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一、 引言
二、 国别文学史在欧洲的生成
三、 传统文学概念至清代的承变
四、 日本中介与“返还性借入”
五、 晚清以来“中国文学”及其史的初构
六、 结语
第一编明治日本: 新旧汉学之间概说
第一章古典学的余脉
——东京专门学校文学科创立初期的《支那文學史》讲义
一、 关于讲师斋藤木
二、 文学科成立初期的相关课程设置
三、 斋藤文学史讲义的基本构架与内容
四、 讲义的特点及其地位
五、 余论
第二章泰纳文学史观的引入
——“赤门文士”与早期中国文学史叙述模式
一、 绪论
二、 泰纳《英国文学史》关于种族、环境、时代的学说
三、 基于泰纳学说建构的中国文学史叙述模式
四、 该模式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
五、 结语
第三章研究重心之转移
——狩野直喜致力中国小说戏曲史研究缘起及其贡献
一、 开埠以来上海的国际汉学环境
二、 狩野直喜与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的接触
三、 开拓俗文学研究的贡献
四、 结语
第二编清末民初: 新知的移植与调适概说
第一章官学体制下的架构
——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成因及其性质的再检讨
一、 从“壬寅?癸卯学制”的日本范式说起
二、 作为人文学科的“文学科”与词章学的“文学”
三、 关于“文学研究法”
四、 林传甲的立场与作为
五、 结语
第二章西方文学论的早期传布
——黄人的文学观念与19世纪英国文学批评资源
一、 绪论
二、 黄人《中国文学史》有关文学的定义与太田善男《文學概論》之关系
三、 太田善男与明治以来日本的西方文学论研究
四、 太田《文學概論》于19世纪英国文学批评的取资与立场
五、 黄人文学史中体现的近代英国文学批评影响及其意义
第三章迻译实践的本土立场与效应
——曾毅《中国文学史》与儿岛献吉郎《支那文學史綱》
一、 绪论
二、 章节设置之比较
三、 叙述内容比较举要
四、 结论
第三编胡适之后: 文学史建构的多维拓进概说233
第一章文学的纯化
——中国纯文学史的兴起240
一、 绪论240
二、 在整理国故的目标下242
三、 新一轮西方文学论的引入248
四、 走向纯文学史的实践256
五、 余论266
第二章民俗学转向
——郑振铎的俗文学史研究270
一、 概念、背景与立场270
二、 “敦煌俗文学”研究的示范278
三、 新史料的全面开掘283
四、 “世界文学”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全景289
五、 结语299
第三章从朗宋到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
——刘大杰文学史思想的形成与日本
一、 绪论
二、 创造社影响下的新文学青年
三、 赴日留学后向文艺学理论与批评的拓展
四、 大正、昭和初日本诸学派文学史研究的资源
五、 余论
中国文学史著作编年简表(1854—1949)
附录
附录一章培恒先生的中国文学研究
附录二关于中世文学开端的一点想法
附录三韩国“汉学”向“中国学”转型之沉重一页
——日据朝鲜时期京城帝国大学的“中国学”研究及其影响
附录四1946—1979: 韩国中国文学研究格局的形成及其早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