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附考异)(精)(套装全六册)
资治通鉴序 / 1 资治通鉴 卷第一周纪一 / 3 卷第二周纪二 / 13 卷第三周纪三 / 24 卷第四周纪四 / 33 卷第五周纪五 / 44 卷第六秦纪一 / 55 卷第七秦纪二 / 67 卷第八秦纪三 / 78 卷第九汉纪一 / 88 卷第十汉纪二 / 97 卷第十一汉纪三 / 106 卷第十二汉纪四 / 116 卷第十三汉纪五 / 128 卷第十四汉纪六 / 139 卷第十五汉纪七 / 148 卷第十六汉纪八 / 158 卷第十七汉纪九 / 170 卷第十八汉纪十 / 180 卷第十九汉纪十一 / 191 卷第二十汉纪十二 / 202 卷第二十一汉纪十三 / 212 卷第二十二汉纪十四 / 224 卷第二十三汉纪十五 / 234 卷第二十四汉纪十六 / 243 卷第二十五汉纪十七 / 254 卷第二十六汉纪十八 / 265 卷第二十七汉纪十九 / 273 卷第二十八汉纪二十 / 282 卷第二十九汉纪二十一 / 292 卷第三十汉纪二十二 / 303 卷第三十一汉纪二十三 / 315 卷第三十二汉纪二十四 / 326 卷第三十三汉纪二十五 / 334 卷第三十四汉纪二十六 / 343 卷第三十五汉纪二十七 / 352 卷第三十六汉纪二十八 / 362 卷第三十七汉纪二十九 / 372 卷第三十八汉纪三十 / 383 卷第三十九汉纪三十一 / 394 卷第四十汉纪三十二 / 406 卷第四十一汉纪三十三 / 417 卷第四十二汉纪三十四 / 429 卷第四十三汉纪三十五 / 440 卷第四十四汉纪三十六 / 452 卷第四十五汉纪三十七 / 464 卷第四十六汉纪三十八 / 474 卷第四十七汉纪三十九 / 485 卷第四十八汉纪四十 / 495 卷第四十九汉纪四十一 / 506 卷第五十汉纪四十二 / 518 卷第五十一汉纪四十三 / 531 卷第五十二汉纪四十四 / 544 卷第五十三汉纪四十五 / 556 卷第五十四汉纪四十六 / 567 卷第五十五汉纪四十七 / 578 卷第五十六汉纪四十八 / 588 卷第五十七汉纪四十九 / 599 卷第五十八汉纪五十 / 611 卷第五十九汉纪五十一 / 622 卷第六十汉纪五十二 / 634 卷第六十一汉纪五十三 / 646 卷第六十二汉纪五十四 / 657 卷第六十三汉纪五十五 / 669 卷第六十四汉纪五十六 / 680 卷第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 689 卷第六十六汉纪五十八 / 700 卷第六十七汉纪五十九 / 710 卷第六十八汉纪六十 / 718 卷第六十九魏纪一 / 728 卷第七十魏纪二 / 741 卷第七十一魏纪三 / 752 卷第七十二魏纪四 / 761 卷第七十三魏纪五 / 774 卷第七十四魏纪六 / 784 卷第七十五魏纪七 / 796 卷第七十六魏纪八 / 808 卷第七十七魏纪九 / 818 卷第七十八魏纪十 / 829 卷第七十九晋纪一 / 839 卷第八十晋纪二 / 852 卷第八十一晋纪三 / 863 卷第八十二晋纪四 / 874 卷第八十三晋纪五 / 885 卷第八十四晋纪六 / 894 卷第八十五晋纪七 / 903 卷第八十六晋纪八 / 913 卷第八十七晋纪九 / 924 卷第八十八晋纪十 / 937 卷第八十九晋纪十一 / 949 卷第九十晋纪十二 / 962 卷第九十一晋纪十三 / 972 卷第九十二晋纪十四 / 982 卷第九十三晋纪十五 / 992 卷第九十四晋纪十六 / 1003 卷第九十五晋纪十七 / 1015 卷第九十六晋纪十八 / 1027 卷第九十七晋纪十九 / 1039 卷第九十八晋纪二十 / 1052 卷第九十九晋纪二十一 / 1063 卷第一百晋纪二十二 / 1076 卷第一百一晋纪二十三 / 1089 卷第一百二晋纪二十四 / 1102 卷第一百三晋纪二十五 / 1113 卷第一百四晋纪二十六 / 1124 卷第一百五晋纪二十七 / 1136 卷第一百六晋纪二十八 / 1148 卷第一百七晋纪二十九 / 1160 卷第一百八晋纪三十 / 1172 卷第一百九晋纪三十一 / 1185 卷第一百一十晋纪三十二 / 1194 卷第一百一十一晋纪三十三 / 1203 卷第一百一十二晋纪三十四 / 1215 卷第一百一十三晋纪三十五 / 1227 卷第一百一十四晋纪三十六 / 1238 卷第一百一十五晋纪三十七 / 1251 卷第一百一十六晋纪三十八 / 1263 卷第一百一十七晋纪三十九 / 1276 卷第一百一十八晋纪四十 / 1286 卷第一百一十九宋纪一 / 1298 卷第一百二十宋纪二 / 1310 卷第一百二十一宋纪三 / 1323 卷第一百二十二宋纪四 / 1335 卷第一百二十三宋纪五 / 1347 卷第一百二十四宋纪六 / 1360 卷第一百二十五宋纪七 / 1373 卷第一百二十六宋纪八 / 1385 卷第一百二十七宋纪九 / 1393 卷第一百二十八宋纪十 / 1402 卷第一百二十九宋纪十一 / 1414 卷第一百三十宋纪十二 / 1425 卷第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 / 1433 卷第一百三十二宋纪十四 / 1445 卷第一百三十三宋纪十五 / 1455 卷第一百三十四宋纪十六 / 1467 卷第一百三十五齐纪一 / 1480 卷第一百三十六齐纪二 / 1494 卷第一百三十七齐纪三 / 1506 卷第一百三十八齐纪四 / 1517 卷第一百三十九齐纪五 / 1524 卷第一百四十齐纪六 / 1536 卷第一百四十一齐纪七 / 1547 卷第一百四十二齐纪八 / 1557 卷第一百四十三齐纪九 / 1566 卷第一百四十四齐纪十 / 1574 卷第一百四十五梁纪一 / 1586 卷第一百四十六梁纪二 / 1599 卷第一百四十七梁纪三 / 1610 卷第一百四十八梁纪四 / 1621 卷第一百四十九梁纪五 / 1633 卷第一百五十梁纪六 / 1644 卷第一百五十一梁纪七 / 1656 卷第一百五十二梁纪八 / 1665 卷第一百五十三梁纪九 / 1673 卷第一百五十四梁纪十 / 1679 卷第一百五十五梁纪十一 / 1689 卷第一百五十六梁纪十二 / 1700 卷第一百五十七梁纪十三 / 1712 卷第一百五十八梁纪十四 / 1723 卷第一百五十九梁纪十五 / 1736 卷第一百六十梁纪十六 / 1743 卷第一百六十一梁纪十七 / 1751 卷第一百六十二梁纪十八 / 1762 卷第一百六十三梁纪十九 / 1774 卷第一百六十四梁纪二十 / 1783 卷第一百六十五梁纪二十一 / 1796 卷第一百六十六梁纪二十二 / 1806 卷第一百六十七陈纪一 / 1818 卷第一百六十八陈纪二 / 1831 卷第一百六十九陈纪三 / 1844 卷第一百七十陈纪四 / 1857 卷第一百七十一陈纪五 / 1871 卷第一百七十二陈纪六 / 1884 卷第一百七十三陈纪七 / 1894 卷第一百七十四陈纪八 / 1906 卷第一百七十五陈纪九 / 1914 卷第一百七十六陈纪十 / 1927 卷第一百七十七隋纪一 / 1938 卷第一百七十八隋纪二 / 1950 卷第一百七十九隋纪三 / 1962 卷第一百八十隋纪四 / 1974 卷第一百八十一隋纪五 / 1986 卷第一百八十二隋纪六 / 1997 卷第一百八十三隋纪七 / 2009 卷第一百八十四隋纪八 / 2021 卷第一百八十五唐纪一 / 2032 卷第一百八十六唐纪二 / 2044 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纪三 / 2055 卷第一百八十八唐纪四 / 2067 卷第一百八十九唐纪五 / 2079 卷第一百九十唐纪六 / 2091 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 / 2104 卷第一百九十二唐纪八 / 2117 卷第一百九十三唐纪九 / 2130 卷第一百九十四唐纪十 / 2143 卷第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 / 2156 卷第一百九十六唐纪十二 / 2168 卷第一百九十七唐纪十三 / 2179 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 / 2191 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 / 2203 卷第二百唐纪十六 / 2216 卷第二百一唐纪十七 / 2229 卷第二百二唐纪十八 / 2242 卷第二百三唐纪十九 / 2256 卷第二百四唐纪二十 / 2269 卷第二百五唐纪二十一 / 2282 卷第二百六唐纪二十二 / 2294 卷第二百七唐纪二十三 / 2307 卷第二百八唐纪二十四 / 2320 卷第二百九唐纪二十五 / 2333 卷第二百一十唐纪二十六 / 2346 卷第二百一十一唐纪二十七 / 2359 卷第二百一十二唐纪二十八 / 2372 卷第二百一十三唐纪二十九 / 2386 卷第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 / 2398 卷第二百一十五唐纪三十一 / 2411 卷第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 / 2424 卷第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 / 2436 卷第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 / 2447 卷第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 / 2459 卷第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 / 2470 卷第二百二十一唐纪三十七 / 2482 卷第二百二十二唐纪三十八 / 2494 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纪三十九 / 2506 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纪四十 / 2518 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纪四十一 / 2531 卷第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 / 2545 卷第二百二十七唐纪四十三 / 2557 卷第二百二十八唐纪四十四 / 2569 卷第二百二十九唐纪四十五 / 2580 卷第二百三十唐纪四十六 / 2590 卷第二百三十一唐纪四十七 / 2600 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 / 2611 卷第二百三十三唐纪四十九 / 2623 卷第二百三十四唐纪五十 / 2634 卷第二百三十五唐纪五十一 / 2646 卷第二百三十六唐纪五十二 / 2658 卷第二百三十七唐纪五十三 / 2669 卷第二百三十八唐纪五十四 / 2681 卷第二百三十九唐纪五十五 / 2693 卷第二百四十唐纪五十六 / 2706 卷第二百四十一唐纪五十七 / 2717 卷第二百四十二唐纪五十八 / 2729 卷第二百四十三唐纪五十九 / 2739 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纪六十 / 2752 卷第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 / 2764 卷第二百四十六唐纪六十二 / 2777 卷第二百四十七唐纪六十三 / 2790 卷第二百四十八唐纪六十四 / 2802 卷第二百四十九唐纪六十五 / 2815 卷第二百五十唐纪六十六 / 2828 卷第二百五十一唐纪六十七 / 2841 卷第二百五十二唐纪六十八 / 2852 卷第二百五十三唐纪六十九 / 2865 卷第二百五十四唐纪七十 / 2877 卷第二百五十五唐纪七十一 / 2889 卷第二百五十六唐纪七十二 / 2901 卷第二百五十七唐纪七十三 / 2913 卷第二百五十八唐纪七十四 / 2925 卷第二百五十九唐纪七十五 / 2937 卷第二百六十唐纪七十六 / 2950 卷第二百六十一唐纪七十七 / 2962 卷第二百六十二唐纪七十八 / 2973 卷第二百六十三唐纪七十九 / 2985 卷第二百六十四唐纪八十 / 2996 卷第二百六十五唐纪八十一 / 3005 卷第二百六十六后梁纪一 / 3016 卷第二百六十七后梁纪二 / 3028 卷第二百六十八后梁纪三 / 3041 卷第二百六十九后梁纪四 / 3054 卷第二百七十后梁纪五 / 3067 卷第二百七十一后梁纪六 / 3079 卷第二百七十二后唐纪一 / 3089 卷第二百七十三后唐纪二 / 3101 卷第二百七十四后唐纪三 / 3113 卷第二百七十五后唐纪四 / 3125 卷第二百七十六后唐纪五 / 3136 卷第二百七十七后唐纪六 / 3147 卷第二百七十八后唐纪七 / 3160 卷第二百七十九后唐纪八 / 3170 卷第二百八十后晋纪一 / 3183 卷第二百八十一后晋纪二 / 3194 卷第二百八十二后晋纪三 / 3204 卷第二百八十三后晋纪四 / 3217 卷第二百八十四后晋纪五 / 3229 卷第二百八十五后晋纪六 / 3240 卷第二百八十六后汉纪一 / 3251 卷第二百八十七后汉纪二 / 3262 卷第二百八十八后汉纪三 / 3273 卷第二百八十九后汉纪四 / 3284 卷第二百九十后周纪一 / 3295 卷第二百九十一后周纪二 / 3307 卷第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 / 3319 卷第二百九十三后周纪四 / 3330 卷第二百九十四后周纪五 / 3342 资治通鉴考异 卷第一周纪 / 3355 汉纪上 / 3356 卷第二汉纪中 / 3367 卷第三汉纪下 / 3381 魏纪 / 3386 晋纪上 / 3387 卷第四晋纪中 / 3392 卷第五晋纪下 / 3402 宋纪上 / 3404 卷第六宋纪下 / 3413 齐纪 / 3414 梁纪上 / 3419 卷第七梁纪下 / 3422 陈纪上 / 3434 卷第八陈纪下 / 3436 隋纪 / 3438 卷第九唐纪一 / 3449 卷第十唐纪二 / 3461 卷第十一唐纪三 / 3472 卷第十二唐纪四 / 3483 卷第十三唐纪五 / 3495 卷第十四唐纪六 / 3506 卷第十五唐纪七 / 3517 卷第十六唐纪八 / 3527 卷第十七唐纪九 / 3536 卷第十八唐纪十 / 3544 卷第十九唐纪十一 / 3555 卷第二十唐纪十二 / 3566 卷第二十一唐纪十三 / 3576 卷第二十二唐纪十四 / 3584 卷第二十三唐纪十五 / 3592 卷第二十四唐纪十六 / 3603 卷第二十五唐纪十七 / 3618 卷第二十六唐纪十八 / 3629 卷第二十七唐纪十九 / 3643 卷第二十八后梁纪上 / 3655 卷第二十九后梁纪下 / 3663 后唐纪上 / 3667 卷第三十后唐纪下 / 3672 后晋纪 / 3672 后汉纪 / 3675 后周纪 / 3678 进书表 / 3682 奖谕诏书 / 3684 附录 一、 进通志表 / 3689 二、 谢赐资治通鉴序表 / 3690 三、 与刘道原书 / 3691 四、 与刘道原 / 3692 五、 答范梦得内翰论修书帖 / 3698 六、 与宋次道书 / 3701 七、 乞官刘恕一子劄子 / 3702 八、 荐范梦得状 / 3703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仁宗时进士,曾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门下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在政治上曾反对王安石变法,生平著述甚丰,有《资治通鉴》、《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其叙事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与司马迁《史记》并称中国古代史学的“双璧”。
比价列表价格走势
1人想要1人拥有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