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
陈乐平,文化学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学术文化界,研究范围涉及哲学(美学)、文学、人才学、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九十年代于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部门工作,后又于大型国企担任领导工作。1995年被评为副研究员,先后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合著、编著;发表了包括政府重大决策咨询研究报告在内的一百多万文字。专著:《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12月版)、《医俗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1月版)。论文:《生命美学的困惑》(上海社科院《学术季刊》1989年2期)、《论人的本质的美学意义》(山西省委党校《理论探索》1990年1期)、《关于医学人类学与构建中国医学文化的一些思考》(上海社科院《社会科学》1993年11期)。重大科研项目:《中国上海、日本大阪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从“五大突破”到“五个形成”——上海建设高级专家队伍的改革思路》(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课题,刊《解放日报》1997年4月30日)。
这是我国部关于“中国医学文化学”方面的学术性专著。该书自1991年出版发行以来,先后印刷多次,不仅填补了我国思想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同时得到了诸多专家、学者及有关方面的高度赞扬和肯定。书中开创性地提出“正是儒、道、医三者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构架”,并从历史方法论角度阐述了“社会生命模体”的假说,对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本质和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现象,不无深刻的启迪。
再版前言
序一
序二
导言
部分 医学与文化
·渊源篇·
章 神话与传说中的医学
节 伏羲·神农·轩辕
第二节 上古医术名流
第二章 人类进化中的医学
节 原始医术
第二节 步入文明门槛的医术
·文化篇·
第三章 世界三大民族医学的文化比较
节 焕发着科学理性主义光晕的古希腊医学
第二节 充满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古印度医学
第三节 古代中国医学的文化意蕴
第四节 三大民族医学文化的异同性
第五节 古印度佛教医学对中国医学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医学的基础体系与文化
节 六淫七情 内外致病
第二节 望闻问切 合参诊断
第三节 阴平阳秘 辨证施治
第二部分 医学文化与人
·神灵篇·
第五章 打开通向心灵世界的大门——中医学与巫文化
节 从神灵世界走来
第二节 与鬼魂世界分离
第三节 向心灵世界迈进
第六章 气——空——运——中医学与道
节 三道合一之“道”
第二节 无影无踪之气
第三节 无边无际之空灵
第四节 无始无终之运化
第五节 “道”之生命悟性
·生命篇·
第七章 宇宙运化与生命节律的共振——中医学与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
节 阴阳消长与五行运化
第二节 五运六气与“甲子”演绎
第八章 命运之神的拐棍——中医学与中华民族的命相学
节 同源合流 并行不悖
第二节 唇齿相依 血肉相连
第三节 通合“象数” 联袂成姻
·人性篇·
第九章 阴阳文明的主旋与变奏——中医学与中华民族的性文化
节 性意识与阴阳文明
第二节 “存天理”与性选择
第三节 “灭人欲”与性放纵
第十章 “维生文化”的双重效应——中医学与中华民族的食文化
节 医食同源与民族的食草性
第二节 维生文化的稳态效应
第三节 维生文化的动态效应
·心理篇·
第十一章 中庸之道:自控与被控的双向心理调节式——中医学与中华民族的心理构造
节 阴阳、五行的个性分类
第二节 “心理平衡”的医疗秘诀
第三节 补偏救弊的中庸之道
第十二章 生命律令的审美价值——中医学与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情趣
节 美,在于生命的和谐
第二节 “神”:自然·生命·意识的链结
第三节 艺术的生命律令
第三部分 医学文化与社会历史
·桥梁篇·
第十三章 中医·生命·社会——中医学与社会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之一
节 历史的限定
第二节 生命科学的挑战
第三节 中国医学文化的使命
第十四章 独立显示与整体融通——中医学与社会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之二
节 天人合一:由天及人与由人及天
第二节 阴阳合道:阴阳偏扶与阴平阳秘
第三节 五行合运:五行相胜与相生
第四节 阴阳五行合参:从《五经》到《内经》
·模式篇·
第十五章 阴平阳秘——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生命模式之一
节 对生命本质的体验
第二节 对理想型社会的追求
第三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二元特征
第十六章 五行配属——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生命模式之二
节 社会五结构系统的范式
第二节 以“木”为特性的血缘结构
第三节 以“火”为特性的人伦结构
第四节 以“土”为特性的经济结构
第五节 以“金”为特性的政治结构
第六节 以“水”为特性的意识形态结构
第十七章 五行相生——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生命模式之三
节 木生火:血缘→人伦
第二节 火生土:人伦→经济
第三节 土生金:经济→政治
第四节 金生水:政治→意识形态
第五节 水生木:意识形态→血缘
第六节 文化的遗传和选择
第十八章 五行相克——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生命模式之四
节 木克土:血缘→经济
第二节 土克水:经济→意识形态
第三节 水克火:意识形态→人伦
第四节 火克金:人伦→政治
第五节 金克木:政治→血缘
第十九章 五行乘侮——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生命模式之五
节 相乘与相侮——失衡
第二节 “医案”——魏晋南北朝
第三节 社会结构的相互“病变”
第四节 社会结构“受病”的先发点
第二十章 生命的玄机与启示
节 生命的玄机
第二节 生命的启示
附录
一、阴阳文明的主旋律与变奏——中国传统性文化的中医学阐释
二、医学人类学与中国医学文化学
三、医食同源与我国的饮食文化
四、关于医学人类学与构建中国医学文化学的一些思考
五、道与中国医学
六、儒道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构架——对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建构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哲学思考
七、中国医俗史的流变
原跋
后记
^ 收 起
序一
序二
导言
部分 医学与文化
·渊源篇·
章 神话与传说中的医学
节 伏羲·神农·轩辕
第二节 上古医术名流
第二章 人类进化中的医学
节 原始医术
第二节 步入文明门槛的医术
·文化篇·
第三章 世界三大民族医学的文化比较
节 焕发着科学理性主义光晕的古希腊医学
第二节 充满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古印度医学
第三节 古代中国医学的文化意蕴
第四节 三大民族医学文化的异同性
第五节 古印度佛教医学对中国医学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医学的基础体系与文化
节 六淫七情 内外致病
第二节 望闻问切 合参诊断
第三节 阴平阳秘 辨证施治
第二部分 医学文化与人
·神灵篇·
第五章 打开通向心灵世界的大门——中医学与巫文化
节 从神灵世界走来
第二节 与鬼魂世界分离
第三节 向心灵世界迈进
第六章 气——空——运——中医学与道
节 三道合一之“道”
第二节 无影无踪之气
第三节 无边无际之空灵
第四节 无始无终之运化
第五节 “道”之生命悟性
·生命篇·
第七章 宇宙运化与生命节律的共振——中医学与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
节 阴阳消长与五行运化
第二节 五运六气与“甲子”演绎
第八章 命运之神的拐棍——中医学与中华民族的命相学
节 同源合流 并行不悖
第二节 唇齿相依 血肉相连
第三节 通合“象数” 联袂成姻
·人性篇·
第九章 阴阳文明的主旋与变奏——中医学与中华民族的性文化
节 性意识与阴阳文明
第二节 “存天理”与性选择
第三节 “灭人欲”与性放纵
第十章 “维生文化”的双重效应——中医学与中华民族的食文化
节 医食同源与民族的食草性
第二节 维生文化的稳态效应
第三节 维生文化的动态效应
·心理篇·
第十一章 中庸之道:自控与被控的双向心理调节式——中医学与中华民族的心理构造
节 阴阳、五行的个性分类
第二节 “心理平衡”的医疗秘诀
第三节 补偏救弊的中庸之道
第十二章 生命律令的审美价值——中医学与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情趣
节 美,在于生命的和谐
第二节 “神”:自然·生命·意识的链结
第三节 艺术的生命律令
第三部分 医学文化与社会历史
·桥梁篇·
第十三章 中医·生命·社会——中医学与社会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之一
节 历史的限定
第二节 生命科学的挑战
第三节 中国医学文化的使命
第十四章 独立显示与整体融通——中医学与社会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之二
节 天人合一:由天及人与由人及天
第二节 阴阳合道:阴阳偏扶与阴平阳秘
第三节 五行合运:五行相胜与相生
第四节 阴阳五行合参:从《五经》到《内经》
·模式篇·
第十五章 阴平阳秘——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生命模式之一
节 对生命本质的体验
第二节 对理想型社会的追求
第三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二元特征
第十六章 五行配属——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生命模式之二
节 社会五结构系统的范式
第二节 以“木”为特性的血缘结构
第三节 以“火”为特性的人伦结构
第四节 以“土”为特性的经济结构
第五节 以“金”为特性的政治结构
第六节 以“水”为特性的意识形态结构
第十七章 五行相生——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生命模式之三
节 木生火:血缘→人伦
第二节 火生土:人伦→经济
第三节 土生金:经济→政治
第四节 金生水:政治→意识形态
第五节 水生木:意识形态→血缘
第六节 文化的遗传和选择
第十八章 五行相克——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生命模式之四
节 木克土:血缘→经济
第二节 土克水:经济→意识形态
第三节 水克火:意识形态→人伦
第四节 火克金:人伦→政治
第五节 金克木:政治→血缘
第十九章 五行乘侮——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生命模式之五
节 相乘与相侮——失衡
第二节 “医案”——魏晋南北朝
第三节 社会结构的相互“病变”
第四节 社会结构“受病”的先发点
第二十章 生命的玄机与启示
节 生命的玄机
第二节 生命的启示
附录
一、阴阳文明的主旋律与变奏——中国传统性文化的中医学阐释
二、医学人类学与中国医学文化学
三、医食同源与我国的饮食文化
四、关于医学人类学与构建中国医学文化学的一些思考
五、道与中国医学
六、儒道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构架——对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建构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哲学思考
七、中国医俗史的流变
原跋
后记
^ 收 起
陈乐平,文化学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学术文化界,研究范围涉及哲学(美学)、文学、人才学、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九十年代于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部门工作,后又于大型国企担任领导工作。1995年被评为副研究员,先后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合著、编著;发表了包括政府重大决策咨询研究报告在内的一百多万文字。专著:《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12月版)、《医俗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1月版)。论文:《生命美学的困惑》(上海社科院《学术季刊》1989年2期)、《论人的本质的美学意义》(山西省委党校《理论探索》1990年1期)、《关于医学人类学与构建中国医学文化的一些思考》(上海社科院《社会科学》1993年11期)。重大科研项目:《中国上海、日本大阪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从“五大突破”到“五个形成”——上海建设高级专家队伍的改革思路》(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课题,刊《解放日报》1997年4月30日)。
这是我国部关于“中国医学文化学”方面的学术性专著。该书自1991年出版发行以来,先后印刷多次,不仅填补了我国思想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同时得到了诸多专家、学者及有关方面的高度赞扬和肯定。书中开创性地提出“正是儒、道、医三者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构架”,并从历史方法论角度阐述了“社会生命模体”的假说,对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本质和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现象,不无深刻的启迪。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