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幼年时光不做纸鸢儿
第一节 1911年,嘉兴
第二节 只读过一天小学
第三节 不做“纸鸢儿”
第四节 第一篇数学文章
第五节 算命和围棋
第六节 “炮船之巧拙,以算学为本”
第二章 踏入南开选择数学
第一节 庚子赔款
第二节 姜立夫到南开
第三节 南开数学之门
第四节 南开师友
第三章 步入清华选择几何
第一节 清华机缘
第二节 选择几何
第三节 杨武之和华罗庚
第四节 清华数学群星
第四章 负笈汉堡选择卓越
第一节 汉堡大学数学系
第二节 布拉施克教授
第三节 汉堡学习生涯
第四节 博士学位
第五节 中国留学生的圣地
第五章 追随嘉当 选择大师
第一节 “欧高黎嘉陈”
第二节 巴黎访学
第三节 谒见嘉当
第四节 关于布尔巴基学派
第六章 抗战岁月 联大六年
第一节 抗战前夕的中国数学界
第二节 辗转到达昆明
第三节 并不浪漫的美满婚姻
第四节 上海孤岛
第五节 联大数学生活
第六节 学生们
第七章 普林斯顿选择世界
第一节 普林斯顿——世界数学中心
第二节 走向普林斯顿
第三节 普林斯顿的朋友们
第四节 一生最得意的工作
第八章 上海三年代理所长
第一节 1946:上海团聚
第二节 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处
第三节 从筹备代理主任到代理所长
第四节 青年数学家的摇篮
第五节 外尔访华搁浅及其他
第九章 芝加哥十年 美国几何学的复兴
第一节 再访普林斯顿
第二节 斯通的坚持
第三节 微分几何学在美国的复兴
第四节 广泛的学术活动
第十章 伯克利年代几何学的辉煌
第一节 从芝加哥到伯克利
第二节 美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节 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美国数学研究所所长
第五节 沃尔夫数学奖(1983)
第六节 41个博士
附 陈省身指导的41位博士及其学位论文
第十一章 华人之光——物理与几何
第一节 与杨家的两代因缘
第二节 复旦纵论“物理与几何”
第三节 丘成桐
第四节 华人学术圈的朋友
第十二章 重回中国 家和万事兴
第一节 广泛的国际声誉
第二节 日本朋友和钓鱼岛事件
第三节 在北京会见郭沫若院长
第四节 老友重逢
第五节 家和万事兴
第十三章 故园情结最后的事业在中国
第一节 致力于中国本土的数学事业
第二节 陈省身数学奖
第三节 “在数学上中国是统一了”
第四节 数学天元基金
第十四章 南开数学所艰难起步
第一节 襁褓中的南开数学所
第二节 南开数学所白手起家
第三节 面向全国的南开数学所
第四节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五节 21世纪初南开数学所的主要成员
第十五章 “老马识途”——做“好”的数学
第一节 在数学上取得“平等与独立”
第二节 做“好”的数学
第三节 “好”数学的“牌子”会有用
第四节 数学师和数学匠 257
第五节 数学没有诺贝尔奖是“幸事”
第六节 “不可以没有中华文化的涵养”
第七节 芬斯勒几何
附 论清太宗孝庄皇后
第十六章 “我的六个朋友”
第一节 华罗庚
第二节 吴文俊
第三节 胡国定
第四节 韦伊
第五节 格里菲思
第六节 西蒙斯
第十七章 陈省身与现代几何学
第一节 高斯一博内公式的推广,纤维丛的陈一韦伊理论
第二节 复流形上的陈示性类及其应用
第三节 陈省身一西蒙斯理论
第四节 陈一莫泽不变量,博特一陈示性类
第五节 影响遍及整个数学
第十八章 几何之家 劳碌的晚年
第一节 宁园
第二节 夫人仙逝
第三节 定居天津
第四节 市民生活
第五节 社会活动
第六节 长寿真谛
第七节 学术工作
第十九章 跨入21世纪
第一节 跨世纪的“陈省身讲座”
第二节 会见中国国家领导人
第三节 九十大寿
第四节 新的学术荣誉
第五节 2002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
第六节 走向国际:“建设21世纪数学强国
第七节 南开数学所的新坐标
第八节 美国数学科学研究所的扩建和“陈省身楼”
第九节 三件高兴的事情
第十节 “数学好玩” 关注数学教育
第二十章 长眠南开
第一节 六维球面:奇迹终于没有发生
第二节 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
第三节 最后的时刻
第四节 大洋两岸的陈省身楼相继落成
第五节 发展中的“陈省身数学研究所”
第六节 201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陈省身奖章
第七节 上善若水,一个大写的人
尾声
参考文献
陈省身年谱
人名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