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套装全三册)
《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全三册,129万字,收录宫崎市定先生的小型单行本和论文多达46篇(种)。
与其他著作不同之处在于,宫崎本人亲自设定《论考》选书标准。上卷《概论编》,“尽量选择那些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专业性不是太强、容易为一般读者所理解的篇章”,内含单行本5种、短篇论文1种,如《东洋的朴素主义民族与文明主义社会》《东洋的近世》《日出之国与日没之处》;中卷《古代·中世编》则收录了有关古代史、中世纪史的研究论文,如《东洋的古代》《从部曲到佃户》《六朝时期江南的贵族》;下卷《近世编》以有关近世的论文为中心,加上短文集《杂纂》,如《雍正皇帝》《清代的胥吏与幕友》。
以上胪举,均为宫崎之代表作,曾广为学界征引。不仅如此,书稿中还有不少重要的书评、杂文,宫崎的某些论断,即使放到今天,仍有其启发意义。《论考》极高的学术价值,已是公论。
《论考》所涉领域,自宋代而隋唐,自东亚而西亚而世界,所涉范围之广,令人称奇。时至今日,《论考》依然是中国史研究绕不过的著作。而宫崎其人其著,未能为我国学界熟知,也是憾事。正是基于此,以南京大学张学锋教授领衔的翻译团队推出《论考》的中译本,虽然46篇(种)中,13篇(种)已有旧译,然时代推移、语境变迁,因此此次一律予以重译,不仅如此,译者的注释“译者按”以页下注的形式对正文予以补充说明,相信对于读者理解词义不无裨益。
综上,《论考》本身即有其重要学术价值,其中译本的推出,当助力推进国内中国史研究。译者历时十年的精心打磨,亦能将宫崎“流利而畅达”的文笔完美呈现,是为域外汉籍中译本的典范。
一、“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丛书经典,有口皆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中国学界介绍日本中国史研究成果,对于本土中国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而正是怀抱这种旨趣,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
自2007年推出第1本《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以来,这套丛书就受到学界高度关注。随着译著不断增多,丛书在业内亦有口皆碑,究其原因,不仅因为封面庄重而不失设计感,内文用纸考究、精良,更重要的在于丛书内容的经典性。丛书所选均为日本当代史学名著,译者由术有专攻且熟知日本文化的中国学者担纲。《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即是其中一种。
二、《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宫崎代表作规模集结,学术价值高
宫崎市定,20世纪日本较著名的史学家,战后日本中国史研究第1人,世界汉学重镇“京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而对于其人其书,国内学人并不熟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近年来,能见到的国内出版社所出《九品官人法研究》《宫崎市定说隋炀帝》《宫崎市定中国史》《雍正帝——中国的独裁君主》,均为篇幅较小的宫崎著作单行本,并不能让人对宫崎史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而《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此缺憾。
关于《论考》原著的编辑出版,宫崎本人在各卷的《前言》和下卷最后的《跋》中已有非常清楚的交代。当初促成《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出版发行的“接生婆”之一(《论考》下卷《跋》)的砺波护先生,特地为这次中译本的出版撰写了序言,对该著的编集过程及学术成就做出了详细说明。宫崎的史学研究领域,自宋代而隋唐,自东亚而西亚而世界,所涉范围之广,令人称奇,而其文笔之流畅,曾为名家称颂,吉川幸次郎先生曾由衷赞叹:“博士的文章,就像法国推理小说那样,流利畅达。”
《论考》收录宫崎市定先生的小型单行本和论文共计46篇,其中不乏其代表作,比如《东洋的近世》《东洋的朴素主义民族与文明主义社会》《雍正皇帝》等,不仅如此,书稿中还有不少重要的书评、杂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三、《论考》翻译——首次翻译,潜心十年,译著始成
《论考》日文版1976年由朝日新闻社刊行,然而一直未有中译本,宫崎其人其学,国内学人鲜少知之。南京大学历史系张学锋教授受“京都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编委之一谷川道雄先生之托,首次将此书译成中文版。
张学锋教授研究方向为六朝隋唐,日本京都大学博士。曾在日本留学多年,精通日语并熟知日本文化。与谷川道雄、宫崎弟子砺波护诸位均有交游,得以亲炙。从专业角度而言,由他来领衔翻译此书自然合适不过。参与翻译的学者或精通日语,或有留日背景,如马云超(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童岭(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焦堃(京都大学文学博士)、尤东进(早稻田大学文学博士),等等。
此书部分内容虽前有中译本,如《东洋朴素主义的民族和文明主义的社会》,但翻译时间较早,考虑到时代的变迁以及译文的准确性,此次收录时没有照此录入,而是重新进行了翻译。对于国内学者相对陌生的、易引起误会的词语,译者在相关页添加了注释,方便读者理解。如“满洲”“东洋”等。翻译一般是忠于原著,但原著出现错误时,译者做了订正并在相应页下出注释,说明改正依据,便于读者对照,亦足见译者的专业和用心。
《论考》129万字,体量大,因此审稿也颇费时日。也正是因为书稿涵盖范围广——地域跨度自东而西,时间跨度自先秦而明清而近代,因而参与翻译的学者较多,个人风格不一,这也为统一工作带来一定不便,除了审稿中常见的标点、错字、病句之外,统一格式、注释等也耗费不少精力。另外,引文的核对和更正,是为提高书稿质量所作的努力之一。编校过程中,责编与译者反复沟通,就校样中的疑问多次往返商榷,为保证书稿质量共同努力。有时是为了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的表达,张学锋教授不厌其烦,查找资料并作出相应建议。
在注重书稿质量的同时,《论考》的装帧设计也颇为用心。全书正文用纸为70克全木浆纸,纸张色泽柔和,手感良好。封面为纸面精装带护封,值得一提的是靠近书脊的封面图案,特地选用一幅亚洲古地图,既与书名《亚洲史论考》相吻合,又意在表现宫崎史学研究中的东西交通视野,可谓意味深长。
《论考》丰赡的内容,宫崎流利畅达的文笔,译者潜心十年的精耕细作,加上编校过程中反反复复的推敲,使得《论考》不论是学术质量,还是阅读体验,还是外在装帧,给读者带来的是一场学术与美感兼具的阅读享受。
四、《论考》中文版——学界瞩目,媒体转载
《论考》尚在编校之时,就有许多读者前来打听出版进度,并问询出版时间,此书受关注程度,可想而知。
此书甫一出版,便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见诸媒体的文章如下:
1.张学锋:《宫崎市定及其史学研究中的东西交通视野》,《文汇学人》,2017年8月9日;
2.马云超:《写火星人都能看懂的历史:宫崎市定和他的》,《澎湃新闻·私家历史》,2017年8月19日;
3.《傅正评 宫崎史学的背面》,《澎湃新闻·上海书评》,2017年10月21日;
4.蔡孟翰《宫崎市定史学:世界史中的中国史》,《经济观察报书评》,2017年12月1日;
5.《论考》的部分精彩书摘,亦见各大媒体如《东方历史评论》刊载。
对于此书,责编一直在关注宣传,除了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官微宣传之外,《评介——以为中心》一文在《丝路文明》(第二辑)上也对《论考》一书作了介绍。
与其他著作不同之处在于,宫崎本人亲自设定《论考》选书标准。上卷《概论编》,“尽量选择那些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专业性不是太强、容易为一般读者所理解的篇章”,内含单行本5种、短篇论文1种,如《东洋的朴素主义民族与文明主义社会》《东洋的近世》《日出之国与日没之处》;中卷《古代·中世编》则收录了有关古代史、中世纪史的研究论文,如《东洋的古代》《从部曲到佃户》《六朝时期江南的贵族》;下卷《近世编》以有关近世的论文为中心,加上短文集《杂纂》,如《雍正皇帝》《清代的胥吏与幕友》。
以上胪举,均为宫崎之代表作,曾广为学界征引。不仅如此,书稿中还有不少重要的书评、杂文,宫崎的某些论断,即使放到今天,仍有其启发意义。《论考》极高的学术价值,已是公论。
《论考》所涉领域,自宋代而隋唐,自东亚而西亚而世界,所涉范围之广,令人称奇。时至今日,《论考》依然是中国史研究绕不过的著作。而宫崎其人其著,未能为我国学界熟知,也是憾事。正是基于此,以南京大学张学锋教授领衔的翻译团队推出《论考》的中译本,虽然46篇(种)中,13篇(种)已有旧译,然时代推移、语境变迁,因此此次一律予以重译,不仅如此,译者的注释“译者按”以页下注的形式对正文予以补充说明,相信对于读者理解词义不无裨益。
综上,《论考》本身即有其重要学术价值,其中译本的推出,当助力推进国内中国史研究。译者历时十年的精心打磨,亦能将宫崎“流利而畅达”的文笔完美呈现,是为域外汉籍中译本的典范。
一、“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丛书经典,有口皆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中国学界介绍日本中国史研究成果,对于本土中国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而正是怀抱这种旨趣,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
自2007年推出第1本《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以来,这套丛书就受到学界高度关注。随着译著不断增多,丛书在业内亦有口皆碑,究其原因,不仅因为封面庄重而不失设计感,内文用纸考究、精良,更重要的在于丛书内容的经典性。丛书所选均为日本当代史学名著,译者由术有专攻且熟知日本文化的中国学者担纲。《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即是其中一种。
二、《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宫崎代表作规模集结,学术价值高
宫崎市定,20世纪日本较著名的史学家,战后日本中国史研究第1人,世界汉学重镇“京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而对于其人其书,国内学人并不熟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近年来,能见到的国内出版社所出《九品官人法研究》《宫崎市定说隋炀帝》《宫崎市定中国史》《雍正帝——中国的独裁君主》,均为篇幅较小的宫崎著作单行本,并不能让人对宫崎史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而《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此缺憾。
关于《论考》原著的编辑出版,宫崎本人在各卷的《前言》和下卷最后的《跋》中已有非常清楚的交代。当初促成《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出版发行的“接生婆”之一(《论考》下卷《跋》)的砺波护先生,特地为这次中译本的出版撰写了序言,对该著的编集过程及学术成就做出了详细说明。宫崎的史学研究领域,自宋代而隋唐,自东亚而西亚而世界,所涉范围之广,令人称奇,而其文笔之流畅,曾为名家称颂,吉川幸次郎先生曾由衷赞叹:“博士的文章,就像法国推理小说那样,流利畅达。”
《论考》收录宫崎市定先生的小型单行本和论文共计46篇,其中不乏其代表作,比如《东洋的近世》《东洋的朴素主义民族与文明主义社会》《雍正皇帝》等,不仅如此,书稿中还有不少重要的书评、杂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三、《论考》翻译——首次翻译,潜心十年,译著始成
《论考》日文版1976年由朝日新闻社刊行,然而一直未有中译本,宫崎其人其学,国内学人鲜少知之。南京大学历史系张学锋教授受“京都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编委之一谷川道雄先生之托,首次将此书译成中文版。
张学锋教授研究方向为六朝隋唐,日本京都大学博士。曾在日本留学多年,精通日语并熟知日本文化。与谷川道雄、宫崎弟子砺波护诸位均有交游,得以亲炙。从专业角度而言,由他来领衔翻译此书自然合适不过。参与翻译的学者或精通日语,或有留日背景,如马云超(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童岭(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焦堃(京都大学文学博士)、尤东进(早稻田大学文学博士),等等。
此书部分内容虽前有中译本,如《东洋朴素主义的民族和文明主义的社会》,但翻译时间较早,考虑到时代的变迁以及译文的准确性,此次收录时没有照此录入,而是重新进行了翻译。对于国内学者相对陌生的、易引起误会的词语,译者在相关页添加了注释,方便读者理解。如“满洲”“东洋”等。翻译一般是忠于原著,但原著出现错误时,译者做了订正并在相应页下出注释,说明改正依据,便于读者对照,亦足见译者的专业和用心。
《论考》129万字,体量大,因此审稿也颇费时日。也正是因为书稿涵盖范围广——地域跨度自东而西,时间跨度自先秦而明清而近代,因而参与翻译的学者较多,个人风格不一,这也为统一工作带来一定不便,除了审稿中常见的标点、错字、病句之外,统一格式、注释等也耗费不少精力。另外,引文的核对和更正,是为提高书稿质量所作的努力之一。编校过程中,责编与译者反复沟通,就校样中的疑问多次往返商榷,为保证书稿质量共同努力。有时是为了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的表达,张学锋教授不厌其烦,查找资料并作出相应建议。
在注重书稿质量的同时,《论考》的装帧设计也颇为用心。全书正文用纸为70克全木浆纸,纸张色泽柔和,手感良好。封面为纸面精装带护封,值得一提的是靠近书脊的封面图案,特地选用一幅亚洲古地图,既与书名《亚洲史论考》相吻合,又意在表现宫崎史学研究中的东西交通视野,可谓意味深长。
《论考》丰赡的内容,宫崎流利畅达的文笔,译者潜心十年的精耕细作,加上编校过程中反反复复的推敲,使得《论考》不论是学术质量,还是阅读体验,还是外在装帧,给读者带来的是一场学术与美感兼具的阅读享受。
四、《论考》中文版——学界瞩目,媒体转载
《论考》尚在编校之时,就有许多读者前来打听出版进度,并问询出版时间,此书受关注程度,可想而知。
此书甫一出版,便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见诸媒体的文章如下:
1.张学锋:《宫崎市定及其史学研究中的东西交通视野》,《文汇学人》,2017年8月9日;
2.马云超:《写火星人都能看懂的历史:宫崎市定和他的》,《澎湃新闻·私家历史》,2017年8月19日;
3.《傅正评 宫崎史学的背面》,《澎湃新闻·上海书评》,2017年10月21日;
4.蔡孟翰《宫崎市定史学:世界史中的中国史》,《经济观察报书评》,2017年12月1日;
5.《论考》的部分精彩书摘,亦见各大媒体如《东方历史评论》刊载。
对于此书,责编一直在关注宣传,除了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官微宣传之外,《评介——以为中心》一文在《丝路文明》(第二辑)上也对《论考》一书作了介绍。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