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1
上 冊
第一章 《春秋》經與傳7
第一節 《春秋》經7
第二節 公羊傳40
第三節 穀梁傳125
第四節 左氏傳149
第二章 《春秋》學與兩漢今古之爭189
第一節 師法與家法:五經博士及其增設189
第二節 今古文與今古學201
第三節 四次今古之爭208
附 《白虎通》223
第三章 董仲舒與漢代《公羊》學229
第一節 生平與學術229
第二節 《春秋》之義及其天人思想235
第三節 孔子改制與《春秋》微言252
第四節 《春秋》決獄272
附 《春秋緯》275
第四章 何休與《公羊傳》注290
第一節 通三統295
第二節 張三世346
第三節 異外內353
第四節 時月日例375
第五節 名例403
第六節 褒譏貶絕例419
第七節 宋均説“三科九旨”445
第八節 五始、七等、六輔、二類、七缺448
中 冊
第五章 《左氏》興盛與六朝隋唐之《春秋》學455
第一節 賈逵論《左氏》長義457
第二節 杜預與《左氏傳》之成立468
第三節 六朝隋唐之《春秋》學511
第六章 徐彥與《公羊傳》疏577
第一節 述何:何注之總結與闡釋580
第二節 申何:據何注而引申推衍以成例588
第三節 規何:對何注之修正與彌縫593
第四節 漢晉南北朝《公羊》遺説之保存600
第七章 啖、趙、陸之新《春秋》學607
第一節 范甯《集解》與兼採三傳之風611
第二節 啖、趙、陸之生平與著述617
第三節 論三傳得失629
第四節 兼綜三傳與《春秋》新例633
第五節 趙匡“左氏非丘明”説636
第八章 兩宋《春秋》學研究643
第一節 孫復645
第二節 劉敞651
第三節 孫覺667
第四節 程頤671
第五節 胡安國675
第六節 朱熹論《春秋》710
第七節 其餘治《春秋》之學者725
第九章 黃澤、趙汸與元代之《春秋》學754
第一節 生平與學術756
第二節 回歸三傳764
第三節 史法與書法777
第四節 屬辭比事與《春秋》之例787
第五節 吳澄、程端學之《春秋》學794
第十章 明代及清前期之《春秋》學807
第一節 明代《春秋》學811
第二節 清人之攻駁《胡傳》820
第三節 清人期《左傳》研究與對杜注之補正830
第十一章 莊存與:清《公羊》學之濫觴861
第一節 乾嘉經學之別流862
第二節 微言大義與通經致用865
第三節 《春秋五辭》及其公羊思想875
第十二章 孔廣森與《春秋公羊通義》906
第一節 《春秋》重義不重事907
第二節 以《左傳》、《穀梁》通《公羊》914
第三節 以群經通《公羊》925
第四節 別設三科九旨937
第五節 對何休《解詁》之修正943
下 冊
第十三章 劉逢祿:清《公羊》學之大宗959
第一節 生平與學述959
第二節 何休“三闕”與劉氏“申何難鄭”966
第三節 《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969
第四節 《春秋公羊解詁箋》之“匡何”與“從《穀》”989
第五節 《左氏春秋考證》與《後證》1004
第六節 《論語述何》1037
第十四 章宋翔鳳與戴望:以《公羊》釋《論語》1056
第一節 宋翔鳳《論語説義》1056
第二節 戴望:述《公羊》以赞《論語》1086
第十五章 凌曙与陈立:清《公羊》學之別傳1110
第一節 凌曙1110
第二節 陳立1124
第十六章 龔自珍與魏源:《公羊》學之轉向與拓展1156
第一節 龔自珍1156
第二節 魏源1189
第十七章 廖平:以禮説經與今古學之判分1226
第一節 經學六變1230
第二節 平分今古1235
第三節 尊今抑古1245
第四節 大統小統1251
第五節 天學人學1256
第六節 《春秋》學研究1259
附 王闓運1273
第十八章 康有爲:遍疑群經與託古改制1281
第一節 生平與學術1281
第二節 《新學偽經考》1286
第三節 《孔子改制考》1312
第四節 《春秋董氏學》1347
第五節 《公羊》三世説及其重新闡釋1361
附一 蘇輿1443
附二 皮錫瑞1480
附三 章太炎1490
附四 劉師培1529
附五 崔適1544
後記1555
參考書目1557
一公羊類1557
二春秋類1559
三專集類1562
四重要古籍1563
五研究著述1564
索引1571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