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手册. 2. 化学分析(第三版)
王敏,浙江大学,副教授,王敏,自1993年9月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学习,于1997年7月获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7月到2001年12月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于2002年3月获哲学博士学位;2002年1月至2003年8月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化工和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03年9月回国任教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至今,在微分析系统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同时承担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工作。在攻读博士时,主要从事铂系元素金属氧化物功能材料的开发与研究,及其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在研究过程中,开发了碳酸盐熔融法制备金属氧化物,作为电化学传感器的敏感材料。由这种方法制备的氧化铱(IrOx)被证明了是一种具有特殊晶体结构的新型氧化物,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电化学及生物传感器取得了很好的检测结果。在博士后期间,主要从事微机电制造和微流控分析的研究,并围绕氢气作为高能、洁净的新型能源这一主题,展开了燃料催化重整以产生氢气的微化学反应器和与之配套…
查看完整
查看完整
《化学分析》为《分析化学手册》其中一个分册,全篇对各种化学分析方法进行了汇总、分析与总结,分为分离与富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三篇分别论述。在分离与富集部分,在传统分离方法的基础上突出了近几年发展较为快速的新型样品预处理技术;各种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对象包含了无机样品、有机样品以及生物样品,在保留原有方法技术及数据的基础上,增补了部分方法及应用,如气体分析、水分析、污染物分析,氨基酸、蛋白质及糖类的分析。通过大量的具体实例和方法,可供读者在进行化学方法分析时参考。
第一篇 分离与富集
一、分离与富集的依据2
二、分离富集的方法2
三、分离效果的评价3
第一章 萃取分离法 4
第一节 概述4
一、分配系数4
二、分配比4
三、分离系数4
四、萃取率5
五、萃取常数5
六、pH1/26
第二节 常用的萃取方法和装置6
一、单级萃取的常用装置6
二、连续萃取的常用装置7
三、逆流萃取法及克雷格萃取装置9
第三节 萃取体系及其基本性质 16
一、螯合物萃取体系 16
二、高分子胺类 54
三、形成离子缔合物的萃取体系 63
四、协同萃取体系 73
五、冠状化合物萃取体系 74
六、离子液体萃取体系 77
第四节 萃取溶剂 79
一、萃取溶剂的分类 79
二、各类萃取溶剂的互溶性规律 79
三、萃取溶剂的选用 82
四、萃取用有机溶剂的物理常数 82
第五节 元素和离子的溶剂萃取分离法 86
第六节 固相萃取 126
第七节 固相微萃取 134
第八节 其他萃取方法 149
一、超临界流体萃取 149
二、双水相萃取法151
三、浊点萃取法154
四、顶空液液萃取157
五、基质固相分散萃取和分散固相萃取159
六、同时蒸馏萃取161
七、加速溶剂萃取165
八、超声辅助萃取169
九、微波辅助萃取170
十、超声-微波协同萃取171
参考文献173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174
第一节 沉淀分离基础174
一、沉淀的生成174
二、沉淀分离的条件176
第二节 沉淀分离法176
一、利用无机沉淀剂分离176
二、利用有机沉淀剂分离178
三、均相沉淀法184
四、元素和离子的沉淀分离法189
第三节 共沉淀分离法194
一、无机共沉淀195
二、有机共沉淀199
参考文献201
第三章 离子交换分离法202
第一节 离子交换材料的基本概念202
一、离子交换树脂的命名202
二、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指标203
三、分配系数、分离因数及其他210
四、离子交换过程及条件控制234
第二节 离子交换与吸附剂235
一、无机离子交换/吸附剂235
二、离子交换树脂 239
三、特种离子交换/吸附材料 253
四、离子交换膜技术及其应用 261
五、其他离子交换材料 269
第三节 离子交换与吸附材料的制备 273
第四节 离子交换与吸附分离的应用 275
一、元素和离子的离子交换分离法 275
二、有机物的离子交换分离法 300
参考文献 308
第四章 基于相变的分离方法 310
第一节 挥发法测定元素 310
第二节 蒸馏分离法 312
一、术语与概念 312
二、塔板理论 316
三、无机物的蒸馏分离 320
四、有机化合物的蒸馏分离 322
第三节 氢化物分离法 333
第四节 升华分离法 336
第五节 结晶与重结晶 338
第六节 区域熔融 340
参考文献 341
第五章 其他分离法 342
第一节 膜分离法 342
一、膜及膜分离的基本概念 342
二、膜材料 345
三、膜分离操作 351
四、液膜分离354
五、分子印迹膜357
六、酶膜反应器358
第二节 浮选分离法359
一、离子浮选法360
二、沉淀和共沉淀浮选362
三、吸附胶体浮选363
四、溶剂浮选法364
第三节 流动注射分离分析366
第四节 仿生分子识别分离技术371
第五节 场流分离372
参考文献374
第六章 分离富集中表面活性剂的应用375
第一节 概述375
一、表面活性剂的分类375
二、表面活性剂的相关概念377
第二节 用于分离富集的表面活性剂390
一、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体系390
二、有机溶剂萃取中表面活性剂的应用392
第三节 水溶液中分离富集的表面活性剂397
一、形成凝聚体的析相法397
二、胶束增强的超滤法(MEUF) 398
三、吸附胶束絮凝法399
参考文献399
第二篇 定性分析
第七章 无机定性分析 402
第一节 常用试剂与离子的反应 402
第二节 初步试验 408
一、灼烧试验 408
二、焰色反应 409
三、熔珠试验 409
四、溶解度试验 410
五、氧化还原性物质试验 410
第三节 元素和离子的化学鉴定法 412
一、系统分析 412
二、分别分析413
参考文献440
第八章 有机定性分析441
第一节 初步试验441
一、初步审查441
二、灼烧和热解试验442
三、高锰酸钾、溴-四氧化碳、三氯化铁及碘仿试验444
第二节 元素定性分析450
一、有机化合物中元素的鉴定法 451
二、根据元素鉴定结果进行初步试验 452
第三节 官能团检验 457
第四节 衍生物的制备 461
参考文献 497
第九章 生物样品分析 498
第一节 生物样品的采集及制备 498
一、生物样品的选择和采集 498
二、生物样品的制备和前处理 500
第二节 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结构及物理性质 503
一、氨基酸的结构及分类 503
二、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及分类 504
三、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物理性质 505
第三节 氨基酸和蛋白质样品的分离纯化 508
一、沉淀法 508
二、色谱法 509
三、电泳法510
四、其他分离提纯方法510
第四节 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反应与分析510
一、茚三酮反应511
二、坂口反应512
三、米伦反应512
四、Folin-酚反应513
五、黄蛋白反应513
六、双缩脲反应——蛋白质特有的反应513
七、其他反应513
第五节 糖的化学反应与分析514
一、α-萘酚反应(Molisch 反应) 514
二、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 反应)515
三、蒽酮比色法515
四、费林试验(Fehling 试验) 515
五、巴弗德试验(Barfoed 试验) 515
参考文献516
第三篇 定量分析
第十章 重量分析法 518
第一节 概述 518
第二节 沉淀重量法 518
一、重量分析中使用的一般沉淀剂 519
二、元素和离子的重量分析方法 520
三、常用的有机沉淀剂 536
第三节 挥发重量法 537
第四节 重量分析法标准方法 538
第十一章 滴定分析法 542
第一节 概述 542
第二节 滴定分析中的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543
第三节 酸碱滴定法 558
一、酸碱滴定指示剂 558
二、酸碱滴定的pH 突跃范围 575
三、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576
第四节 配位滴定法 578
一、配位滴定剂 578
二、配位滴定指示剂 618
三、EDTA 滴定法中金属离子的掩蔽679
四、元素及离子的配位滴定法692
第五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705
一、物质的预氧化和预还原705
二、氧化还原指示剂707
三、元素及离子的氧化还原滴定法719
第六节 沉淀滴定法731
第七节 非水滴定法746
一、非水滴定体系746
二、非水滴定的应用758
参考文献780
第十二章 有机化合物的定量分析781
第一节 有机元素的定量分析781
一、试样的分解781
二、碳和氢的测定783
三、氧的测定787
四、氮的测定788
五、卤素的测定790
六、硫的测定 794
七、磷的测定 795
八、其他非金属元素的测定 796
九、金属元素的测定 797
第二节 有机官能团的定量分析 798
一、酸碱滴定法 802
二、氧化还原滴定法 805
三、沉淀法 807
四、滴定测水法 808
五、气体测量法 808
六、专属反应 809
七、其他分析方法 810
第三节 生物样品中的定量分析 811
一、生物样品中氨基酸含量的定量分析 811
二、生物样品中蛋白质的定量分析 813
参考文献 817
第十三章 气体分析 818
第一节 气体和蒸气的物理化学常数 818
一、常见气体和蒸气的密度、熔点和沸点 818
二、气体的蒸气压 820
三、气体的临界常数 828
四、气体的膨胀系数 830
第二节 气体分析中的基本计算 831
一、气体浓度的表示方法及其换算 831
二、气体分析中的计算 832
三、气体容量分析中的计算 840
第三节 分析气体的纯化840
一、气体分析中使用的封闭液及相关数据841
二、微尘及除尘法842
三、除湿装置和抽引泵843
四、气体的纯化和吸收剂843
第四节 气体的检测方法846
一、气体检测试纸846
二、检气管847
三、气体容量法850
四、气体分析仪853
五、常见气体的分析方法855
第五节 空气中有害组分的分析856
一、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856
二、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的
允许浓度及检测方法860
三、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868
四、环境空气质量和空气质量指数869
参考文献874
第十四章 水分析875
第一节 样品中水的定量分析875
一、气体样品中水的定量分析875
二、固体或液体样品中水分的定量分析879
第二节 水中污染物分析882
一、概述882
二、水中污染物的分析方法905
参考文献916
主题词索引917
表索引929
^ 收 起
一、分离与富集的依据2
二、分离富集的方法2
三、分离效果的评价3
第一章 萃取分离法 4
第一节 概述4
一、分配系数4
二、分配比4
三、分离系数4
四、萃取率5
五、萃取常数5
六、pH1/26
第二节 常用的萃取方法和装置6
一、单级萃取的常用装置6
二、连续萃取的常用装置7
三、逆流萃取法及克雷格萃取装置9
第三节 萃取体系及其基本性质 16
一、螯合物萃取体系 16
二、高分子胺类 54
三、形成离子缔合物的萃取体系 63
四、协同萃取体系 73
五、冠状化合物萃取体系 74
六、离子液体萃取体系 77
第四节 萃取溶剂 79
一、萃取溶剂的分类 79
二、各类萃取溶剂的互溶性规律 79
三、萃取溶剂的选用 82
四、萃取用有机溶剂的物理常数 82
第五节 元素和离子的溶剂萃取分离法 86
第六节 固相萃取 126
第七节 固相微萃取 134
第八节 其他萃取方法 149
一、超临界流体萃取 149
二、双水相萃取法151
三、浊点萃取法154
四、顶空液液萃取157
五、基质固相分散萃取和分散固相萃取159
六、同时蒸馏萃取161
七、加速溶剂萃取165
八、超声辅助萃取169
九、微波辅助萃取170
十、超声-微波协同萃取171
参考文献173
第二章 沉淀分离法174
第一节 沉淀分离基础174
一、沉淀的生成174
二、沉淀分离的条件176
第二节 沉淀分离法176
一、利用无机沉淀剂分离176
二、利用有机沉淀剂分离178
三、均相沉淀法184
四、元素和离子的沉淀分离法189
第三节 共沉淀分离法194
一、无机共沉淀195
二、有机共沉淀199
参考文献201
第三章 离子交换分离法202
第一节 离子交换材料的基本概念202
一、离子交换树脂的命名202
二、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指标203
三、分配系数、分离因数及其他210
四、离子交换过程及条件控制234
第二节 离子交换与吸附剂235
一、无机离子交换/吸附剂235
二、离子交换树脂 239
三、特种离子交换/吸附材料 253
四、离子交换膜技术及其应用 261
五、其他离子交换材料 269
第三节 离子交换与吸附材料的制备 273
第四节 离子交换与吸附分离的应用 275
一、元素和离子的离子交换分离法 275
二、有机物的离子交换分离法 300
参考文献 308
第四章 基于相变的分离方法 310
第一节 挥发法测定元素 310
第二节 蒸馏分离法 312
一、术语与概念 312
二、塔板理论 316
三、无机物的蒸馏分离 320
四、有机化合物的蒸馏分离 322
第三节 氢化物分离法 333
第四节 升华分离法 336
第五节 结晶与重结晶 338
第六节 区域熔融 340
参考文献 341
第五章 其他分离法 342
第一节 膜分离法 342
一、膜及膜分离的基本概念 342
二、膜材料 345
三、膜分离操作 351
四、液膜分离354
五、分子印迹膜357
六、酶膜反应器358
第二节 浮选分离法359
一、离子浮选法360
二、沉淀和共沉淀浮选362
三、吸附胶体浮选363
四、溶剂浮选法364
第三节 流动注射分离分析366
第四节 仿生分子识别分离技术371
第五节 场流分离372
参考文献374
第六章 分离富集中表面活性剂的应用375
第一节 概述375
一、表面活性剂的分类375
二、表面活性剂的相关概念377
第二节 用于分离富集的表面活性剂390
一、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体系390
二、有机溶剂萃取中表面活性剂的应用392
第三节 水溶液中分离富集的表面活性剂397
一、形成凝聚体的析相法397
二、胶束增强的超滤法(MEUF) 398
三、吸附胶束絮凝法399
参考文献399
第二篇 定性分析
第七章 无机定性分析 402
第一节 常用试剂与离子的反应 402
第二节 初步试验 408
一、灼烧试验 408
二、焰色反应 409
三、熔珠试验 409
四、溶解度试验 410
五、氧化还原性物质试验 410
第三节 元素和离子的化学鉴定法 412
一、系统分析 412
二、分别分析413
参考文献440
第八章 有机定性分析441
第一节 初步试验441
一、初步审查441
二、灼烧和热解试验442
三、高锰酸钾、溴-四氧化碳、三氯化铁及碘仿试验444
第二节 元素定性分析450
一、有机化合物中元素的鉴定法 451
二、根据元素鉴定结果进行初步试验 452
第三节 官能团检验 457
第四节 衍生物的制备 461
参考文献 497
第九章 生物样品分析 498
第一节 生物样品的采集及制备 498
一、生物样品的选择和采集 498
二、生物样品的制备和前处理 500
第二节 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结构及物理性质 503
一、氨基酸的结构及分类 503
二、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及分类 504
三、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物理性质 505
第三节 氨基酸和蛋白质样品的分离纯化 508
一、沉淀法 508
二、色谱法 509
三、电泳法510
四、其他分离提纯方法510
第四节 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反应与分析510
一、茚三酮反应511
二、坂口反应512
三、米伦反应512
四、Folin-酚反应513
五、黄蛋白反应513
六、双缩脲反应——蛋白质特有的反应513
七、其他反应513
第五节 糖的化学反应与分析514
一、α-萘酚反应(Molisch 反应) 514
二、间苯二酚反应(Seliwanoff 反应)515
三、蒽酮比色法515
四、费林试验(Fehling 试验) 515
五、巴弗德试验(Barfoed 试验) 515
参考文献516
第三篇 定量分析
第十章 重量分析法 518
第一节 概述 518
第二节 沉淀重量法 518
一、重量分析中使用的一般沉淀剂 519
二、元素和离子的重量分析方法 520
三、常用的有机沉淀剂 536
第三节 挥发重量法 537
第四节 重量分析法标准方法 538
第十一章 滴定分析法 542
第一节 概述 542
第二节 滴定分析中的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543
第三节 酸碱滴定法 558
一、酸碱滴定指示剂 558
二、酸碱滴定的pH 突跃范围 575
三、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576
第四节 配位滴定法 578
一、配位滴定剂 578
二、配位滴定指示剂 618
三、EDTA 滴定法中金属离子的掩蔽679
四、元素及离子的配位滴定法692
第五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705
一、物质的预氧化和预还原705
二、氧化还原指示剂707
三、元素及离子的氧化还原滴定法719
第六节 沉淀滴定法731
第七节 非水滴定法746
一、非水滴定体系746
二、非水滴定的应用758
参考文献780
第十二章 有机化合物的定量分析781
第一节 有机元素的定量分析781
一、试样的分解781
二、碳和氢的测定783
三、氧的测定787
四、氮的测定788
五、卤素的测定790
六、硫的测定 794
七、磷的测定 795
八、其他非金属元素的测定 796
九、金属元素的测定 797
第二节 有机官能团的定量分析 798
一、酸碱滴定法 802
二、氧化还原滴定法 805
三、沉淀法 807
四、滴定测水法 808
五、气体测量法 808
六、专属反应 809
七、其他分析方法 810
第三节 生物样品中的定量分析 811
一、生物样品中氨基酸含量的定量分析 811
二、生物样品中蛋白质的定量分析 813
参考文献 817
第十三章 气体分析 818
第一节 气体和蒸气的物理化学常数 818
一、常见气体和蒸气的密度、熔点和沸点 818
二、气体的蒸气压 820
三、气体的临界常数 828
四、气体的膨胀系数 830
第二节 气体分析中的基本计算 831
一、气体浓度的表示方法及其换算 831
二、气体分析中的计算 832
三、气体容量分析中的计算 840
第三节 分析气体的纯化840
一、气体分析中使用的封闭液及相关数据841
二、微尘及除尘法842
三、除湿装置和抽引泵843
四、气体的纯化和吸收剂843
第四节 气体的检测方法846
一、气体检测试纸846
二、检气管847
三、气体容量法850
四、气体分析仪853
五、常见气体的分析方法855
第五节 空气中有害组分的分析856
一、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856
二、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的
允许浓度及检测方法860
三、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868
四、环境空气质量和空气质量指数869
参考文献874
第十四章 水分析875
第一节 样品中水的定量分析875
一、气体样品中水的定量分析875
二、固体或液体样品中水分的定量分析879
第二节 水中污染物分析882
一、概述882
二、水中污染物的分析方法905
参考文献916
主题词索引917
表索引929
^ 收 起
王敏,浙江大学,副教授,王敏,自1993年9月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学习,于1997年7月获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7月到2001年12月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于2002年3月获哲学博士学位;2002年1月至2003年8月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化工和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03年9月回国任教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至今,在微分析系统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同时承担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工作。在攻读博士时,主要从事铂系元素金属氧化物功能材料的开发与研究,及其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在研究过程中,开发了碳酸盐熔融法制备金属氧化物,作为电化学传感器的敏感材料。由这种方法制备的氧化铱(IrOx)被证明了是一种具有特殊晶体结构的新型氧化物,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电化学及生物传感器取得了很好的检测结果。在博士后期间,主要从事微机电制造和微流控分析的研究,并围绕氢气作为高能、洁净的新型能源这一主题,展开了燃料催化重整以产生氢气的微化学反应器和与之配套的微型燃料电池的开发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电化学检测在微流控体系中的应用的研究工作,包括纳米材料在传感中的应用,微流控分析,分析系统的集成化和微型化,气体传感器,生物传感技术等。
^ 收 起
^ 收 起
《化学分析》为《分析化学手册》其中一个分册,全篇对各种化学分析方法进行了汇总、分析与总结,分为分离与富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三篇分别论述。在分离与富集部分,在传统分离方法的基础上突出了近几年发展较为快速的新型样品预处理技术;各种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对象包含了无机样品、有机样品以及生物样品,在保留原有方法技术及数据的基础上,增补了部分方法及应用,如气体分析、水分析、污染物分析,氨基酸、蛋白质及糖类的分析。通过大量的具体实例和方法,可供读者在进行化学方法分析时参考。
比价列表
1人想要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