仿”或创意性的摹仿:实践篇
第八节 董其昌的绘画与晚明历史间的关系
第五章 多重流派:业余文人画家
第一节 董其昌的朋友及追随者
顾懿德
项圣谟
卞文瑜
第二节 画中九友:嘉定、武进、南京与安徽的画家.
李流芳与程嘉燧
安徽派绘画的肇始及其衍伸
邹之麟与恽向
第三节 明代之衰落:南北两京的士大夫画家
方以智
黄道周、倪元璐与杨文骢
业余文人画对价值的看法,第一部分
傅山
第四节 北方画家与福建画家:北宋风格的复兴
米万钟、王铎与戴明说
业余文人画对价值的看法,第二部分
张瑞图与王建章
第六章 多重流派:几位职业大家
第一节 吴彬与高阳
第二节 蓝瑛与刘度
第三节 陈洪绶及其山水画
第四节 两位佚名画家与张积素
第七章 人物画、写真与花鸟画
第一节 曾鲸与晚明人物写照
第二节 丁云鹏
第三节 吴彬的道释画
第四节 崔子忠
第五节 陈洪绶及其人物画
早年
中年
陈洪绶与通俗艺术?
晚年
陈洪绶的花鸟作品
《画论》
注释
参考书目
图版目录
索引
^ 收 起
高居翰(James Cahill),教授,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是当今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权威之一。1950年,毕业于伯克利加州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之后,又分别于1952年和1958年取得安娜堡密歇根大学艺术史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追随已故知名学者罗樾(Max Loehr),修习中国艺术史。 高居翰教授曾在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服务近十年,并担任该馆中国艺术部主任。他也曾任已故瑞典艺术史学者喜龙仁(Osvald Sir6n)的助理,协助其完成七卷本《中国绘画》(Chinese Paintin9:LeadingMasters and Principles)的撰写计划。 自1965年起,他开始任教于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艺术史系,负责中国艺术史的课程迄今,为资深教授。1997年获得学院颁发的终生杰出成就奖。 高居翰教授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融会了广博的学识与细腻、敏感的阅画经验,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典范。重要作品包括《中国绘画》(1960年)、《中国古画索引》(1980年)及诸多重要的展览图录。目前,他正致力于撰写一套五册的中国晚期绘画史,其中,第一册《隔江山色:元代绘画》、第二册《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第三册《山外山:晚明绘画》均已陆续出版。第四、第五册仍在撰写中,付梓之日难料,但高居翰教授已慷慨地将部分内容及其他讲稿、论文刊布于网络,有兴趣的读者可登录www.jamescahill.info参阅。 1978至1979年,高居翰教授受哈佛大学极负盛名的诺顿(Charles Eliot Norton)讲座之邀,以明清之际的艺术史为题,发表研究心得,后整理成书:《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该书曾被全美艺术学院联会选为1982年年度最佳艺术史著作。1991年,高教授又受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班普顿(Bampton)讲座之邀,发表研究成果,后整理成书:《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
^ 收 起
^ 收 起
《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不朽的林泉》 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国内的园林建筑史专家从中发现了国内罕见的《止园图册》的图像资料,于是通过书中提供的电子邮件,与高先生本人取得联系,而他们在国内发现的关于止园的史料,也是高居翰寻觅多年而没有找到的,双方在惊喜之余,也碰撞出了这样一本艺术史与园林史、图像与史料、绘画创作与建筑测绘相结合的书,使我们对传统中国的艺术成就有更全面、立体的认识。全书以高居翰两篇论文为基础,又由两位年青作者丰富细节,探讨中国古代的园林绘画。第一章专门介绍一座十七世纪的止园 ,一套特别的古典园林绘画,移步换景,带领读者进入园中品味游览。第二章将常见的表现园林题材的古代绘画,分为单幅、手卷、册页等不同形式,介绍了代表作和著名的园林。第三章结合图像来介绍古人在园林中的生活,尤其偏重少为人留意的女性活动,富于情趣。 《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 是作者关于中国晚期绘画史写作计划的第二种,探讨明代初期与中期的绘画。朱元璋推翻蒙元政权,建立明朝以后,却也带来了一段腥风血雨的统治,许多文人画家都落得身首异处的凄惨下场,形成了明初画坛的空白时期。《江岸送别》除了讨论明代画家如何赓续元代的绘画成就,寻求创新之外,也探讨了宫廷绘画与浙、吴(苏州)、南京等地方画派的表现及其发展。书中对于画家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其绘画风格的关系,也有着精彩透辟的讨论。高居翰(James Cahm),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 《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79-1368)》 是作者关于中国晚期绘画史写作计划的第一种,探讨元代绘画。元代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代,却也是中国文人画发展具活力与原创性的时代。在蒙古人废科举制度的情形下,读书人面临着变节或失业的两难窘境,很多文人政途不通,转而以为人占卜、代书或绘画为业。《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79-1368)》即讲述了在这个异族统治、志不得伸的年代里,画家如何以绘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心声的故事。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 《气势撼人》 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 1978至1979年间,高居翰教授应哈佛大学负盛名的诺顿(Charles Eliot Norton)讲座之邀,发表系列演讲,本书所收录即当时演讲的内容。 十七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面临改朝换代、人心惶惶的混乱时代,但在艺术史上,却是画家创作力旺盛的时代。高居翰在书中提到:“即使在世界艺术史上,欧洲十九世纪以前的画坛,也都难与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媲美。”这是一部以浅显的方式带领读者由小见大,进而透视中国绘画本质的大书。透过作者雄辩而生动的解析,以及丰富细腻的图版对比,读者可以毫无困难地进入中国十七世纪多位艺术大师——包括张宏、董其昌、吴彬、陈洪绶、弘仁、龚贤、王原祁、石涛——的心灵与创作世界,同时,也可以一窥中国艺术里自然与风格的复杂辩证关系。 《山外山》 是作者关于中国晚期绘画史写作计划的第三种,探讨晚明绘画。晚明经历了“天崩地解”的改朝换代巨变。由于朝廷体制的松动,文人思潮活泼、多元而富批判性,艺术家与政治的关系诡谲而复杂,各种景况造成了画坛空前的大震荡。通过《山外山》的带领,读者除了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画家及其令人震撼惊异的绘画图像(如:苏州大家、松江画家、董其昌、陈洪绶等),此外,也会发现并了解到:中国绘画到了晚明时期,无论在形式的发展、内涵与意义的丰富性以及实践上,都已经发展到了空前未有的复杂程度。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 《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 是在1993年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举办的赖世和讲座以及中国美术学院首届潘天寿讲座的基础上增订而成,专题讨论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在传统诗画关系的研究之外,另辟蹊径,从对画面的解读出发,自成一家之吉。
^ 收 起
^ 收 起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