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导论
1. 理论与实践
2. 教书还是育人?
3. 心理学:谁?为什么?怎么样?
章 儿童心理现象的三大基石
4. 双重依赖:物质依赖与精神依赖
5. 无意识——一个确切的现实
6.我们的“内在发动机”——冲动
第二章 为什么孩子上学会遇到问题?
7. 家庭的培养与学校的期待
8. 语言:儿童间差别的早期标志?
9. 阅读上的困难
10. 情感培养的不一致
11. 教育的不一致
12. 儿童是如何学习的?
13. “学不会” 的孩子
第三章 智力这个问题
14. “神经元地图”
15. 刺激的重要性
16. 头脑聪明却成绩不好的情况
第四章 学习动力:一个有效的开始
17. 孩子们都是探险家
18. 当知识引起恐惧
19. 动机的良性循环
20. 多重动机和选择性动机
21. 高效的选择性动机
22. 教学过程:分享快乐?
第五章 专心和集中精力:如何实现的?
23. 专心的孩子和分心的孩子
24. 注意力的“诞生”
25. 集中注意力的两种方法:倾听与观察
26. 为什么某些孩子会“分心”?
27. 注意力、疲劳与学习节奏
第六章 为了认识暴力
28. 情感因素导致的暴力
29. “教育”导致的暴力
30. 今天和过去的教育:昔日更胜一筹?
31. 排斥引发的暴力
32. 被家庭和学校排斥在外:双重排斥
33. 转向自我攻击的行为
34. 侵犯他人
35. 对关系规则的拒绝
36. 受害儿童的沉默
37. 孩子在课堂上实施暴力
第七章 无权威不教育?
38. 课堂及其环境
39. 危险:权威的思想
40. “自然的”权威
41. 有益的规定?
42. 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43. “足够好的”老师
44. 无公正则无尊重可言
45. 关于惩罚
46. 通过对话使孩子安心
第八章 如何帮助落后生?
47. 如何进行教学?
48. 教育是一种使命?
49. 通知家长:为什么?怎么做?
50. 学会找出问题
51. 确定目标
52. 孤军奋战?
53. 团队工作
54. 为什么及如何召开会议
第九章 经历初中考验的青春
55. 叛逆?不,是成长!
56. 新的肌体,新的感觉
57. 面对酒精和毒品
58. 重要的路标:归属感
59. 初中作为归属地
60. 创造形成健康归属感的条件
61. 从健康团队到不良团伙
62. 暴力游戏
63. 对抗暴力
64. 教师是榜样?
65. 穿着:标榜个性的方式?
66. 让青少年安心的事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