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与被评论:关于中国当代建筑的讨论
目 录内容简介
与青锋认识多年,有幸在时间阅读到他的书稿并参与到他新近出版的《评论与被评论》的编辑过程中。这本书的素材来源于青锋多年来对国内当代一些知名建筑师的作品与思想进行的深度发掘,之前这些文章散见于国内各大建筑杂志,并成为他所评论的这些建筑师及其作品的注脚之一。但是,鉴于建筑评论文章水准的鱼龙混杂,建筑评论如今愈发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建筑评论人也经常被忽略与被误解,从而让我们错失了透过这些文字发起追问、拓展认知边界的机会。青锋的文章就是后者之一,结集出版之后值得再读与深思。
青锋自称的“学院式评论”有着深厚的理论背景和发问方式。在他的《虚无时代的评论策略中》,他写道:“在建筑学科的三大核心领域:历史、理论、设计当中,评论的作用都无法替代。比如,在历史研究与教学当中,评论和解释伟大建筑作品的价值与内涵,其重要性不亚于对史实的表述,否则我们甚至无法论证为何这些建筑被选入历史叙述而不是其他。”为何是这些建筑被选入历史叙述而不是其他?我想这既是青锋每一篇评论文章的起源也是他力图指向的远方。
本书另外重要的一部分,是被评论的建筑师本人对评论的回应:黄文菁、陈屹峰、柳亦春、董功、李兴钢、张利等几位建筑师都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并与青锋的评论文章形成一种张力和碰撞。建筑师们在充分肯定了评论者的同时,有的并不甘心被定义与归类,不愿意被清晰地解剖和“格式化”(黄文菁《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一文);有的认为评论过于正面,批判性不足,希望能够听到更为犀利的声音,成为真正的思想交锋(柳亦春《评论的作用》一文),有的则非常诚恳地接受了评论者曾经的疑问,并通过实践给出了进一步深入清楚的思考与行动,以此进行回应(李兴钢《胜景几何、诗意与静谧——与青锋的讨论》一文)。
这本书的设计与装帧也颇耐人寻味,封面朴素低调,书体却非常轻盈、柔软,是一本既可以握卷在手又可以180度平铺展开的线装书。(撰文:易娜,《建筑师》杂志副主编)
青锋自称的“学院式评论”有着深厚的理论背景和发问方式。在他的《虚无时代的评论策略中》,他写道:“在建筑学科的三大核心领域:历史、理论、设计当中,评论的作用都无法替代。比如,在历史研究与教学当中,评论和解释伟大建筑作品的价值与内涵,其重要性不亚于对史实的表述,否则我们甚至无法论证为何这些建筑被选入历史叙述而不是其他。”为何是这些建筑被选入历史叙述而不是其他?我想这既是青锋每一篇评论文章的起源也是他力图指向的远方。
本书另外重要的一部分,是被评论的建筑师本人对评论的回应:黄文菁、陈屹峰、柳亦春、董功、李兴钢、张利等几位建筑师都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并与青锋的评论文章形成一种张力和碰撞。建筑师们在充分肯定了评论者的同时,有的并不甘心被定义与归类,不愿意被清晰地解剖和“格式化”(黄文菁《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一文);有的认为评论过于正面,批判性不足,希望能够听到更为犀利的声音,成为真正的思想交锋(柳亦春《评论的作用》一文),有的则非常诚恳地接受了评论者曾经的疑问,并通过实践给出了进一步深入清楚的思考与行动,以此进行回应(李兴钢《胜景几何、诗意与静谧——与青锋的讨论》一文)。
这本书的设计与装帧也颇耐人寻味,封面朴素低调,书体却非常轻盈、柔软,是一本既可以握卷在手又可以180度平铺展开的线装书。(撰文:易娜,《建筑师》杂志副主编)
比价列表价格走势
1人想要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