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社会、城市记忆与非遗传承:佛山“行通济”民俗及其变迁
作者: 著
出版:人民出版社 2018.2
页数:273
定价:63.00 元
ISBN-13:9787010186122
ISBN-10:701018612X
去豆瓣看看 引言
第一章 “行通济”民俗的传统仪式
第一节 “行通济”的仪式细节
第二节 “行通济”的行走路线
第三节 “行通济”的信仰系统
第四节 “行通济”的时间选择
第二章 “行通济”民俗与佛山地方空间
第一节 汾水实通运要津
第二节 新涌为商贾财源
第三节 存院围为镇之命脉
查看完整 陈恩维(1975-),湖南汨罗人,博士。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主任、中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出版专著3种,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民俗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主要从事古代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际汉学研究。
“行通济”民俗,是广东佛山的一项古老的“过桥”民俗。它是佛山人把对于丁财、安全、福祉、秩序的希求,与地方信仰系统、空间布局、地方历史人物、标志性事件和地标景观,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且以丰富的仪式、生动的细节、关键的节点和必要的禁忌来加以强化而形成的文化记忆。
《地方社会、城市记忆与非遗传承:佛山“行通济”民俗及其变迁》将“行通济”民俗置于佛山历史、空间和社会的变化之中,在地方社会的视野下理解“行通济”民俗仪式细节的生成和发展;在城市记忆形成构成中深度阐述“行通济”民俗的文化认同功能及其形成过程;在非遗语境中总结并反思当代“行通济”民俗的保护和传承实践。这将有利于拓展深化当前的民俗学研究,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实践。
引言
第一章 “行通济”民俗的传统仪式
第一节 “行通济”的仪式细节
第二节 “行通济”的行走路线
第三节 “行通济”的信仰系统
第四节 “行通济”的时间选择
第二章 “行通济”民俗与佛山地方空间
第一节 汾水实通运要津
第二节 新涌为商贾财源
第三节 存院围为镇之命脉
第四节 桥亭铺由村而铺
第五节 佛山的现代转型
第三章 通济桥与佛山地方社会
第一节 霍氏家族与通济桥
第二节 细巷李家与通济桥
第三节 侨寓家族与通济桥
第四节 地方政府与通济桥
第四章 作为记忆之场的通济桥
第一节 通济桥的场所重建
第二节 通济桥的记忆框架
第三节 通济桥的文学叙事
第四节 通济桥的记忆功能
第五章 “行通济”民俗的文化渊源
第一节 正月十六与耗磨日
第二节 “走百病”与“过桥”
第三节 “过桥”与元宵“开灯”
第四节 “放偷”与“采青”
第六章 “行通济”民俗的地方特色
第一节 买生菜
第二节 扯灯带
第三节 九出十三归
第四节 “行通济,无闭翳”
第五节 “行通济”的形成时间
第七章 “行通济”民俗的仪式流变
第一节 “行通济”的时间变化
第二节 “行通济”的仪式变化
第三节 “行通济”的路线调整
第八章 “行通济”民俗的内涵变迁
第一节 “行通济”的求子内涵
第二节 “行通济”的求财内涵
第三节 “行通济”的慈善内涵
第四节 “行通济”文化功能的变迁
第九章 “行通济”民俗的当代传承
第一节 “行通济”民俗的参与状况
第二节 参与者对“行通济”的认识与评价
第三节 “行通济”民俗的传承特点
第四节 “行通济”民俗的传承对策
第十章 “行通济”民俗的文化修复
第一节 从空间修复到文化修复
第二节 从社区传承到公共参与
第三节 地方形象与时代精神
第四节 记忆再现与传统重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收 起 陈恩维(1975-),湖南汨罗人,博士。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主任、中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出版专著3种,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民俗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主要从事古代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际汉学研究。
“行通济”民俗,是广东佛山的一项古老的“过桥”民俗。它是佛山人把对于丁财、安全、福祉、秩序的希求,与地方信仰系统、空间布局、地方历史人物、标志性事件和地标景观,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且以丰富的仪式、生动的细节、关键的节点和必要的禁忌来加以强化而形成的文化记忆。
《地方社会、城市记忆与非遗传承:佛山“行通济”民俗及其变迁》将“行通济”民俗置于佛山历史、空间和社会的变化之中,在地方社会的视野下理解“行通济”民俗仪式细节的生成和发展;在城市记忆形成构成中深度阐述“行通济”民俗的文化认同功能及其形成过程;在非遗语境中总结并反思当代“行通济”民俗的保护和传承实践。这将有利于拓展深化当前的民俗学研究,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实践。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