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
绪论 /1
第一节问题的界定与研究意义 /1
一、何谓工夫论 /1
二、研究先秦儒家工夫论的现代意义 /3
第二节对研究现状的考察 /3
一、第一个阶段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综述 /4
二、第二个阶段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综述 /9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7
一、研究方法 /17
二、研究内容 /18第一章儒家工夫论的起源 /20
查看完整
第一节问题的界定与研究意义 /1
一、何谓工夫论 /1
二、研究先秦儒家工夫论的现代意义 /3
第二节对研究现状的考察 /3
一、第一个阶段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综述 /4
二、第二个阶段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综述 /9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7
一、研究方法 /17
二、研究内容 /18第一章儒家工夫论的起源 /20
查看完整
王正,1983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文学与哲学双学士,山东大学哲学硕士(师从颜炳罡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师从李存山研究员),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博士后(合作导师杜维明教授)。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动态》编辑部。曾注释张伯驹先生《素月楼联语》(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
工夫论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尤其是内圣的方法。先秦儒者们提出了“克己复礼”“慎独”“浩然之气”“虚一而静”以及大小六艺等培养道德主体、完成道德实践、提升人格境界以及习得外王技艺的丰富方法。本书探讨在儒家思想及实践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工夫论的起源及早期发展,对之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发前人所未发,不仅具有推动儒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也具有推动道德教育实践的现实意义。
绪论 /1
第一节问题的界定与研究意义 /1
一、何谓工夫论 /1
二、研究先秦儒家工夫论的现代意义 /3
第二节对研究现状的考察 /3
一、第一个阶段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综述 /4
二、第二个阶段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综述 /9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7
一、研究方法 /17
二、研究内容 /18第一章儒家工夫论的起源 /20
第一节西周以前宗教思想中的工夫论意涵 /21
一、“慎厥身,修思永”——工夫修养论的先声 /21
二、殷商宗教的人文转化及其中的工夫论意涵 /23
三、“德”观念与工夫论 /27
第二节西周“以德配天”视野下的工夫论先声 /28
一、“以德配天” /29
二、礼乐文明 /32
三、西周教育制度与工夫论 /35
第三节春秋时期德礼之间的工夫论萌芽 /38
一、现实与理想的裂痕 /39
二、德礼的追求 /41
三、君子的风范 /46第二章孔子的工夫论思想 /50
第一节为何需要工夫?工夫何以可能 /50
一、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50
二、“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 /52
三、“我欲仁,斯仁至矣”——道德主体性的确立 /54
第二节孔子的工夫论方法 /55
一、“克己复礼” /56
二、“修己以敬” /58
三、“博文约礼” /60
四、学思之间 /63
五、孝悌忠信的具体实践工夫 /66
六、“中庸”与“畏天命” /68
第三节孔子工夫论的目标 /71
一、“君子不器” /71
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3
三、“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75第三章孔门弟子的工夫论 /78
第一节颜回之仁闵子骞、冉雍、冉伯牛之德行 /78
一、颜子之好学与愚 /79
二、颜子之仁与乐 /80
三、闵子骞、冉雍、冉耕之德行 /82
第二节子路之勇冉有之艺 /85
一、子路之信 /85
二、子路之勇 /87
三、冉有之艺 /89
第三节子贡之智宰我之辩 /90
一、子贡之《诗》学 /90
二、子贡之由器跻道 /92
三、宰我之才 /94
第四节子夏之学子游之礼 /96
一、子夏之“博学近思” /96
二、子夏之由经学而明道 /98
三、子游之礼学 /100
四、子游之“大同小康” /101
第五节曾子之内省工夫 /103
一、“三省”之工夫 /104
二、“弘毅”与“守约” /106
三、曾子之孝道 /108
四、曾子与《大学》 /109
第六节其他孔门后学的工夫论 /112
一、子张的弘大之学 /112
二、有子的孝悌之学 /115
三、曾点之狂、原宪之狷 /116
四、其他弟子工夫论简述 /118第四章思孟学派的工夫论思想 /123
第一节子思的工夫论 /123
一、《中庸》——子思之学的义理架构 /124
二、源性明德以立本 /126
三、“慎独”“诚意”以修心 /128
四、畅情节欲以修身 /131
第二节孟子之心性修养论 /133
一、君子立志 /133
二、“求放心” /135
三、“尽心”“知性”“知天” /137
四、“存心”“养性”“事天” /140
第三节孟子之修身“践形”论 /144
一、反求诸己与“知言” /144
二、“不动心”与“浩然之气” /147
三、“践形”与实现仁道 /151第五章荀子的工夫论思想 /154
第一节荀子工夫论的理论背景 /154
一、由知别类而生仁 /155
二、以仁发义而制礼 /158
三、三个问题 /160
第二节“虚一而静”以“解蔽”“知道” /161
一、心之功用——思 /162
二、“虚一而静”以“解蔽” /164
三、养心治气 /167
第三节“积学”“师法”以“化性起伪” /171
一、“积学”与“师法” /171
二、“化性起伪” /176
三、工夫论的目标——“尽伦尽制”的圣王 /179结语 /183参考文献 /188
一、古籍原著 /188
二、学术论著 /189
三、学术论文 /194附录从上帝宗教到人文德性 /197
——殷商中后期到西周初年的哲学史考察
前言 /197
第一章殷商中叶上帝宗教之困境与人文德性之初现 /199
第一节殷商的上帝宗教 /199
第二节《盘庚》:占卜的困境和利民思想 /202
第三节《盘庚》:王帝的困境和重德思想 /208
第二章殷商后期上帝宗教与人文德性之纠葛 /213
第一节《高宗肜日》:上帝宗教之变化 /213
第二节《西伯戡黎》:重新定义上帝 /218
第三节《微子》:父师的上帝定义 /222
第三章殷周之际上帝宗教与人文德性之转换 /225
第一节《洪范》:殷人对旧有思想的总结 /226
第二节武王全新的至上神观念 /229
第三节武王思想的继续发展 /232
结语 /239
参考文献 /241后记 /244
^ 收 起
第一节问题的界定与研究意义 /1
一、何谓工夫论 /1
二、研究先秦儒家工夫论的现代意义 /3
第二节对研究现状的考察 /3
一、第一个阶段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综述 /4
二、第二个阶段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综述 /9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7
一、研究方法 /17
二、研究内容 /18第一章儒家工夫论的起源 /20
第一节西周以前宗教思想中的工夫论意涵 /21
一、“慎厥身,修思永”——工夫修养论的先声 /21
二、殷商宗教的人文转化及其中的工夫论意涵 /23
三、“德”观念与工夫论 /27
第二节西周“以德配天”视野下的工夫论先声 /28
一、“以德配天” /29
二、礼乐文明 /32
三、西周教育制度与工夫论 /35
第三节春秋时期德礼之间的工夫论萌芽 /38
一、现实与理想的裂痕 /39
二、德礼的追求 /41
三、君子的风范 /46第二章孔子的工夫论思想 /50
第一节为何需要工夫?工夫何以可能 /50
一、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50
二、“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 /52
三、“我欲仁,斯仁至矣”——道德主体性的确立 /54
第二节孔子的工夫论方法 /55
一、“克己复礼” /56
二、“修己以敬” /58
三、“博文约礼” /60
四、学思之间 /63
五、孝悌忠信的具体实践工夫 /66
六、“中庸”与“畏天命” /68
第三节孔子工夫论的目标 /71
一、“君子不器” /71
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3
三、“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75第三章孔门弟子的工夫论 /78
第一节颜回之仁闵子骞、冉雍、冉伯牛之德行 /78
一、颜子之好学与愚 /79
二、颜子之仁与乐 /80
三、闵子骞、冉雍、冉耕之德行 /82
第二节子路之勇冉有之艺 /85
一、子路之信 /85
二、子路之勇 /87
三、冉有之艺 /89
第三节子贡之智宰我之辩 /90
一、子贡之《诗》学 /90
二、子贡之由器跻道 /92
三、宰我之才 /94
第四节子夏之学子游之礼 /96
一、子夏之“博学近思” /96
二、子夏之由经学而明道 /98
三、子游之礼学 /100
四、子游之“大同小康” /101
第五节曾子之内省工夫 /103
一、“三省”之工夫 /104
二、“弘毅”与“守约” /106
三、曾子之孝道 /108
四、曾子与《大学》 /109
第六节其他孔门后学的工夫论 /112
一、子张的弘大之学 /112
二、有子的孝悌之学 /115
三、曾点之狂、原宪之狷 /116
四、其他弟子工夫论简述 /118第四章思孟学派的工夫论思想 /123
第一节子思的工夫论 /123
一、《中庸》——子思之学的义理架构 /124
二、源性明德以立本 /126
三、“慎独”“诚意”以修心 /128
四、畅情节欲以修身 /131
第二节孟子之心性修养论 /133
一、君子立志 /133
二、“求放心” /135
三、“尽心”“知性”“知天” /137
四、“存心”“养性”“事天” /140
第三节孟子之修身“践形”论 /144
一、反求诸己与“知言” /144
二、“不动心”与“浩然之气” /147
三、“践形”与实现仁道 /151第五章荀子的工夫论思想 /154
第一节荀子工夫论的理论背景 /154
一、由知别类而生仁 /155
二、以仁发义而制礼 /158
三、三个问题 /160
第二节“虚一而静”以“解蔽”“知道” /161
一、心之功用——思 /162
二、“虚一而静”以“解蔽” /164
三、养心治气 /167
第三节“积学”“师法”以“化性起伪” /171
一、“积学”与“师法” /171
二、“化性起伪” /176
三、工夫论的目标——“尽伦尽制”的圣王 /179结语 /183参考文献 /188
一、古籍原著 /188
二、学术论著 /189
三、学术论文 /194附录从上帝宗教到人文德性 /197
——殷商中后期到西周初年的哲学史考察
前言 /197
第一章殷商中叶上帝宗教之困境与人文德性之初现 /199
第一节殷商的上帝宗教 /199
第二节《盘庚》:占卜的困境和利民思想 /202
第三节《盘庚》:王帝的困境和重德思想 /208
第二章殷商后期上帝宗教与人文德性之纠葛 /213
第一节《高宗肜日》:上帝宗教之变化 /213
第二节《西伯戡黎》:重新定义上帝 /218
第三节《微子》:父师的上帝定义 /222
第三章殷周之际上帝宗教与人文德性之转换 /225
第一节《洪范》:殷人对旧有思想的总结 /226
第二节武王全新的至上神观念 /229
第三节武王思想的继续发展 /232
结语 /239
参考文献 /241后记 /244
^ 收 起
王正,1983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文学与哲学双学士,山东大学哲学硕士(师从颜炳罡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师从李存山研究员),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博士后(合作导师杜维明教授)。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动态》编辑部。曾注释张伯驹先生《素月楼联语》(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
工夫论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尤其是内圣的方法。先秦儒者们提出了“克己复礼”“慎独”“浩然之气”“虚一而静”以及大小六艺等培养道德主体、完成道德实践、提升人格境界以及习得外王技艺的丰富方法。本书探讨在儒家思想及实践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工夫论的起源及早期发展,对之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发前人所未发,不仅具有推动儒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也具有推动道德教育实践的现实意义。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