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上篇:汉籍丛考
第一章 公元九世纪前汉籍东传丛考
第一节 汉籍序说
第二节 汉籍东传初期的方式:古传说两种之隐义
第三节 首批东传日本汉籍《论语》、《千字文》之研究
第四节 隋唐时代汉籍东传的载体形态分析
第二章 “钞”、“写”有别论:六朝隋唐书籍文化史“关键词”考辨
第一节 “书籍制度三期说”与钞本时代的到来
第二节 “钞”、“写”本义考
第三节 钞本时代的“钞”与“写”
第四节 如何读“甘泉建章 之巨丽”?
附录:徐兴无教授论学函手稿
第三章 扶桑留珎:日藏六朝隋唐汉籍旧钞本佚存初考
第一节 汉唐学术与日藏旧钞本之关系
第二节 六朝隋唐汉籍旧钞本的初步统计
一从《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说起
二奈良时代的六朝隋唐汉籍旧钞本
三平安时代的六朝隋唐汉籍旧钞本
第三节 日藏汉籍旧钞本的非正常获取途径
第四节 京都江户古宅的散步
附录:过眼佚存旧钞本十种解题
第四章 草创期的日藏汉籍旧钞本研究:以狩野直喜、罗振玉等五人为例
序说:“孰知其真?孰穷其故?”
第一节 中国早期的汉籍旧钞本研究
一杨守敬(1839—1915)
二罗振玉(1866—1940)
第二节 日本早期的汉籍旧钞本研究
一内藤湖南(1866—1934)与狩野直喜(1868—1947)
二神田喜一郎(1899—1984)
第三节 两国学者的合作与《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景印旧钞本》的诞生
中篇:经史发覆
第五章 六朝后期江南义疏体《易》学议论:以《讲周易疏论家义记》残卷为中心
第一节 《讲周易疏论家义记》残卷之发现
第二节 《讲周易疏论家义记》残卷之形态
第三节 六朝后期江南《易》学之“疏家”、“论家”二说考
第四节 《经典释文.周易音义》“异本说”之一源出《讲周易疏论家义记》考
第五节 “后剃刀时代”(Post—razorEra):唐《周易正义》成书前祖述王弼派之实态
第六节 《讲周易疏论家义记》所引唐前十二家《易》遣说考
第七节 小结
第六章 隶古定本,不绝若綫:唐钞本“伪《古文尚书》”九条、神田二种考铨
第一节 “钞刊娄易”的学术史
第二节 两汉《古文尚书》系谱略说
第三节 “隶古定”的登场与消亡:魏晋至隋唐“伪《古文尚书》”学官地位之确立
第四节 唐钞本的东传与九条本“伪《古文尚书》”残卷
第五节 “八井三刀”:神田家《容安轩旧书四种>>所印本
第六节 结语:“天宝改字”后的“千年丹青”
第七章 六朝旧钞本《礼记子本疏义》研究史略:兼论“讲疏”、“义疏”之别
第一节 古刹遣踪:义疏体长礼记》旧钞本发现之经纬
第二节 六朝旧钞、唐钞抑或日本传钞?:20世纪早期东亚学界诸儒之考证
第三节 徘徊在“经学”与“经学史”之间:现当代以来束亚学界研究述略
第四节 “讲”、“义”有别:停在汪中《讲学释义》的站上
第八章 六朝时代古类书《碉玉集》残卷考
第一节 文献学上所见之《碉玉集》
第二节 成书时间考
第三节 《碉玉集》的出典及其综合研究
第四节 敦煌古佚类书P.2524与《碉玉集》的比较研究
第五节 结语
第九章 唐钞本《翰苑》残卷考正
第一节 积石摩崖的古碑
第二节 历代文献学着录举隅及东传时间推论
第三节 《翰苑》残卷之形态及其在近代东亚之出版
第四节 《翰苑》残卷注引书综合考证
一 《翰苑》残卷注引书四部出典考
二 注文引书特质之若干探究
三 “五胡”新书录:各民族条目下注文引书之倾向
第五节 东亚古类书的传承
第六节 书风赘论
下篇:辑佚考辨
第十章 隋唐天台宗“外典”与义疏学之关系举隅:《弘决外典钞》引《孝经述议》校读札记
第一节 从陈寅恪的课程表谈起
第二节 具平亲王《弘决外典钞》小议
第三节 辑佚、复原与义疏学
第四节 《弘决外典钞》引《孝经述议》考辨
第五节 天台外典徵引义疏学的特质
第六节 “钞”、“写”有别补论
第十一章 京都昆沙门堂藏萧子良《篆隶文体》旧钞本考兼论南齐建康皇室学问的构成
第一节 旧钞本《篆隶文体》概述
第二节 从目录学看《篆隶文体》
第三节 《篆隶文体》的序及正文丛考
第四节 南齐建康皇室的学问构成
第十二章 旧钞本古类书《秘府略》残卷中所见《东观汉记》佚文辑考
原载杂志一览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