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国学经典 全注全译)
作者:[战国]荀子著;骆宾译
出版: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6.10
页数:465
定价:30.00 元
ISBN-13:9787519020804
ISBN-10:7519020800
去豆瓣看看 劝学篇第一
修身篇第二
不荀篇第三
荣辱篇第四
非相篇第五
非十二子篇第六
仲尼篇第七
儒效篇第八
王制篇第九
富国篇第十
王霸篇第十一
君道篇第十二
臣道篇第十三
致士篇第十四
议兵篇第十五
强国篇第十六
天论篇第十七
正论篇第十八
礼论篇第十九
乐论篇第二十
解蔽篇第二十一
正名篇第二十二
性恶篇第二十三
君子篇第二十四
成相篇第二十五
赋篇第二十六
大略篇第二十七
宥坐篇第二十八
子道篇第二十九
法行篇第三十
哀公篇第三十一
尧问篇第三十二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因避宣帝讳,写作孙卿。早年曾游学于齐国,广泛接触各派学说。到过秦国、燕国,回过赵国。在齐襄王在位时(公元前283年一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齐国,“荀卿*为老师。”他三次被推为祭酒(年高望重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范雎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一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儒效》)。“应侯(范雎)问孙卿子日:入秦何见?’’荀子回答说:“形胜”“百姓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齐人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来到楚国。公元前255年被任为兰陵令。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所以荀子又辞楚来到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复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罢了官。不几年荀子去世,死后葬于兰陵。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蒙恬、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战国末期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思想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的成分,对儒学做了创造性的发展。
《荀子(国学经典 全注全译)》作为政论散文的典范,在思想内容上属有为而作,不尚空言,在语言表达上宏论滔滔,博辩无碍,在写作手法上巧譬博喻,联类无穷。这些都给中国古代政论散文的发展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对历代政论散文都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