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不只是考试
作者: 著
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4
页数:184
定价:39.80 元
ISBN-13:9787544481212
ISBN-10:7544481212
去豆瓣看看 自序
一、绪论:褒贬不一 追本溯源
1.“误会”科举 /3
2.“恶评”科举 /6
3.“好评”科举 /9
4.科举的历史渊源 /12
5.察举选才的利与弊 /16
6.科举创立是历史的进步 /20
二、唐代:发展奠基 英雄入彀
1.常科地位的嬗变 /27
2.制科的地位 /31
3.“二李纷争”与科举改革 /33
4.报考与应试 /38
5.纳省卷与通榜 /42
6.行卷的利与弊 /45
7.通榜与行卷的影响 /49
8.外国人应试科举 /55
9.放榜后的庆祝 /58
10.武举制度 /61
三、宋代:至公之制 科举社会
1.宋太祖的科举改革 /69
2.宋太宗的科举制度建设 /75
3.宋真宗完善科举制度的举措 /78
4.北宋中叶的改革 /83
5.以“德”取士的尝试 /86
6.实施糊名誊录的争论 /89
7.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之争 /94
8.科举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99
四、辽金元:科举魔力 影响外族
1.辽朝的科举 /105
2.金朝的科举 /109
3.元初科举的中断 /114
4.元朝科举程式 /117
5.程朱理学科举化 /121
五、明代:科举永制 八股取士
1.明初荐举与科举的反复 /127
2.南北榜案 /132
3.会试分区录取 /137
4.乡试录取时对特殊群体的照顾 /141
5.防止冒籍的制度 /146
6.八股文的演变 /149
7.八股文的功用 /156
8.八股文的弊端 /160
9.科举在明代社会的地位 /163
六、清代: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1.报考的身份限制 /171
2.禁止女性报考 /174
3.年老应试 /177
4.年幼应试 /183
5.保结措施 /185
6.县试与府试 /189
7.院试 /193
8.乡试主考官的选派 /199
9.贡院的基本结构 /206
10.号舍 /211
11.试卷处理 /216
12.阅卷 /219
13.录取与放榜 /223
14.举人的出路 /228
15.会试 /231
16.殿试策问与对策 /234
17.殿试阅卷 /237
18.皇帝钦点状元的传说 /241
19.传胪大典与三鼎甲分布 /246
20.新科进士的待遇 /249
七、舞弊:手法多样 大案频发
1.代考 /255
2.夹带 /262
3.传递 /269
4.通关节 /274
5.客观认识科举舞弊 /279
八、清末:科举革废 价值犹存
1.鸦片战争前后对科举的批评 /285
2.戊戌维新前后的科举改革 /289
3.清末立废科举 /297
4.废科举的影响 /299
5.废科举后的反思 /302
九、影响:绵延千年 远播海外
1.科举与政治 /311
2.科举与教育 /315
3.科举与文学 /322
4.科举与社会 /331
5.科举与习俗 /336
6.科举与科学 /345
7.科举与东亚文明 /347
8.科举与西方文官政治 /348
主要参考书目 /354
后记 /357
李兵,教育学博士,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主要从事科举史与书院史研究。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院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湖南省书院研究会秘书长。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法律讲堂》主讲嘉宾,主讲《科场大案》,间断播出到2017年(本月10-14日仍有播出)。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主讲嘉宾。中国大学慕课《科举与中国文化》主讲人(目前在线学习者为9400余人)。中国书院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主持人,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陈列内容策划首席专家,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陈列内容策划主持人。在《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中国科举史》《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千年科举》《科举图录》《血榜——中国科举舞弊案》《图说清代科举》等专著9部。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8项。
刘海峰,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已出版著作25部,其中个人著作有《科举学导论》、《高考改革论》、《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研究》、《刘海峰演讲录》、《学术之美 海峰随笔》等10部,首部著者或主编出版《中国科举史》、《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等著作15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摘3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70余篇。
科举不只是一个考试制度,更是古代中国的制度支柱和文化主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历代科举的发展历程和制度建设,将科举制度的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合理内核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分别讲述了科举对中国政治、教育、文学艺术、社会习俗、学术、科学和东亚、西方的影响,能让我们对这一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的制度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有全面的、正确的认识。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