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等,代表作《三国演义》,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揭开了我国小说发展历史崭新的一页。其故里有多种说法:山东东平罗庄,山西太原、清徐、祁县,福建建阳等,目前尚无最终定论。其墓地也有山西清徐、福建建阳等处,另有祠堂、纪念馆等。
施耐庵(1296—1371),原名施彦端,字肇端,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他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辞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家闭门著书,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水浒传》原名《江湖豪客传》或《忠义水浒全传》,《水浒传》的题目是由罗贯中所命,在当时为禁书。《水浒传》的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人认为是施耐庵和罗贯中据民间流传宋江起义的故事所写的。
吴承恩(约1504-1582),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涟水人,后徙居山阳(今淮安)。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大约40岁的吴承恩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城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六年后,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常与友人朱曰藩豪饮,寄趣于诗酒之间,和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有往来。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约67岁时到过杭州,活到82岁,晚景凄凉。
吴承恩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移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另外,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曹雪芹(约1715—约1763),我国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是为旗人。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曹寅病故,其子曹颙、曹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其父免职,产业被抄,后随家迁居北京。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同时,曹雪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