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本解释世界并改变自我的书
第一章 欲望是预设了缺陷的逻辑
——欲望产生的哲学基础
欲望的产生、发展和满足过程就是人世间万事万物由无生有的过程,由“不要”变“所要”的过程,由心动变行动的过程,也是由行动满足心动和平复心动的过程。
一、欲望是从哪里来的
二、欲望产生和发展的十个关键期
三、欲望始终是预设了缺陷的逻辑
第二章 欲望活动的内部机理
——欲望匮欠产生和形成必备的四要素
欲望动力心理学认为,刺激是产生欲望的根本原因。而驱动人类意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根本力量是欲望而非刺激。
一、欲因:欲望产生的原因
二、欲灶:欲望产生的基本点位
三、欲缺:欲望产生的基本模型
四、欲标:欲望产生的方向目标
五、欲因、欲灶、欲缺和欲标的关系
六、欲望的不同满足状态
七、欲望的其他指标及其关系
第三章 欲望获得满足必备的三要素
——欲望通过满足回归自我并衍射社会
根据欲望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对应关系,不但可以更理性地把握自己的行为方向和方式,也能更理性地判断他人的心理意图、行为动机和人生境界。
一、欲行
二、欲法
三、欲果
四、欲望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欲望的三种存在形式
——欲望的内隐性与外显性
任何一个人都会有很多欲望,有的欲望可以通过言行等表达方式为外人所知,有的欲望只能深藏在个体自我的内心深处,不为外人知晓。
一、欲望的心理存在形式
二、欲望的行为存在形式
三、欲望的结果存在形式
第五章 欲望系统的内外平衡关系
——欲望是永远处在倾斜状态下的天平
欲望是永远处在倾斜状态下的天平,我们不应该让这个天平保持长久的和绝对的平衡。因为人类社会发展需要不平衡,需要不平等。只有让人们在不平衡、不平等中追求平衡和追求平等,才能为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欲灶与欲标的平衡关系
二、欲缺与欲高的平衡关系
三、欲望人与欲权人的对缺互补平衡关系
四、己欲与他欲的平衡关系
五、欲望与社会的平衡关系
六、欲望与文明的平衡关系
七、欲望力与意志力的平衡关系
八、欲望力定律
第六章 欲望驱动下的人类行为定律
——欲望的自我性与行为的社会性
人的一生是在“格物致知”中度过的,必然伴随认识层次的提升而逐步进入更高的人生境界。在不同的境界中,人们必然要遵循着不同的行为定律。
一、人类行为定律
二、人类行为定律与人生境界
第七章 欲望 行为=人格
——欲望系统与行为系统的对称关系
威廉·詹姆斯在《实用主义》一书中曾经说过:“人的欲望磨砺着我们的每一个问题,人的满足伴侍着我们的每一个答案。”欲望是最根本的人性,它伴随着我们的一生,但它只有通过行为才能将内在的人性签注为外显的人格。
一、欲望系统与行为系统的整体对称关系
二、精神变态与行为怪异的对称关系
三、欲望、需求与动机的关系
第八章 欲望效应理论
——欲望对人生和社会的重要影响
欲望总是带有一定的目标指向性,欲望指向哪里,人的行为便会趋向哪里,社会的发展便会趋向哪里。
一、欲望的边际效应
二、欲望的涟漪效应与波浪效应
三、欲望的星火效应与跟风效应
四、欲望的目标指向效应和欲望的社会推动效应
五、欲望的压力效应与冲突效应
六、欲望压力弹性效应
七、欲望目标弹性效应
八、欲望从众弹性效应
九、欲望对神经和意识的反驱效应
第九章 欲望的分类标准与适用性解析
——从不同观照视角看欲望的社会性作用
对于欲望的分类,不同的人以其不同的经历和见识,以其不同的观察视角和研究视角,会提出不同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
一、原发性欲望与后发性欲望
二、生理欲望与心理欲望
三、自然欲望、社会欲望与综合欲望
四、物质欲望与精神欲望
五、刚性欲望与柔性欲望
六、渐进式欲望与渐衰式欲望
七、准现实欲望与超现实欲望
八、急性欲望与缓性欲望
九、有条件可满足欲望与无条件可满足欲望
十、替代式满足欲望和等待式满足欲望
十一、长期欲望、短期欲望与瞬时欲望
十二、潜欲望与显欲望
十三、朦胧欲望与清晰欲望
十四、强烈欲望与平和欲望
十五、高雅欲望与低俗欲望
十六、正欲望与负欲望
十七、物效性欲望与事效性欲望
十八、干欲望、枝欲望与树欲望
十九、主欲望与从欲望
二十、善良欲望与罪恶欲望
二十一、合理欲望与不合理欲望
后 记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