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晋南北朝隋唐知识群体的概观
1.1 文儒之士与文书之人
1.1.1 文儒之士
1.1.2 文书之人
1.2 方术之士与伎巧之人
1.2.1 方术之士
1.2.2 伎巧之人
1.3 宗教人士、部族智者、才识女子
1.3.1 宗教人士
1.3.2 部族智者
1.3.3 才识女子
2 魏晋南北朝隋唐知识者的养成体制
2.1 国学各学及其培养体制
2.1.1 国学各学的构成与规模
2.1.2 各学的生源及其身份
2.1.3 课程内容及其培养的主要群体
2.1.4 教学方式与培养效果
2.2 地方州郡县学体系
2.2.1 州、郡、县学的设置与规模
2.2.2 地方官学及其教学培养
2.2.3 主要培养对象
2.3 部门之学及其教学和训练
2.3.1 律学
2.3.2 方术之学
2.3.3 乐舞之学
2.3.4 工巧之学及其他
2.4 民间学校及其教学培养方式
2.4.1 乡校与家馆
2.4.2 名师学馆
2.4.3 民间方技之学
2.5 自学、游学与讲学论学
2.5.1 自学
2.5.2 游学
2.5.3 讲学论学
2.6 家传世授与职业见习
2.6.1 家传世授
2.6.2 职业见习
2.7 佛、道师徒及寺、观之学
2.7.1 佛教寺院之学及其教学活动
2.7.2 道教师徒及道观之学
3 魏晋南北朝隋唐知识者的出路
3.1 仕途结构及其不同境遇
3.1.1 以地方官学生徒登进为例的考察
3.1.2 不同的仕途、出身和遭逢
3.2依附于私家的奴客与馆客
3.2.1 知识技艺者充私家奴客、仆役
3.2.2 充当馆客的知识技艺者
3.2.3 馆客的层类区分及不同处境
3.3 民间知识技艺职业
3.3.1 执教民间
3.3.2 佣书等业
3.3.3 行医、卖卜之类
3.3.4 匠师、乐伎之业
3.4 避世隐逸与出世方外
3.4.1 隐逸遁世者之况
3.4.2 皈依佛、道及其俗缘
4 魏晋南北朝隋唐知识者的生计
4.1 官吏的俸禄收入及其代表性
4.1.1 各级官员的俸禄及其赡养能力
4.1.2 地方官和吏员的俸禄问题
4.2 民间知识技艺职业的收人
4.2.1 民间教师的收入
4.2.2 佣书等业的收入
4.2.3 医师收入
4.2.4 卜筮占相的收入
4.2.5 匠作、伎乐者的收入
4.3 负担、赡养及生活水平
4.3.1 公家负担之况
4.3.2 家庭成员和亲属的赡养
4.3.3 基本收、支情况的估测
4.4 资产、积累及聚敛与散财
4.4.1 田产及其收入概要
4.4.2 其他资产的积累和经营
4.4.3 治产聚敛与散财亲故
5 魏晋南北朝隋唐知识者的阶层流动
5.1 士、庶之别及其逐渐瓦解
5.1.1 士、庶之别与士族垄断清要官职
5.1.2 寒庶之人的登进与士、庶淆杂
5.1.3 士族的衰落及其流风余韵
5.2 官吏、文武之别及文教官与伎术官
5.2.1 官、吏之别及由吏为官之途
5.2.2 文、武之别及其关系演变
5.2.3 文教官与伎术官的界限
5.3 官、民之别及其相互关系
5.3.1 官、民之别的新动向
5.3.2 官员的身份化及其特权
5.3.3 知识标准下的官、民流动与沟通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