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全传:沈从文的前半生+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全二册)
[题记] 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
[说明]
[上部] 1902—1937
第一章 凤凰:古怪地方,军人家世,顽野而内向的少年
一、古怪地方:“密度”、“空间”和“张力”
二、军人家世、苗族祖母
三、顽童和大千世界
四、杀人的一课:刚好知道“人生”时
五、新式小学、性格的内部、预备兵
查看完整
[说明]
[上部] 1902—1937
第一章 凤凰:古怪地方,军人家世,顽野而内向的少年
一、古怪地方:“密度”、“空间”和“张力”
二、军人家世、苗族祖母
三、顽童和大千世界
四、杀人的一课:刚好知道“人生”时
五、新式小学、性格的内部、预备兵
查看完整
2002年底,三十二卷本《沈从文全集》终于出版,其中四百万字系沈从文生前未曾刊发的且多为1949年后所写——九卷书信中有八卷写于1949年之后,这三百余万字书信“从数量上讲接近沈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总量”——由此,张新颖发愿为沈从文的后半生立传,一度累出眼疾。
张新颖,1967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线》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风吹小集》、《读书这么好的事》等。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5年)等多种奖项。
查看完整
张新颖,1967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线》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风吹小集》、《读书这么好的事》等。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5年)等多种奖项。
查看完整
这是“感动沈从文家人”的沈从文传记,令《活着》作者“感慨万分”的人物传记,国家图书馆“文津奖”得主合璧之作(全二册),包含《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与《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增订版)》,精装共二册。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
查看完整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
查看完整
[题记] 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
[说明]
[上部] 1902—1937
第一章 凤凰:古怪地方,军人家世,顽野而内向的少年
一、古怪地方:“密度”、“空间”和“张力”
二、军人家世、苗族祖母
三、顽童和大千世界
四、杀人的一课:刚好知道“人生”时
五、新式小学、性格的内部、预备兵
第二章 湘西:随军流转,递进的寂寞,渐强的光辉
一、再三重复的恐怖/平常经验
二、“我以为我是读书人”
三、《说部丛书》
四、“打流”
五、动人的产业
六、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
第三章 北京:求学谋生无路,试探用笔,文学开局
一、酉西会馆、琉璃厂、前门大街、京师图书馆
二、“新青年”朋友们、郁达夫
三、初期作品的发表、鲁迅的误会
四、林宰平、徐志摩
五、香山慈幼院、陈翔鹤、胡也频和丁玲
六、文学批评、各体创作、第一本书、筸人谣曲
七、由北而南的变化:政治中心、新书业、个人打算
第四章 上海:出版失败,文学趋向成熟,初尝教书生活
一、“少年”/ “我老了”
二、三个人,两个刊物、一个小出版社
三、文学趋向成熟的时期
四、中国公学教书
五、张兆和,两个人的“顽固”
第五章 武汉、上海、南京、常德、北平:奔波
一、武汉大学
二、作家论
三、胡也频死难前后
四、“向虚空里伸手,攫着的是风”
第六章 青岛:“用身前这片大海教育我,淘深我的生命”
一、变化
二、从“百十小说作者其中之一员”,到“比较优秀的一员”
三、《从文自传》
四、“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五、丁玲被捕之后
六、长远感情
第七章 北平:“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
一、结婚
二、《大公报•文艺副刊》、京派与海派
三、《湘行书简》:真的历史是一条河
四、《边城》
五、禁书、读经、大众语
六、“天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
第八章 北平:“提起‘时代’,真是一言难尽”
一、有很多话说
二、“真真假假综合”
三、“横溢的情感”与“理性”
四、“对中国新文艺前途发了愁的人的一个呼吁”
五、《从文小说习作选》
六、战争就要来了
[下部] 1937—1948
第九章 南迁途中:生者尽责求生
一、从北平到武汉、长沙
二、乱离家书
三、沅陵
第十章 昆明:变动中的忧患和个人的潜渊
一、青云街
二、《湘西》和《长河》
三、团聚
四、“迂论”
五、潜渊:“谁看到?谁明白?谁相信?”
第十一章 昆明:“无一时不在抽象与实际的战争中”
一、救亡形势下不合时宜的反复论说
二、巴金眼中老友的变化
三、写作宏愿与审查干扰
四、九妹的失常
五、虹影星光
第十二章 呈贡、昆明:家,课堂内外,年轻朋友
一、龙街的家
二、“我想呼喊,可不知向谁呼喊”
三、院落中的人事
四、课堂、课外
五、年轻朋友
第十三章 昆明:政治幻想之外的支撑
一、期望生活有个转机
二、礼物
三、复员前后
第十四章 北平:“和这个乱糟糟的现实社会对面”
一、不能不把事想得远一点,深一点
二、围攻
三、交织的层次
第十五章 北平:一个有“悲哀的分量”的背影
一、中老胡同三十二号
二、困兽之斗
三、编者的“集团”和现代诗新风
四、几乎没有反应
五、追悼
^ 收 起
[说明]
[上部] 1902—1937
第一章 凤凰:古怪地方,军人家世,顽野而内向的少年
一、古怪地方:“密度”、“空间”和“张力”
二、军人家世、苗族祖母
三、顽童和大千世界
四、杀人的一课:刚好知道“人生”时
五、新式小学、性格的内部、预备兵
第二章 湘西:随军流转,递进的寂寞,渐强的光辉
一、再三重复的恐怖/平常经验
二、“我以为我是读书人”
三、《说部丛书》
四、“打流”
五、动人的产业
六、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
第三章 北京:求学谋生无路,试探用笔,文学开局
一、酉西会馆、琉璃厂、前门大街、京师图书馆
二、“新青年”朋友们、郁达夫
三、初期作品的发表、鲁迅的误会
四、林宰平、徐志摩
五、香山慈幼院、陈翔鹤、胡也频和丁玲
六、文学批评、各体创作、第一本书、筸人谣曲
七、由北而南的变化:政治中心、新书业、个人打算
第四章 上海:出版失败,文学趋向成熟,初尝教书生活
一、“少年”/ “我老了”
二、三个人,两个刊物、一个小出版社
三、文学趋向成熟的时期
四、中国公学教书
五、张兆和,两个人的“顽固”
第五章 武汉、上海、南京、常德、北平:奔波
一、武汉大学
二、作家论
三、胡也频死难前后
四、“向虚空里伸手,攫着的是风”
第六章 青岛:“用身前这片大海教育我,淘深我的生命”
一、变化
二、从“百十小说作者其中之一员”,到“比较优秀的一员”
三、《从文自传》
四、“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五、丁玲被捕之后
六、长远感情
第七章 北平:“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
一、结婚
二、《大公报•文艺副刊》、京派与海派
三、《湘行书简》:真的历史是一条河
四、《边城》
五、禁书、读经、大众语
六、“天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
第八章 北平:“提起‘时代’,真是一言难尽”
一、有很多话说
二、“真真假假综合”
三、“横溢的情感”与“理性”
四、“对中国新文艺前途发了愁的人的一个呼吁”
五、《从文小说习作选》
六、战争就要来了
[下部] 1937—1948
第九章 南迁途中:生者尽责求生
一、从北平到武汉、长沙
二、乱离家书
三、沅陵
第十章 昆明:变动中的忧患和个人的潜渊
一、青云街
二、《湘西》和《长河》
三、团聚
四、“迂论”
五、潜渊:“谁看到?谁明白?谁相信?”
第十一章 昆明:“无一时不在抽象与实际的战争中”
一、救亡形势下不合时宜的反复论说
二、巴金眼中老友的变化
三、写作宏愿与审查干扰
四、九妹的失常
五、虹影星光
第十二章 呈贡、昆明:家,课堂内外,年轻朋友
一、龙街的家
二、“我想呼喊,可不知向谁呼喊”
三、院落中的人事
四、课堂、课外
五、年轻朋友
第十三章 昆明:政治幻想之外的支撑
一、期望生活有个转机
二、礼物
三、复员前后
第十四章 北平:“和这个乱糟糟的现实社会对面”
一、不能不把事想得远一点,深一点
二、围攻
三、交织的层次
第十五章 北平:一个有“悲哀的分量”的背影
一、中老胡同三十二号
二、困兽之斗
三、编者的“集团”和现代诗新风
四、几乎没有反应
五、追悼
^ 收 起
2002年底,三十二卷本《沈从文全集》终于出版,其中四百万字系沈从文生前未曾刊发的且多为1949年后所写——九卷书信中有八卷写于1949年之后,这三百余万字书信“从数量上讲接近沈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总量”——由此,张新颖发愿为沈从文的后半生立传,一度累出眼疾。
张新颖,1967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线》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风吹小集》、《读书这么好的事》等。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5年)等多种奖项。
在《沈从文的后半生》,张新颖说:“我想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半生的经历,他在生活和精神上持久的磨难史,虽然这已经足以让人感慨万千了;我希望能够思考一个人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可能构成什么样的关系。现代以来的中国,也许是时代和社会的力量太强大了,个人与它相比简直太不相称,悬殊之别,要构成有意义的关系,确实困难重重……虽然在二十世纪中国,这个方面的力量过于强大,个人的力量过于弱小。不过,弱小的力量也是力量,而且隔了一段距离去看,你可能会发现,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强大的潮流在力量耗尽之后消退了,而弱小的个人从历史中站立起来,走到今天和将来。”
^ 收 起
张新颖,1967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线》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风吹小集》、《读书这么好的事》等。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5年)等多种奖项。
在《沈从文的后半生》,张新颖说:“我想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半生的经历,他在生活和精神上持久的磨难史,虽然这已经足以让人感慨万千了;我希望能够思考一个人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可能构成什么样的关系。现代以来的中国,也许是时代和社会的力量太强大了,个人与它相比简直太不相称,悬殊之别,要构成有意义的关系,确实困难重重……虽然在二十世纪中国,这个方面的力量过于强大,个人的力量过于弱小。不过,弱小的力量也是力量,而且隔了一段距离去看,你可能会发现,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强大的潮流在力量耗尽之后消退了,而弱小的个人从历史中站立起来,走到今天和将来。”
^ 收 起
这是“感动沈从文家人”的沈从文传记,令《活着》作者“感慨万分”的人物传记,国家图书馆“文津奖”得主合璧之作(全二册),包含《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与《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增订版)》,精装共二册。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他的“传奇”与他的平常,他的“人格放光”与他的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对话”——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复杂纹路里的故事。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暨2018年“增订版”,新增《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是什么样的故事》(绝境的故事,个人和时代关系的故事,创造力的故事,爱的故事,时间胜利的故事),并首次收入沈从文作为“绝笔”的《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 收 起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他的“传奇”与他的平常,他的“人格放光”与他的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对话”——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复杂纹路里的故事。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暨2018年“增订版”,新增《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是什么样的故事》(绝境的故事,个人和时代关系的故事,创造力的故事,爱的故事,时间胜利的故事),并首次收入沈从文作为“绝笔”的《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 收 起
比价列表
4人想要1人拥有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