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史
作者:汤志钧著
出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5.10
页数:490
定价:78.00 元
ISBN-13:9787552009804
ISBN-10:7552009802
去豆瓣看看 增订题记第一章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第一节 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紧一、大量赔款,大量借款二、瓜分危机,割地狂潮第二节 清朝封建统治的腐烂一、财政支绌,“罗掘已空”二、“横征暴敛,民不堪命”第三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了初步的发展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未成熟的资产阶级第四节 维新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一、维新思想的先驱二、经济改革和政治要求第二章 康有为早期的变法活动第一节 “向西方学习”一、“忧患百经未闻道”二、《人类公理》和学习西方第二节 一次上书和今文经学一、好《周礼》,尊周公二、“帝阍沉沉叫不得”三、“明今学之正”第三节 培养骨干,著书立说一、万木草堂二、《新学伪经考》三、《孔子改制考》四、早期的大同思想第四节 上书言事一、公车上书二、《殿试策》三、三次上书四、四次上书第三章 组织学会,发行报刊第一节 设学会,办报刊第二节 北京强学会一、《万国公报》和北京强学会二、《中外纪闻》三、北京强学会人物四、强学会的内部矛盾和改为官书局第三节 上海强学会一、上海强学会的成立二、强学会和中国公会三、《强学报》四、上海强学会人物五、上海强学会的停办和余款移交第四节 《时务报》一、《时务报》的创办二、梁启超和《时务报》三、《时务报》的汪、梁之争四、《时务报》改为官报第五节 《知新报》一、梁启超来澳筹办报务二、总理、撰述,多出康门三、政变前的《知新报》第六节 严复和《国闻报》一、天津《直报》二、《国闻报》三、关于《天演论》第七节 学会林立,报刊盛行一、戊戌时期的主要学会二、戊戌时期的主要报刊第四章 湖南的维新运动第一节 谭嗣同和《仁学》一、谭嗣同的早期活动二、《仁学》的写作和版本三、《仁学》思想剖析第二节 时务学堂一、时务学堂的创设和封建势力的破坏二、时务学堂的影响第三节 南学会一、讲演和答问二、“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三、南学会没有“兼地方议会之规模”第四节 《湘学报》和《湘报》一、《湘学报》二、《湘报》第五节 湖南新政和新旧斗争一、鼓励实业,“整顿吏治”二、“改制”变法和“翼教”、“护圣”第五章 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第一节 救亡图存,“统筹全局”第二节 保国会一、保国会的成立二、保国会形存实散第三节 关于《日本变政考》第四节 张之洞和《劝学篇》一、《劝学篇》与“辟邪说”二、“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五节 “清流”、帝党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一、“清流”和帝党二、帝党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结合第六章 百日维新第一节 诏定国是一、光绪的决心二、“诏定国是”第二节 戊戌新政一、新政建议二、《戊戌奏稿》和《杰士上书汇录》三、新政“上谕”四、建议和“上谕”第三节 新旧斗争一、新政的施行和后党的阻挠二、新旧斗争三、光绪“密诏”四、伊藤来华五、戊戌政变第七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启示第一节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一、对封建势力的妥协二、对帝国主义存有幻想第二节 维新与启蒙第三节 戊戌维新与学制改革一、戊戌时期的教育改革二、戊戌时期的主要学校三、京师大学堂第八章 革命代替了改良第一节 由维新到保皇一、“奉诏求救”二、拒绝和革命派合作三、“出外国求救”四、《清议报》第二节 保皇会和自立军一、保皇会二、自立军三、宣传保皇的报刊第三节 革命、改良的划清界线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康有为的沉沦二、《大同书》的成书及其评价三、推翻清朝成为时代主流附录 大事记引用参考书
汤志钧,江苏常州人,1924年生。毕业于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史地系。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近代史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历史研究所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教授,台湾东海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经学史博士生导师、中国近代史硕士生导师。曾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史学”学科规划组成员(80—90年代),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退休后,仍任《辞海》编委、分科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致力于中国经学史、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戊戌变法史研究数十年,具有极高的建树。曾多次赴美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港、澳、台地区访问和讲学。2008年9月,获得“上海社会科学院杰出贡献奖”;2014年8月,获得“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学术贡献奖”。
《戊戌变法史》以变法各方的密信、奏折和日记等各种史料还原了百日维新的每一个扣人心弦的重要时刻。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