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上 篇
从科场场域到后科场场域
——1895-1913年的湖南
一、导言
二、科场场域与1895年前的社会支配关系再生产
(一)科场场域的成型
(二)科场场域与其它场域的关系
(三)士绅惯习与社会支配关系的再生产
(四)湖南社会的地方性因素对科场场域的影响
三、新的支配关系的确立与科场的衰败:1895-1905年的湖南社会
(一)新旧文化资本的竞争
(二)“原子式竞争”下的士绅惯习
(三)废科事件的发生
四、社会支配关系的再生产与后科场场域:1905-1913年的湖南社会
(一)学堂与权力场域的关系
(二)学堂:作为新文化资本的支配结构
(三)学生的反体制冲动:一种特殊的惯习的形成
五、小结
中 篇
北京大学:“学术社会”的兴起
——1917-1923年
一.导言
二.蔡元培到任前的学术风气
(一)清季民初学术风气的演变
(二)北京大学1917年前的学术风气
(三)蔡元培的“教育救国”和“学术至上”的理念的确立
三.“兼容并包”与大学作为现代学术中心
(一)兼容并包与“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二)兼容并包与新旧激战:以林(纾)蔡(元培)之争为例
(三)从地缘到学缘
(四)严限校外兼职,促使“专研学理”
(五)从“学无定业”到“学在大学”
四.“教育独立”与大学作为学术自治场域
(一)大学与政治干预
(二)大学与经费保障
(三)大学与宗教束缚
(四)大学与实业活动
五.“休戚相关”与大学作为学术兴国基地
(一)大学的高深追求与社会基础
(二)大学的学术使命与启蒙责任
(三)大学的第一要务与学生运动
六.“养成人格”与大学作为科学话语共同体
(一)“由科学而达至修养”与“以美育代宗教”
(二)分类与会通
(三)同一学科里的“两种文化”
(四)科学话语与学术自主
七.小结
下 篇
中等学校与中共革命
——1922—1926年的江西
一.导言
二.“盗火者”、“深耕者”及其“搭桥者”
三.南昌二中及其改造社:同心圆式的革命网络
(一)改造社与世家出身的“国民党系人士”
(二)改造社与广信府地区
四.南昌一师:网格状的革命网络
(一)网格状的革命网络
(二)师范学校与网格状革命网络
(三)南昌一师与世家出身的“国民党系人士”
(四)南昌一师与鄱阳湖区域、赣江流域
五.小结
结语
征引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