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死是一个我们不能不猜的谜――对死亡哲学概念的“静态”分析
二、死亡哲学是一个“在发展中的系统”――对死亡哲学概念的“动态”考察
三、论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的历史地位
四、论中国死亡哲学的历史地位
第一章 死亡的诧异
第一节 原始死亡观的崩解与人的死亡的发现
一、原始死亡观与原始宗教神话
死亡不是不可避免的
死亡不是生命的绝对终结
超个体灵魂是不死的
二、原始死亡观的崩解与人的死亡的发现的几个先决条件
人的个体化
精神自律信念的破除
时间观念的更新
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人的死亡的最初发现与哲学的出现
死亡的发现与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
哲学的出现与人的死亡的最初发现
第二节 对死亡本性的哲学思考:从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到苏格拉底
一、赫拉克利特:“死亡就是我们醒时所看见的一切”
“智慧就在于听自然的话”
“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
“对于灵魂来说,死就是变成水”
“在我们身上,生与死始终是同一的东西”
二、毕达哥拉斯:死亡是灵魂暂时的解脱
三、苏格拉底:“对于死亡本性,我不自命知之”
“男子汉应当在平静中死去”
“对于死亡本性,我不自命知之”
“死可能比生更好”
“像我这把年纪的人,因无可避免的死期而苦恼悲戚,那就不成话了”
“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
第三节 对死亡本性的再思考:从德谟克利特、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
一、德谟克利特:“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体”
“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体”
灵魂是“有形体的”和“有死的”
“愚蠢的人怕死”
“逃避死亡的人是追逐死亡”
二、柏拉图:“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
“灵魂不死需要许多证明才能使人信服”
“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
哲学是“死亡的练习”
三、亚里士多德:神圣的理性不死
“整个灵魂在人死后继续存在是不可能的”
“能动心灵”与“能动理性”不死
我们应当尽力“过理性生活”,“使我们自己不朽”
死亡是可怕的但它可以为勇气和美德所克服
第四节 对死亡恐惧的治疗:从伊壁鸠鲁、卢克莱修到塞涅卡和马可?奥勒留
一、伊壁鸠鲁:“死亡是一件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
哲学是“治疗灵魂的药剂”
“死亡是一件和我们
毫不相干的事”
“贤者既不畏惧死亡,也不厌恶生存”
二、卢克莱修:我们“应当颐从自然的厄运”
“即便灵魂在离开身体后仍有感觉,那也依然对我们毫无关系”
“我们应当顺从自然的厄运?
年人更应当高高兴兴地让位给未来世代”
三、塞涅卡:“一个人如果希望一死,他怎么会恐惧呢?”
只有念念不忘人的脆弱性和有死性,才能活得从容
“只有在死的条件下我们才能够得到生”
“一个人如果希望一死,他怎么会恐惧呢?”
四、琉善、爱比克泰德和马可·奥勒留的死亡哲学
琉善:相信永生的基督徒是“不幸的人”
一爱比克泰
德:“可惧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对死亡的恐惧”
奥勒留:“顺从理性和神”,以“愉快的心情等待着死亡”
第二章 死亡的渴望
第一节 基督宗教对死亡的回答:“在耶稣基督中复活”
一、《旧约》中的死亡问题:“分别善恶之树的果子不该吃”
“分别善恶之树”与人的有死性
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
耶和华已经吞灭死亡,直到永远
二、《新约》中的死亡问题:“我们藉耶稣基督得胜”
死人复活与基督之死
“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
若不能死,就不能生
“我们带着灵性的身体复活”
第二节 基督宗教死亡观的论证:从德尔图良、奥古斯丁到托马斯·阿奎那
一、德尔图良:上帝之子死而复活,虽不合理,但却可信
二、奥古斯丁:“天主负担了我们的死亡”
“天主之道负担了我们的死亡”
我们应上升到天主面前
三、托马斯·阿奎那:“人在尘世生活之后还另有命运”
通过自身而存在的神圣理性不死
人的最后目的是享受来世的天堂幸福
第三节 基督宗教死亡观的危机:从“勿忘死”到“勿忘生”
一、基督宗教死亡观的崩解:从对死亡的渴求到对死亡的恐惧
二、向基督宗教死亡观的挑战:从“勿忘死”到“勿忘生”
信仰来世复活“内蕴着一种奴性和屈从”
人可以使自己获得神的形象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第四节 近代死亡哲学的酝酿:从马丁·路德到蒙田和布鲁诺
一、马丁·路德:因信得救
二、蒙田:死亡是生命的终了而非它的目的
死亡是生命的终了而非它的目的
我们不应当鄙视我们的生存,而应当使之更加深刻和充实
若知生,便知死
三、布鲁诺:“活死人”或“死活人”
“死在一时,活在千古”
“我们自己和任何一个实体
都不可能遭到灭亡”
“活死人”或“死活人”
……
第三章 死亡的漠视
第四章 死亡的直面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哲学
附录一 古今中外哲学家论死亡名言荟萃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