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诠释学Ⅰ 真理与方法(修订本)》:
导言
第一部分 艺术经验里真理问题的展现
Ⅰ 审美领域的超越
1.人文主义传统对于精神科学的意义
a)方法论问题
b)人文主义的几个主导概念
α)教化(Bildung)
β)共通感(Sensus communis)
γ)判断力(Urteilskraft)
δ)趣味(Geschmack)
2.康德的批判所导致的美学主体化倾向
a)康德关于趣味和天才的学说
α)趣味的先验特征
β)关于自由美和依存美的学说
γ)美的理想的学说
δ)自然和艺术中美的功利性
£)趣味和天才的关系
b)天才说美学和体验概念
α)天才概念的推广
β)“体验”一词的历史
γ)体验概念
δ)体验艺术的界限,为譬喻恢复名誉
3.艺术真理问题的重新提出
a)审美教化质疑
b)对审美意识抽象的批判
Ⅱ 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及其诠释学的意义
1.作为本体论阐释主线的游戏
a)游戏概念
b)向构成物的转化与彻底的中介
c)审美存在的时间性
d)悲剧的例证
2.美学的和诠释学的结论
a)绘画的本体论意义
b)偶缘物和装饰品的本体论根据
c)文学的边界位置
d)作为诠释学任务的重构和综合
第二部分 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科学里的理解问题
第三部分 以语言为主线的诠释学本体论转向
版本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诠释学Ⅱ 真理与方法(修订本)》:
Ⅰ 导论
1.在现象学和辩证法之间
——一种自我批判的尝试(1985年)
Ⅱ 准备
2.当今德国哲学中的历史问题(1943年)
3.精神科学中的真理(1953年)
4.什么是真理?(1957年)
5.论理解的循环(1959年)
6.事情的本质和事物的语言(1960年)
7.作为哲学的概念史(1970年)
8.古典诠释学和哲学诠释学(1968年)
Ⅲ 补充
9.自我理解的疑难性
——关于去神话化问题的诠释学讨论(1961年)
10.历史的连续性和存在的瞬间(1965年)
11.人和语言(1966年)
12.论未来的规划(1965年)
13.语义学和诠释学(1968年)
14.语言和理解(1970年)
15.语言能在多大程度上规定思维?(1970年)
16.无谈话能力(1972年)
Ⅳ 发展
17.诠释学问题的普遍性(1966年)
18.修辞学、诠释学和意识形态批判
——对《真理与方法》再作后设批判性的解释(1967年)
19.答《诠释学和意识形态批判》(1971年)
20.修辞学和诠释学(1976年)
21.逻辑学还是修辞学?
——再论诠释学前史(1976年)
22.作为理论和实践双重任务的诠释学(1978年)
23.实践理性问题(1980年)
24.文本和解释(1983年)
25.解毁和解构(1985年)
Ⅴ 附录
26.补注I-Ⅵ(1960年)
27.诠释学与历史主义(1965年)
……
译后记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