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维新派人物致山本宪书札考释
解题
书札原件与考释
康有仪书札
康有仪书札一(1898年7月)
康有仪书札二(1898年7月)
康有仪书札三(1898年7月20日)
康有仪书札四(1898年7月22日)
康有仪书札五(1898年7月23日)
康有仪书札六(1898年7月28日)
康有仪书札七(1898年7—8月)
查看完整
书札原件与考释
康有仪书札
康有仪书札一(1898年7月)
康有仪书札二(1898年7月)
康有仪书札三(1898年7月20日)
康有仪书札四(1898年7月22日)
康有仪书札五(1898年7月23日)
康有仪书札六(1898年7月28日)
康有仪书札七(1898年7—8月)
查看完整
吕顺长,男,1962年生,现任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曾任日本神奈川大学客座研究员、四天王寺大学教授等职。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代中日关係史、日本语言文化。主要著作有《晚清中国人日本考察记集成·教育考察记》(编著)、《清末浙江与日本》(专著)、《日本文化大讲堂·棋道》(合著)、《清末中日教育文化交流之研究》(专著)。在《文献》《世界歷史》《浙江大学学报》《中国研究月报》《四天王寺大学纪要)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主持“从清末民初中国教育杂誌看日本近代教育对中国的影响”(日本文科省)、“清末维新变法派人士致山本宪书札考释”(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
《清末维新派人物致山本宪书札考释》着重对日本汉学家山,本宪后人所保存的清末维新变法派人物致山本宪的一百二十余通书札进行整理和研究,包括解题、书札影印、书札录文、书札考释等部分。这些书札记录了清末多位维新变法及其相关人士所进行的诸多活动,以及他们对当时所发生的多起重大事件乃至周围的生活琐事的看法和感受。
《清末维新派人物致山本宪书札考释》内容不仅可对维新变法运动之研究作重要的资料补充,还涉及近代中日两国知识阶层交往之历史,反映了错综复杂的近代中日关系的一个侧面,折射出甲午战后两国民众尤其是知识阶层的种种心态变化。
《清末维新派人物致山本宪书札考释》内容不仅可对维新变法运动之研究作重要的资料补充,还涉及近代中日两国知识阶层交往之历史,反映了错综复杂的近代中日关系的一个侧面,折射出甲午战后两国民众尤其是知识阶层的种种心态变化。
解题
书札原件与考释
康有仪书札
康有仪书札一(1898年7月)
康有仪书札二(1898年7月)
康有仪书札三(1898年7月20日)
康有仪书札四(1898年7月22日)
康有仪书札五(1898年7月23日)
康有仪书札六(1898年7月28日)
康有仪书札七(1898年7—8月)
康有仪书札八(1898年7—8月)
康有仪书札九(1898年7—8月)
康有仪书札十(1898年7月)
康有仪书札十一(1898年8月5日)
康有仪书札十二(1898年7—8月)
康有仪书札十三(1898年8月11日)
康有仪书札十四(1898年8月13日)
康有仪书札十五(1898年8月)
康有仪书札十六(1898年8月)
康有仪书札十七(1898年8月18日)
康有仪书札十八(1898年8月20日)
康有仪书札十九(1898年8月22日)
康有仪书札二十(1898年8月24 Et)
康有仪书札二十一(1898年8月24 Et)
康有仪书札二十二(1898年8月26日)
康有仪书札二十三(1898年8月)
康有仪书札二十四(1898年8月28日)
康有仪书札二十五(1898年8—9月)
康有仪书札二十六(1898年8月30日)
康有仪书札二十七(1898年8月31日)
康有仪书札二十八(1898年8月31日)
康有仪书札二十九(1898年8月)
康有仪书札三十(1898年8月)
康有仪书札三十一(1898年8月)
康有仪书札三十二(1898年8月)
康有仪书札三十三(1898年8月)
康有仪书札三十四(1898年8月)
康有仪书札三十五(1898年7—8月)
康有仪书札三十六(1898年7—月)
康有仪书札三十七(1898年8月)
康有仪书札三十八(1898年9月1日)
康有仪书札三十九(1898年9月1日)
康有仪书札四十(1898年9月6日)
康有仪书札四十一(1898年9月21日)
康有仪书札四十-(1898年9月27日)
康有仪书札四十三(1898年9月28日)
康有仪书札四十四(1898年9月30日)
康有仪书札四十五(1898年10月1日)
康有仪书札四十六(1898年10月)
康有仪书札四十七(1898年10月12日)
康有仪书札四十八(1898年10月)
康有仪书札四十九(1898年10月)
康有仪书札五十(1898年10月)
康有仪书札五十一(1898年10月)
康有仪书札五十二(1898年11月16日)
康有仪书札五十三(1898年11月)
康有仪书札五十四(1898年11月24日)
康有仪书札五十五(1898年12月8日)
康有仪书札五十六(1898年12月11日)
康有仪书札五十七(1898年12月14日)
康有仪书札五十八(1898年12月18日)
康有仪书札五十九(1898年12月30日)
康有仪书札六十(1899年1月6日)
康有仪书札六十一(1899年1月11日)
康有仪书札六十二(1899年1月20日)
康有仪书札六十三(1899年1月26日)
康有仪书札六十四(1899年1月28日)
康有仪书札六十五(1899年1月30日)
康有仪书札六十六(1899年2月3日)
康有仪书札六十七(1899年2月9日)
康有仪书札六十八(1899年2月27日)
康有仪书札六十九(1899年3月2日)
康有仪书札七十(1899年3月7日)
康有仪书札七十一(1899年3月30日)
康有仪书札七十二(1899年4月2日)
康有仪书札七十三(1899年4月23日)
康有仪书札七十四(1899年5月4日)
康有仪书札七十五(1899年5月24日)
康有仪书札七十六(1899年6月1日)
康有仪书札七十七(1899年9月2日)
康有仪书札七十八(1899年10月28日)
康有仪书札七十九(1900年1月4日)
康有仪书札八十(1900年1月25日)
康有仪书札八十一(1900年3月22日)
康有仪书札八十二(1900年11月8日)
梁启超书札
梁启超书札一(1898年10月29日)
梁启超书札二(1898年11月3日)
梁启超书札三(1898年12月8日)
梁启超书札四(1899年5月25日)
梁启超书札五(1899年6月3日)
梁启超书札六(1899年6月17日)
梁启超书札七(1899年9月4日)
梁启超书札八(1901年11月17日)
康有为书札
康有为书札一(1898年7月19日)
康有为书札二(1898年10月29日)
康有为书札三(1898年10月)
康有为书札四(1898年11月12日)
康有为书札五(1898年11月25日)
康有为书札六(1898年12月)
康有为书札七(1899年2月3日)
康有为书札八(1899年2月8日)
王照书札
王照书札一(1898年10月)
王照书札二(1898年11月)
王照书札三(1900年2月13日)
王照书札四(1900年3月25日)
王照书札五(1900年4月7日)
王照书札六(1900年5月28日)
徐勤书札
徐勤书$L(1898年9月30日)
汪康年书札
汪康年书札一(1897年11月22日)
汪康年书$L——(1898年1月)
汪康年书札三(1898年2月5日)
汪康年书札四(1898年6月8 H)
汪康年书札五(1898年7月28日)
汪康年书札六(1898年10月3日)
汪康年书札七(1898年10月21日)
汪康年书SLA(1898年11月12日)
汪康年书札九(1900年10月8日)
汪康年书札十(1901年1月18日)
汪康年书札十一(1901年3月5日)
汪康年书札十二(1901年9月13日)
汪康年书札十三(1902年1月17日)
汪康年书札十四(1903年5月8日)
汪康年书札十五(1903年9月29日)
汪康年书札十六(1905年9月11日)
汪康年书札十七(1907年9月24日)
汪康年书札十八(1903年12月15日)
汪康年书札十九(1909年3月13日)
山本宪书札
山本宪书札一(1898年10月7日)
山本宪书札二(1898年10月17日)
山本宪书札三(1901年2月9日)
征引文献
后记
^ 收 起
书札原件与考释
康有仪书札
康有仪书札一(1898年7月)
康有仪书札二(1898年7月)
康有仪书札三(1898年7月20日)
康有仪书札四(1898年7月22日)
康有仪书札五(1898年7月23日)
康有仪书札六(1898年7月28日)
康有仪书札七(1898年7—8月)
康有仪书札八(1898年7—8月)
康有仪书札九(1898年7—8月)
康有仪书札十(1898年7月)
康有仪书札十一(1898年8月5日)
康有仪书札十二(1898年7—8月)
康有仪书札十三(1898年8月11日)
康有仪书札十四(1898年8月13日)
康有仪书札十五(1898年8月)
康有仪书札十六(1898年8月)
康有仪书札十七(1898年8月18日)
康有仪书札十八(1898年8月20日)
康有仪书札十九(1898年8月22日)
康有仪书札二十(1898年8月24 Et)
康有仪书札二十一(1898年8月24 Et)
康有仪书札二十二(1898年8月26日)
康有仪书札二十三(1898年8月)
康有仪书札二十四(1898年8月28日)
康有仪书札二十五(1898年8—9月)
康有仪书札二十六(1898年8月30日)
康有仪书札二十七(1898年8月31日)
康有仪书札二十八(1898年8月31日)
康有仪书札二十九(1898年8月)
康有仪书札三十(1898年8月)
康有仪书札三十一(1898年8月)
康有仪书札三十二(1898年8月)
康有仪书札三十三(1898年8月)
康有仪书札三十四(1898年8月)
康有仪书札三十五(1898年7—8月)
康有仪书札三十六(1898年7—月)
康有仪书札三十七(1898年8月)
康有仪书札三十八(1898年9月1日)
康有仪书札三十九(1898年9月1日)
康有仪书札四十(1898年9月6日)
康有仪书札四十一(1898年9月21日)
康有仪书札四十-(1898年9月27日)
康有仪书札四十三(1898年9月28日)
康有仪书札四十四(1898年9月30日)
康有仪书札四十五(1898年10月1日)
康有仪书札四十六(1898年10月)
康有仪书札四十七(1898年10月12日)
康有仪书札四十八(1898年10月)
康有仪书札四十九(1898年10月)
康有仪书札五十(1898年10月)
康有仪书札五十一(1898年10月)
康有仪书札五十二(1898年11月16日)
康有仪书札五十三(1898年11月)
康有仪书札五十四(1898年11月24日)
康有仪书札五十五(1898年12月8日)
康有仪书札五十六(1898年12月11日)
康有仪书札五十七(1898年12月14日)
康有仪书札五十八(1898年12月18日)
康有仪书札五十九(1898年12月30日)
康有仪书札六十(1899年1月6日)
康有仪书札六十一(1899年1月11日)
康有仪书札六十二(1899年1月20日)
康有仪书札六十三(1899年1月26日)
康有仪书札六十四(1899年1月28日)
康有仪书札六十五(1899年1月30日)
康有仪书札六十六(1899年2月3日)
康有仪书札六十七(1899年2月9日)
康有仪书札六十八(1899年2月27日)
康有仪书札六十九(1899年3月2日)
康有仪书札七十(1899年3月7日)
康有仪书札七十一(1899年3月30日)
康有仪书札七十二(1899年4月2日)
康有仪书札七十三(1899年4月23日)
康有仪书札七十四(1899年5月4日)
康有仪书札七十五(1899年5月24日)
康有仪书札七十六(1899年6月1日)
康有仪书札七十七(1899年9月2日)
康有仪书札七十八(1899年10月28日)
康有仪书札七十九(1900年1月4日)
康有仪书札八十(1900年1月25日)
康有仪书札八十一(1900年3月22日)
康有仪书札八十二(1900年11月8日)
梁启超书札
梁启超书札一(1898年10月29日)
梁启超书札二(1898年11月3日)
梁启超书札三(1898年12月8日)
梁启超书札四(1899年5月25日)
梁启超书札五(1899年6月3日)
梁启超书札六(1899年6月17日)
梁启超书札七(1899年9月4日)
梁启超书札八(1901年11月17日)
康有为书札
康有为书札一(1898年7月19日)
康有为书札二(1898年10月29日)
康有为书札三(1898年10月)
康有为书札四(1898年11月12日)
康有为书札五(1898年11月25日)
康有为书札六(1898年12月)
康有为书札七(1899年2月3日)
康有为书札八(1899年2月8日)
王照书札
王照书札一(1898年10月)
王照书札二(1898年11月)
王照书札三(1900年2月13日)
王照书札四(1900年3月25日)
王照书札五(1900年4月7日)
王照书札六(1900年5月28日)
徐勤书札
徐勤书$L(1898年9月30日)
汪康年书札
汪康年书札一(1897年11月22日)
汪康年书$L——(1898年1月)
汪康年书札三(1898年2月5日)
汪康年书札四(1898年6月8 H)
汪康年书札五(1898年7月28日)
汪康年书札六(1898年10月3日)
汪康年书札七(1898年10月21日)
汪康年书SLA(1898年11月12日)
汪康年书札九(1900年10月8日)
汪康年书札十(1901年1月18日)
汪康年书札十一(1901年3月5日)
汪康年书札十二(1901年9月13日)
汪康年书札十三(1902年1月17日)
汪康年书札十四(1903年5月8日)
汪康年书札十五(1903年9月29日)
汪康年书札十六(1905年9月11日)
汪康年书札十七(1907年9月24日)
汪康年书札十八(1903年12月15日)
汪康年书札十九(1909年3月13日)
山本宪书札
山本宪书札一(1898年10月7日)
山本宪书札二(1898年10月17日)
山本宪书札三(1901年2月9日)
征引文献
后记
^ 收 起
吕顺长,男,1962年生,现任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曾任日本神奈川大学客座研究员、四天王寺大学教授等职。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代中日关係史、日本语言文化。主要著作有《晚清中国人日本考察记集成·教育考察记》(编著)、《清末浙江与日本》(专著)、《日本文化大讲堂·棋道》(合著)、《清末中日教育文化交流之研究》(专著)。在《文献》《世界歷史》《浙江大学学报》《中国研究月报》《四天王寺大学纪要)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主持“从清末民初中国教育杂誌看日本近代教育对中国的影响”(日本文科省)、“清末维新变法派人士致山本宪书札考释”(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
《清末维新派人物致山本宪书札考释》着重对日本汉学家山,本宪后人所保存的清末维新变法派人物致山本宪的一百二十余通书札进行整理和研究,包括解题、书札影印、书札录文、书札考释等部分。这些书札记录了清末多位维新变法及其相关人士所进行的诸多活动,以及他们对当时所发生的多起重大事件乃至周围的生活琐事的看法和感受。
《清末维新派人物致山本宪书札考释》内容不仅可对维新变法运动之研究作重要的资料补充,还涉及近代中日两国知识阶层交往之历史,反映了错综复杂的近代中日关系的一个侧面,折射出甲午战后两国民众尤其是知识阶层的种种心态变化。
《清末维新派人物致山本宪书札考释》内容不仅可对维新变法运动之研究作重要的资料补充,还涉及近代中日两国知识阶层交往之历史,反映了错综复杂的近代中日关系的一个侧面,折射出甲午战后两国民众尤其是知识阶层的种种心态变化。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