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足下记忆,谁为帝都画地图
确定北京的地理位置,绘制准确城图,花去了昔人几个世纪的时间。伦敦、巴黎、罗马这些都城,都留下丰富古地图,藏纳着独特的都市文化与生活态度。 北京老地图虽没有那么丰富,却充分展示了东方帝都的建城理念,皇权统治的外在化过程,各类艺术形式的空间歌舞,以及天子子民的如烟往事。在地图的方寸之间,追溯始于足下的历史,理解多元的城市记忆。
第二章 营城传统,格局正直的大街
元代的忽必烈铺就了北京的朝天大道,是汉文化与游牧民族粗犷性格的结晶。明代的皇帝把牌楼树在街头,美化了城市,也弘扬着“致良知”的理性。清代的皇帝在街上修起了栅栏,加强了朝廷的管制,街名叫响了八旗的威风。看地图首先要熟悉大街的格局,正南正北,横平竖直,一眼就会知道这里是独一无二的帝王之都。
第三章 中心环绕,皇帝的圈圈围城
西方人早期的地图,一下笔就抓住了北京是个圈圈围城的特点。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太和门,一圈一圈,环绕着皇帝高坐的龙椅,那是帝都的中心,也是帝国的中心。圈子的本质是封闭的,内外有别,圈子里面包藏着“内斗”与“贪腐”的文化。地图的绘制越来越精准,是由于法国人一步一步打入了皇家的小圈子。巴黎的皇权曾经与帝都的圈子最为接近。
第四章 多元信仰,众神同在的都城
帝都是一座有信仰的城市,地图上的寺庙宫观可以证明。1920年北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城市年鉴,上面记载了帝都有966间房屋,约占当时居民住房的10%,献给了超越世俗的生活。不管你是住在原来的东城、西城、宣武和崇文哪个区,步行10分钟,就可以面见自己中意的神仙。
第五章 奔向皇城,和平的觐见之旅
17世纪荷兰人觐见顺治,俄罗斯人觐见康熙,18世纪英国人觐见乾隆,都留下了旅途地图。它们见证了东西方寻求交流的艰难,也记录了一路东行的风情地貌与旅人心绪的变化。与使团商团的觐见不同,传教士们来到了京城就永不离去,腾公栅栏的地图守护着百位神父在异乡的圣灵。
第六章 列强来了,就要住在二环内
从白河口岸西北上望的地图,记载着武力如何打开了帝都的大门。从文明到野蛮,只有一步之差。在皇城外玉河两岸,列强建立了公使馆。地图为这一地区留下了独特视角,影响大清命运重大事件曾经在这里上演,北京城建走向现代化,最早的金融街,以及旅游业的发端,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起点的地标。
第七章 朕的新政,再回首已是百年
皇朝在1902年开始的改良,意在自己给自己动手术,分权予议会和国民。一张在日本印制的京城地图,留下皇上九百多字的“通谕”圣旨,中间是大清的青龙国旗,旁边有400多家各省在京的会馆。这张地图是谁画的,是力挽狂澜的皇族,是保皇党,改良派,还是与革命党? 朕的新政,新在哪里,是改变国体,政体,还是只挂出行政机关新的门牌号?地图会为我们解开这些秘密。
后记
理解历史,地图是脚踏实地的工具。老地图中的帝都,并没有离21世纪远去。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