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精装珍藏版·礼盒套装)
![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精装珍藏版·礼盒套装)](http://img11.360buyimg.com/n7/jfs/t2074/301/2704798054/150771/5f1110c8/56e91923Nee6ff526.jpg)
1.《季羡林谈国学》(精装珍藏版)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1
第一辑 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 /5
再谈东方文化 /12
我与东方文化研究 /18
倡议编撰《东方文化集成》 /24
“天人合一”新解 /37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56
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 /84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 /89
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 /126
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 /133
第二辑 西方不亮东方亮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141
议论东西方文化的意义 /147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间的盛衰消长问题 /153
西方不亮东方亮 /158
东西文化的互补关系 /171
西化问题的侧面观 /186
东学西渐与“东化” /194
拿来和送去 /206
“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 /209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211
跋 /215
2.《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精装珍藏版)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1
第一辑 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 /5
再谈东方文化 /12
我与东方文化研究 /18
倡议编撰《东方文化集成》 /24
“天人合一”新解 /37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56
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 /84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 /89
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 /126
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 /133
第二辑 西方不亮东方亮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141
议论东西方文化的意义 /147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间的盛衰消长问题 /153
西方不亮东方亮 /158
东西文化的互补关系 /171
西化问题的侧面观 /186
东学西渐与“东化” /194
拿来和送去 /206
“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 /209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211
跋 /215
3.《季羡林谈佛》(精装珍藏版)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1
我和佛教研究 /3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10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25
释迦牟尼 /37
印度佛教的发展与衍变 /53
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
——提婆达多问题 /76
浮屠与佛 /118
再谈浮屠与佛 /135
法 显 /154
佛教的传入中国
——两种文化的撞击和吸收 /186
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 /200
佛经的翻译与翻译组织 /207
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宗派的形成 /224
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 /240
关于玄奘 /249
关于《大唐西域记》 /272
佛教的倒流 /295
跋 /344
4.《季羡林谈人生》(精装珍藏版)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1
第一辑 人生漫谈
人生 /5
再谈人生 /7
三论人生 /9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11
不完满才是人生 /14
人生箴言 /17
禅趣人生 /20
人生漫谈 /24
人生小品 /30
缘分与命运 /35
走运与倒霉 /38
世态炎凉 /40
爱情 /42
成功 /48
第二辑 做人与处世
满招损,谦受益 /53
谦虚与虚伪 /56
做人与处世 /58
牵就与适应 /60
知足知不足 /62
有为有不为 /64
难得糊涂 /67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70
三思而行 /73
谈孝 /75
谈礼貌 /77
论朋友 /80
论正义 /83
漫谈伦理道德 /90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100
漫谈撒谎 /102
容忍 /106
忘 /108
毁誉 /113
坏人 /116
傻瓜 /118
隔膜 /120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123
公德( 一) /132
公德( 二) /134
公德( 三) /136
公德( 四) /139
第三辑 我们面对的现实
论压力 /143
论恐惧 /145
我们面对的现实 /148
论博士 /152
论教授 /155
衣着的款式 /158
漫谈消费 /160
论包装 /165
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再论包装 /168
论“据理力争” /171
论怪论 /175
思想家与哲学家 /177
真理愈辨愈明吗? /180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 /183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餐与西餐 /186
我的怀旧观 /188
我的座右铭 /192
座右铭(老年时期) /194
我的美人观 /195
我害怕“天才” /201
勤奋、天才( 才能) 与机遇 /204
一寸光阴不可轻 /206
时间 /209
目中无人 /213
第四辑 谈老年
谈老 /219
老年 /221
老年谈老 /223
谈老年( 一) /228
谈老年( 二) /230
谈老年( 三) /233
老年十忌 /236
再谈老年 /254
老年四“得” /256
赞“代沟” /259
老少之间 /263
老马识途 /266
谈所谓“老龄化社会” /268
养生无术是有术 /270
长寿之道 /272
长生不老 /274
漫谈“再少” 问题—向普天下老年人祝贺春节 /276
第五辑 希望在你们身上
新年述怀 /281
八十述怀 /283
新年抒怀 /288
虎年抒怀 /296
梦游21 世纪 /303
千禧感言 /306
迎新怀旧—21 世纪第一个元旦感怀 /310
新世纪新千年寄语 /316
九十述怀 /318
九三述怀 /328
狗年元旦抒怀 /334
九十五岁初度 /336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340
希望21 世纪家庭更美好 /343
希望在你们身上 /346
跋 /349
5.《读书·治学·写作》(精装珍藏版)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1
第一辑 读书
开卷有益 /5
我最喜爱的书 /8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12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15
坐拥书城意未足 /18
我的书斋 /20
推荐十种书 /23
藏书与读书 /27
我和北大图书馆 /30
我和外国文学 /33
漫谈散文 /41
我对散文的认识 /49
散文的两大类 /54
中国散文与世界散文 /57
1994年我常读的一本书—《陈寅恪诗集》 /62
读朱自清《背影》 /63
我读《蒙田随笔》 /66
我和东坡词 /71
第二辑 治学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77
我的学术研究的特点和范围 /80
我和外国语言 /83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102
如何搜集资料 /104
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 /107
如何利用时间 /109
才、学、识 /111
把学术还给人民大众 /115
关于义理、文章与考证 /122
学术研究发展的轨迹—由考证到兼顾义理 /130
为考证辩诬 /132
再谈考证 /135
我的考证 /138
我的义理 /141
一些具体的想法 /144
广通声气 博采众长 /154
“模糊”“分析”与“综合” /156
谈翻译 /160
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 /167
汉语与外语 /170
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194
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197
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199
胡适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 /227
第三辑 写作
作文 /243
写文章 /249
写日记 /251
文章的题目 /255
我的处女作 /257
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261
我在小学和中学的写作经历 /265
文以载道 /273
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276
多读一点中外文学作品 /280
多注意“身边琐事” /283
语言混乱数例 /290
惨淡经营与信手拈来 /292
怎样写散文 /295
语言与文字 /302
谈谈“炼话” /305
获奖有感 /309
跋 /313
6.《赋得永久的悔》(精装珍藏版)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1
第一辑 难忘这些人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5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11
在兄弟们中间 /20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1
第一辑 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 /5
再谈东方文化 /12
我与东方文化研究 /18
倡议编撰《东方文化集成》 /24
“天人合一”新解 /37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56
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 /84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 /89
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 /126
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 /133
第二辑 西方不亮东方亮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141
议论东西方文化的意义 /147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间的盛衰消长问题 /153
西方不亮东方亮 /158
东西文化的互补关系 /171
西化问题的侧面观 /186
东学西渐与“东化” /194
拿来和送去 /206
“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 /209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211
跋 /215
2.《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精装珍藏版)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1
第一辑 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 /5
再谈东方文化 /12
我与东方文化研究 /18
倡议编撰《东方文化集成》 /24
“天人合一”新解 /37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56
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 /84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 /89
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 /126
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 /133
第二辑 西方不亮东方亮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141
议论东西方文化的意义 /147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间的盛衰消长问题 /153
西方不亮东方亮 /158
东西文化的互补关系 /171
西化问题的侧面观 /186
东学西渐与“东化” /194
拿来和送去 /206
“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 /209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211
跋 /215
3.《季羡林谈佛》(精装珍藏版)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1
我和佛教研究 /3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10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25
释迦牟尼 /37
印度佛教的发展与衍变 /53
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
——提婆达多问题 /76
浮屠与佛 /118
再谈浮屠与佛 /135
法 显 /154
佛教的传入中国
——两种文化的撞击和吸收 /186
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 /200
佛经的翻译与翻译组织 /207
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宗派的形成 /224
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 /240
关于玄奘 /249
关于《大唐西域记》 /272
佛教的倒流 /295
跋 /344
4.《季羡林谈人生》(精装珍藏版)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1
第一辑 人生漫谈
人生 /5
再谈人生 /7
三论人生 /9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11
不完满才是人生 /14
人生箴言 /17
禅趣人生 /20
人生漫谈 /24
人生小品 /30
缘分与命运 /35
走运与倒霉 /38
世态炎凉 /40
爱情 /42
成功 /48
第二辑 做人与处世
满招损,谦受益 /53
谦虚与虚伪 /56
做人与处世 /58
牵就与适应 /60
知足知不足 /62
有为有不为 /64
难得糊涂 /67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70
三思而行 /73
谈孝 /75
谈礼貌 /77
论朋友 /80
论正义 /83
漫谈伦理道德 /90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100
漫谈撒谎 /102
容忍 /106
忘 /108
毁誉 /113
坏人 /116
傻瓜 /118
隔膜 /120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123
公德( 一) /132
公德( 二) /134
公德( 三) /136
公德( 四) /139
第三辑 我们面对的现实
论压力 /143
论恐惧 /145
我们面对的现实 /148
论博士 /152
论教授 /155
衣着的款式 /158
漫谈消费 /160
论包装 /165
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再论包装 /168
论“据理力争” /171
论怪论 /175
思想家与哲学家 /177
真理愈辨愈明吗? /180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 /183
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中餐与西餐 /186
我的怀旧观 /188
我的座右铭 /192
座右铭(老年时期) /194
我的美人观 /195
我害怕“天才” /201
勤奋、天才( 才能) 与机遇 /204
一寸光阴不可轻 /206
时间 /209
目中无人 /213
第四辑 谈老年
谈老 /219
老年 /221
老年谈老 /223
谈老年( 一) /228
谈老年( 二) /230
谈老年( 三) /233
老年十忌 /236
再谈老年 /254
老年四“得” /256
赞“代沟” /259
老少之间 /263
老马识途 /266
谈所谓“老龄化社会” /268
养生无术是有术 /270
长寿之道 /272
长生不老 /274
漫谈“再少” 问题—向普天下老年人祝贺春节 /276
第五辑 希望在你们身上
新年述怀 /281
八十述怀 /283
新年抒怀 /288
虎年抒怀 /296
梦游21 世纪 /303
千禧感言 /306
迎新怀旧—21 世纪第一个元旦感怀 /310
新世纪新千年寄语 /316
九十述怀 /318
九三述怀 /328
狗年元旦抒怀 /334
九十五岁初度 /336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340
希望21 世纪家庭更美好 /343
希望在你们身上 /346
跋 /349
5.《读书·治学·写作》(精装珍藏版)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1
第一辑 读书
开卷有益 /5
我最喜爱的书 /8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12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15
坐拥书城意未足 /18
我的书斋 /20
推荐十种书 /23
藏书与读书 /27
我和北大图书馆 /30
我和外国文学 /33
漫谈散文 /41
我对散文的认识 /49
散文的两大类 /54
中国散文与世界散文 /57
1994年我常读的一本书—《陈寅恪诗集》 /62
读朱自清《背影》 /63
我读《蒙田随笔》 /66
我和东坡词 /71
第二辑 治学
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77
我的学术研究的特点和范围 /80
我和外国语言 /83
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 /102
如何搜集资料 /104
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 /107
如何利用时间 /109
才、学、识 /111
把学术还给人民大众 /115
关于义理、文章与考证 /122
学术研究发展的轨迹—由考证到兼顾义理 /130
为考证辩诬 /132
再谈考证 /135
我的考证 /138
我的义理 /141
一些具体的想法 /144
广通声气 博采众长 /154
“模糊”“分析”与“综合” /156
谈翻译 /160
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 /167
汉语与外语 /170
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194
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197
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199
胡适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 /227
第三辑 写作
作文 /243
写文章 /249
写日记 /251
文章的题目 /255
我的处女作 /257
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261
我在小学和中学的写作经历 /265
文以载道 /273
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276
多读一点中外文学作品 /280
多注意“身边琐事” /283
语言混乱数例 /290
惨淡经营与信手拈来 /292
怎样写散文 /295
语言与文字 /302
谈谈“炼话” /305
获奖有感 /309
跋 /313
6.《赋得永久的悔》(精装珍藏版)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1
第一辑 难忘这些人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5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11
在兄弟们中间 /20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本套丛书是季羡林亲定自选集,是作者晚年在医院疗养期间亲自编选的作品集。文集收录了作者在各个人生阶段的代表作品,涵盖散文、随笔、游记、回忆录、日记、学术著述等多种体裁,集中体现了季老的治学之志、文章之风和人格之美。全14册包括:《季羡林谈国学》《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季羡林谈佛》《季羡林谈人生》《读书·治学·写作》《红》《一生的远行》《彼岸印迹》《牛棚杂忆》《我的心是一面镜子》《象牙塔日记》《悼念忆:师友回忆录》《风风雨雨一百年》。
比价列表价格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