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文献的形成
作者:刘全志 著
出版:中华书局 2016.9
定价:78.00 元
ISBN-13:9787101118391
ISBN-10:7101118399
去豆瓣看看 绪论
章 先秦诸子文献形成的基础
节 政治的需求与士人的不同定位
一、战国社会的特征与分期
二、战国士人的活动空间
三、战国土人人生追求的层级
第二节 教育形态的更新与知识的传承
一、两种教育形态的区分
二、单独教育的特点与功能
三、学团教育的特点与功能
四、两种教育形式与文献
第三节 知识体系的新变与语言文字的转关
一、古典知识体系的危机
二、新知识体系的建构
三、新“雅言”的形成
第二章 礼乐知识与儒家文献的形成
节 礼乐关系的转变与儒家的阐释
一、礼与乐关系的反转
二、司徒的职守与儒家的关系
三、礼、乐知识与儒家的选择
第二节 孔子的创新与知识来源
一、孔子对“仁”的创新
二、为仁之方与推己及人
三、孔子的知识来源
第三节 七十子的创新与《大学》、《中庸》的形成
一、孔子与孔门弟子的不同追求
二、为士人立法的孔门弟子
三、“大学”与士人格局的规划
四、“中庸”与士人原则的界定
第四节 “尊德乐道”与孟子的著述
一、孟子与“尊德乐道”
二、“浩然之气”与“性本善”
三、孟子知识、观念的来源
第三章 “道”与多维阐释的道家文献
节 道的谋略性质与知识的衍生
一、西汉社会的谋略
二、“道”的谋略性质
三、《老子》与春秋谋略
第二节 自然秩序与《老子》的开端
一、《老子》与巫史阶层
二、老子哲学的核心
三、老子学问的来源
第三节 老子后学的作为与《老子》文本定型
一、文子的著述与《老子》
二、关尹的著述与《老子》
三、列子及道家后学的著述与《老子》
第四节 庄子对“道”的演绎与著述
一、庄子对“道”的推衍
二、“逍遥游”的前提
三、“神凝”、“神全”的修持及来源
第四章 “百家言黄帝”及相关文献的形成
节 “高祖黄帝”与“黄帝书”
一、高祖黄帝
二、黄帝书与方技
第二节 黄帝故事的衍生及相关文献的形成
一、黄帝战炎帝的流传
二、蚩尤的出现与本义
三、炎帝被蚩尤替代的原因
四、“黄帝故事”的衍生路线
第三节 黄帝言辞的来源及相关文献的形成
一、“黄帝言辞”的文本形态
二、黄帝言辞与《武王践阼》
三、春秋时期的“先王之书”
四、“黄帝言辞”的衍生轨迹
第四节 “黄帝金人铭”始末
一、金人铭与宋人的引用惯例
二、宋人载录的来源
三、黄帝巾几铭
第五章 实用观念及相关文献的形成
节 “以道驭术”与“道术合一”
一、实用型知识与政治
二、实用与奇巧的张力
三、战国诸子的道与术
第二节 手工技艺与墨家文献的生成
一、墨家思想的来源与工程技艺
二、墨家的分科教育与后学的推进
三、技术与巧辞的转换
第三节 太公家族与兵法文献的形成
一、战国时期的兵书源头
二、太公家族的职事与《司马法》
三、太公文献与西周王朝的制度
第四节 吏治实践与早期法家文献的形成
一、早期法家的衍生路线
二、李悝的变法与礼治
三、吴起的政治实践与法令的推衍
四、商鞅的“任法而行”
第六章 知识的合流与学术的整合
节 知识的综合与观念合流的强化
一、知识界对于天下大势的诉求
二、全局学术观念的形成与表现
三、文章体式与“道”的综合
第二节 礼义之统与荀子的著述
一、荀子的“解弊”与综合
二、礼法的推衍与天道的依据
三、荀子学问的师承
第三节 韩非的创新空间与知识来源
一、韩非对诸子的吸纳与开拓
二、韩非的创新与“法”的根据
三、韩非学术观念的来源
第四节 《吕氏春秋》知识体系的建立及其依据
一、《吕氏春秋》的总体特征
二、纪、览、论的命名根据
三、《吕氏春秋》的编纂与王朝政治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刘全志,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文献与文化研究。曾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从春秋末期至秦国统一前,这一阶段的文化活动主体显然是以先秦诸子为代表的士人阶层。诸子各家观点不同,学派理念有别,但他们所从事文化活动都以一定的知识、观念为基础,即通过对某类知识、观念的衍生,进而提升出学派的立身准则和价值追求,而诸子文献则是这一文化活动的文本化成果。本书力求通过挖掘知识、观念衍生序列背后的文化制度,来展现出先秦诸子著述的基本轨迹。
本书所谓的知识、观念、制度均是取其广义:知识是指一个时代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看法和认识;而观念则是知识的综合和系统化。一定的知识、观念通过某种文化制度、运行途径,又衍生出新的知识、观念,进而形成了多种类别的文献体系。与此同时,这一文献体系也会反过来促使新的知识、观念、文献文本的衍生和发展。所谓的文化制度,包括各种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各种习惯、风俗、传统等,即它不但指朝廷的纲常政制、刑法律典,而且指民间的家规族法、习俗惯例,乃至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风俗习惯。结合这些知识、观念、文化制度的定义,本书把先秦诸子所面对的知识、观念分为礼乐教化、道家谋略、实用技艺、政治综合等四个类别,力求通过这些知识、观念背后的各种文化制度,来呈现先秦诸子著述的基本过程。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