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我们侵犯也被侵犯
作者: 著; 译
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1
定价:32.00 元
ISBN-13:9787213081422
ISBN-10:721308142X
去豆瓣看看 人之尊严常被侵犯 ——恐怖主义何以将决定民主/1 [用一条命换三条命,多数人或许会觉得不妥。然而,若用一条命换三百条命呢?人之尊严不可侵犯,这尊严究竟是什么?] 犯下最可怕罪行之人的尊严 ——杀童犯葛夫根控告德国政府违反人权/15 [葛夫根是杀人凶手,但是到最后,所有人都有罪过。蒙田早在一五八○年就写道:刑讯实在是个很无用的发明。] 被遗忘的橡胶靴 ——欧洲人权法院针对“保安式监禁”所做的判决/25 [如今我们不再杀死像穆斯布鲁格这样的人。我们永久“保管”他们,不比一双放进柜子之后被人遗忘的旧橡胶靴好到哪儿去。] “你就是你” ——为何我无法回答关于我祖父的问题/34 [为何一个大学生会倾心于希特勒那种空洞刺耳的辞藻?为何他没有在纳粹焚书之际就明白自己跟野蛮人站在了同一边?我无法回答,只能说:你就是你。] 罪过的模样 ——摄影家里欧·罗森塔/47 [罗森塔的一生就跟他拍下的那个时代一样破碎。他拍的那些照片,从不把人拿来展览,而是呈现他们的原貌。] 必要时制定一条法律 ——女权运动与司法界/65 [“女性不喜欢竞争”,绝不是用来搪塞女性在德国企业界领导阶层所占比例低的好理由。这种情况若只能通过法律来改善,那我们就该制定一条法律。] 真相与现实 ——对薇瑞娜·贝克及约格·卡赫曼的审判/74 [“真相是什么”,凡是在刑事司法界工作的人都必须辛苦地学会这个回答:一场诉讼的真相只是针对事实的一种理论。] 把诉讼过程当成处罚 ——谈检察机关与媒体的关系/83 [检察官以国家的权威发言,一旦他向媒体说出一个名字,公开怀疑某人,媒体的报道和舆论就足以毁了那个人,就算他后来被判无罪也已无济于事。] 干净的人,干净的空气 ——谈吸烟者与非吸烟者/92 [今天的目标是:干净的人生活在干净的空气里。如果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强迫大家获得幸福。我们哪里在乎什么宽容。] 这一切你还弄得懂吗? ——对现实的提问/101 [德国退出欧元区会比较好吗?有人考虑过中国会加入欧盟吗?你是否愈来愈不会使用饭店房间的电视遥控器?你还记得儿时的暑假吗?你过得好吗?] 因为我们不这样做不行 ——谈写作/107 [尽管大家对新科技、对一篇文章的快速传播感到陶醉,写作本身自荷马以来都不曾改变。就算这话不中听,我还是要说:假设没有钱拿,我就不会再写作。] 舍弃的艺术 —— iPad 何以会是阅读的未来/120 [我们无法阻拦事物的发展,它们比我们更快。尽管如此,只要我还能够,旅行时我仍将继续携带沉重的书籍,否则我就会觉得若有所失。] 徒留回忆 ——在耶稣会圣布拉辛寄宿学校的童年/130 [所有的回忆都是平凡的,所有的回忆也都是神圣的。除此以外我们别无所有。] 请您务必继续做下去 ——为《查理周刊》颁发“M100媒体奖”时的致辞/140 [唯有我们自己才能危及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我们放弃暴力从而保障能有正当的审理程序。这从来都不容易。这是现代法制的发展史,透过法制,我们才成为如今的我们。]
费迪南·冯·席拉赫 德国*级刑辩律师,执业20余年,经手超过700个刑事案件。他的委托人既有权贵(如原民主德国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也有平民百姓。席拉赫出身精英阶层,家族出过法官、学者、出版人。他作为刑辩律师,试图触摸人存在的温度,理解罪的本质。 2009年出版处女作《罪行》,立刻引起巨大反响,并获得德国文坛重要奖项克莱斯特文学奖。后续出版《罪责》《谁无罪》《犯了戒》等小说,均成为国际畅销书,售出数百万册。
作者席拉赫探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大问题,也关心身边小事:用一条命换三百条命是否妥当,案件审判时的真相是否存在,是什么使一个人成为罪犯,恐怖主义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是否应当用法律手段来禁烟,iPad会怎样影响阅读……他用真实的案例和亲身的经历,向社会提问,关乎人和法律的尊严。 全球多人阅读的德语作者之一冯·席拉赫在《明镜周刊》发表的13篇专栏文章及一篇演讲的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