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序
序二
战前的中国军事实力
中国的抗日战略
日本陆军的战略决策(1937~1945)
军事史背景下的中日战争
1937: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年
——从卢沟桥事变至南京陷落
长江中游地区的防御战
——消耗战的开始
华中日军:以第十一军的作战为中心(1938~1941)
一号作战:决策经过与实施结果
湖南会战:中国军队对日军“一号作战”的回应
滇西缅北会战中的中国远征军及其战术
滇缅战场上日军的“玉碎”及“慰安妇”的命运
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敌后游击战
中共在华北的军事活动(1939~1945)
——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例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空战
抗战胜利前后国共日三方之互动关系
第二卷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抗战时期
根据地的教育
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尝试:新生活运动的一个侧面
华北“治运”时期诸群体心态考察(1941~1942)
抗战初期上海难民问题的处理
云南战争记忆的变异
战时体制下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和保甲运用(1937~1945)
官营化·教育化·普及化
——抗战时期后方电影的发展路径转向
战时国民党教育政策的若干问题
抗战时期国民党对北平文教界的组织活动
沦陷时期的北京高校:可能与局限(1937~1945)
抗日战争时代的中日民间交流
——自由学园北京生活学校的思想与实践
日本对“满洲国”社会的统治及渗透
日本推行“满蒙政策”与统治“蒙古联合自治政府”
变调的《雨夜花》
——战时台湾几个面向的观察
抗日战争的地域性影响:广西
抗战时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商业贸易
日本奴役强制中国劳工研究
——以青岛地区为例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强掳虐待华北劳工述论‘
上海沦陷区的中国医生
第三卷
有限的伙伴关系:1928~1944年中国与德国、苏联和美国的关系
抗战期间的外国军事援助与中外合作
中日战争与日德中苏关系
中日战争时期的苏联、美国和国共统一战线
围绕经由云南省的援华路线展开的国际关系问题
——以日本方面的应对为中心
抗战前夕的中日国交谈判
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
重庆政治空间的东北因素
——“收复东北”话语在国内外格局中的号召力
中美特殊关系与美国关于战后国际格局的构想
重塑中国形状:二战期间美国战略思维与中国少数民族边疆
华侨还是革命之母吗?
——论抗战早期的国民党和华侨动员(1937~1941)
珍珠港事件前美国企业在华北的投资活动
——以大来和英美烟公司为例(1939~1941)
陈光甫、孔祥熙与中美经济关系的失败(1941~1944)
——以大来和英美烟公司为例(1939~1941)
中美英平准基金会的运作与中国战时外汇管理
美国与中国战时生产局
——以中方档案文献为重点的考察
抗战时期的蒋介石与斯大林
抗战期间中共与共产国际关系的演变
蒋介石与尼赫鲁
战时中加关系
抗战胜利前后中法对于越南问题之交涉(1945~1946)
法国远东结盟论(1931~1940)
二战期问的中国海关:一个倔强的畸形儿
中日战争期间英国的外交及对中国政府态度的演变
中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对美“国民外交”
再版后记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