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历史 晚明大变局+从晚清到民国(套装2册)
作者:樊树志,唐德刚著
出版:中华书局 2015.8
页数:904
定价:116.00 元
ISBN-13:9787101111002
ISBN-10:7101111009
去豆瓣看看 《晚明大变局》:
引言
第一章 “海禁-朝贡”体制的突破
一 海禁政策与朝贡体制
1.严禁“交通外番,私易货物”的海禁政策
2.俯视周边的朝贡体制
二 日本的朝贡关系与宁波争贡事件
1.日本的朝贡关系
2.大内氏与细川氏的宁波争贡事件
三 海上走私贸易与海禁政策的较量
1.海上走私贸易面面观
2.海禁的突破口:月港与双屿港
3.朱纨的悲剧:海上实情实事未得其要领
四 嘉靖倭患的真相
1.何谓“嘉靖大倭寇”
2.倭患与真倭、假倭
3.“市禁则商转为寇”,“禁愈严而寇愈盛”
五 王直之死与海禁的开放
1.胡宗宪招抚王直
2.王直其人其事
3.开放海禁之议
4.月港贸易合法化与广中事例
第二章 卷入全球化贸易的浪潮
一 新航路发现与葡萄牙人东来
1.寻找通往印度的航路
2.葡萄牙人的中国贸易
3.从香山澳到濠镜澳
二 以澳门为中心的全球化贸易
1.“东方第一商埠”——澳门
2.澳门-果阿-里斯本之间的远程贸易
3.澳门-长崎之间的远程贸易
4.澳门-马尼拉之间的远程贸易
三 尼古拉·一官与“海上马车夫”
1.泉州海商李旦
2.尼古拉·一官——郑芝龙
3.“海上马车夫”——荷兰东印度公司
4.荷兰东印度公司和中国、日本的贸易
四 “马尼拉大帆船”与太平洋丝绸之路
1.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与西班牙人东来
2.从马尼拉到阿卡普尔科的太平洋丝绸之路
3.从月港到马尼拉
4.从澳门到马尼拉
5.中菲贸易的鼎盛时代
五 贸易顺差与巨额白银流入中国
1.“商业上的‘纳贡’”
2.全汉昇:美洲白银的1/2被运到中国
3.弗兰克: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1/4至1/3
第三章 江南市镇:多层次商品市场的繁荣
一 江南经济的高水平发展
1.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
2.“湖广熟,天下足”何时形成?
3.江南的乡村工业化
二 晚明:江南市镇的迅猛发展时代
1.苏州府与松江府的典型分析
2.江南市镇的规模与结构
三 丝绸业市镇的分布及其特色
1.丝绸业市镇的分布
2.丝绸业市镇的经营方式
3.“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四 棉纺织业与棉布业市镇
1.乌泥泾与黄道婆
2.“绫布二物,衣被天下”
3.棉布业市镇的分布状况及其特色
4.棉布业市镇的经济结构与经营方式
5.“土布出洋”一瞥
五 经济高度成长与奢侈习俗风靡
1.社会风尚由俭入奢
2.奢侈风尚的典型分析
3.奢侈风尚的经济意义
六 余论
第四章 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 陈献章:“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1.“江门心学”的怀疑精神
2.“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
3.陈门弟子:从贺钦到湛若水
二王守仁:“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1.“学贵得之心”
2.贬谪龙场:“动心忍性,恍若有悟”
3.“功高而见忌,学古而人不识”
4.漫长的昭雪之路
三 “掀翻天地”的王门弟子
1.“不从人脚跟转”的王畿
2.“六经皆注脚”的王艮
3.“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的颜山农、何心隐
四 李贽:“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1.赞扬王门弟子“一代高似一代”
2.“假道学以异端目我”
3.“快口直肠,目空一切”
4.“不死于人,死于口;不死于法,死于笔”
5.“先生起千载,高言绝群智”
第五章 西学东渐与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
一 耶稣会士东来:利玛窦的前辈
1.依纳爵·罗耀拉与耶稣会
2.澳门:耶稣会士进入中国的通道
3.沙勿略神父:向中国传教的创始人和发起者
4.范礼安神父:中国传教事业之父
5.罗明坚神父:中国传教事业的实际开创者
二 利玛窦神父的“本土化”传教活动
1.“但求人与我同,岂愿我与人异”
2.《交友论》:“东海西海,此心此理同也。”
3.《天主实义》:“与经传所纪如券斯合。”
4.“登上了‘月球’”
5.为传教士们留下了敞开功德之门
三 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
1.《山海舆地全图》与《坤舆万国全图》
2.《几何原本》、《同文算指》与《圜容较义》
3.《奇器图说》与《泰西水法》
4.《崇祯历书》
四 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
1.第一个结识利玛窦的名士瞿汝夔
2.可以与托马斯·莫尔媲美的徐光启
3.“以西法为宗”的李之藻
4.由佛教到天主教的杨廷筠
5.“读书必开眼”的方以智
第六章 新气象:文人结社与言论
一 “虑圣教之将绝”的应社
1.文人结社之风由来已久
2.应社与广应社
3.“尊经复古”
二 “负韬世之才,怀救时之术”的几社
1.“十人社”、“六人社”与“十八子社”
2.“绝学有再兴之几”
3.剖析朝政利弊的《几社壬申合稿》
4.“关于军国,济于时用”的《皇明经世文编》
三 游走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复社
1.复社的尹山大会、金陵大会与虎丘大会
2.门户之争与政治谣言
3.甚嚣尘上的攻讦
4.复社的理想政治——吴应箕的个案
5.《留都防乱公揭》
6.报国无门的悲剧
四 余论
后记
《从晚清到民国》:
自序
第一章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
论帝国主义与晚清外患
第二章 太平天国
一、论晚清周期性内乱与洪杨悲剧
二、太平开国故事再检讨
三、预言书中的洪、杨
四、“四不像”的洪杨割据
五、两次“长征”,两番“寸磔”
第三章 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一、甲午战争百年祭
二、慈禧太后和她的颐和园
三、为黄海血战平反
四、一百年后回看戊戌变法
五、解剖康有为
六、“新学伪经”和“托古改制”
七、公车上书和保国保种
八、那变不了法、改不了制的一百天
第四章 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一、传教·信教·吃教·反教形形色色平议
二、列强刺激·太后玩火·端王窃政·群运出轨
三、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始末
四、不堪一击的拳民与七国杂牌军
五、“门户开放”取代“列国瓜分”
第五章 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
一、从中原世族到朝鲜监国
二、乱世抓枪杆,有枪便有权
三、卷入三大危机、一项运动
四、细说辛亥革命
五、同盟会是个革命大拼盘
六、鞑虏易驱,民国难建
樊树志,1937年出生于浙江湖州,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后留校任教,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
代表著作有《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1988)、《明清江南市镇探微》(1990)、《万历传》(1994)、《崇祯传》(1997)、《国史概要》(1998)、《晚明史(1573-1644年)》(2003)、《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2004)、《国史十六讲》(2006)、《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2007)、《张居正与万历皇帝》(2008)、《明史讲稿》(2012)、《明代文人的命运》(2013)。其中,《晚明史(1573-1644年)》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唐德刚(1920-2009),安徽合肥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硕士、博士。曾先后任职于省立安徽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著有《袁氏当国》《段祺瑞政权》《李宗仁同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五十年代的尘埃》《战争与爱情》等,作品包括历史、政论、文艺小说多种及诗歌、杂文数百篇。
《晚明大变局》:
本书是樊树志先生五十余年明史研究及对中国历史思考的结晶,是继《晚明史》之后,对晚明历史研究的又一力作。本书在进一步推进晚明史研究的同时,对中国大历史的变迁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晚明大变局是中国历史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晚清以后中国社会发生颠覆性大变局的思想和文化潜源。
宏阔的学术视野结合细致入微的考证爬梳,本书中,樊先生在诸如“倭寇”问题、西学问题、东林及复社问题等上,澄清了人们的诸多误解,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同时,樊树志先生高屋建瓴地指出,以徐光启为代表的明末士大夫,是中国首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并还原了瞿汝夔在西学东渐过程的关键性作用,打破了学界历来引用西方学者认为明代中国天主教传教成功仅归功“三大柱石”而忽略瞿汝夔的成说,推进了晚明史研究的高度。
樊树志先生的语言通畅浅近,将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了大众能读懂的历史叙述,真正做到雅俗共读,在推进了晚明历史研究的同时,给读者提供了一本系统了解晚明社会发展的简明通史著作。
《从晚清到民国》:
长江三峡的曲折动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二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役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潮流中的长河,尤需历时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书。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