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时代长河的文学倒影
章新时期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发展分期、基本特征与历史定位
节何谓“新时期”的文学与文论?
一、从“新时期”到“新时期文学”
二、从“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
三、“新世纪文论”与“文学理论三十年”
四、关于“时期”问题的辨析
第二节新时期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三个阶段
一、拨乱与反正(1976—1989年):重释文学的特性
二、受困与固本(1990年代):文论话题的重建
三、分途与坚守(2000年后):再询文学的意义
第三节新时期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新时期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范式转型
节新时期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三种范式
一、社会政治范式
二、审美范式
三、文化研究范式
第二节从社会政治范式到审美范式的转型
一、文学理论与批评中的范式转型
二、社会政治范式的危机
三、审美范式的建立
第三节从审美范式到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型
一、审美范式的危机
二、文化研究范式的建立
第四节范式转型的原因
一、1980年代的思想背景:审美范式兴起的原因
二、1990年代的知识状况:文化研究范式兴起的原因
第三章文学性质的多维认知
节反思阶段:文学性质论争
一、“写本质”与“写真实”之争
二、《论文学的主体性》与文学性质问题
三、《历史无可避讳》和文学性质论争
第二节建构阶段:多维度尝试
一、“系统论”与文学的基本性质
二、“向内转”同文学性质的认知
三、新时期教材中的文学基本性质
第三节调适阶段:关系主义与文化研究
一、观念的调适
二、关系主义的提出
三、文学本质的多维认知
小结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
节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再出发
一、简单的历史回顾
二、译介与研究情况综述
三、教学与教材情况概观
第二节从“阶级论”到“人性论”的文学观
一、阶级性与人性
二、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
三、人学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文论
第三节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一、意识形态
二、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论争
三、文学审美意识形
第四节文学生
一、发生与创构
二、深化与细化
三、成绩与问题
第五节实践存在论
一、实践及实践美学
二、实践存在论美学
三、对文学观念的启示
第六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的建构
二、中国化路径的探索
三、现实主义问题的深化
四、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结合
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六、与形式主义文论的结合
第五章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
节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的意义
一、古代文论之现代价值
二、西方理论的意义
三、从比较到“打通”
四、内容与形式
第二节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的定位
一、主体性的崛起
二、承载意义之“舟”
三、文化研究
第三节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的出路
一、从建构到解构
二、多元、跨学科与对话
第六章新时期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节跨学科研究的内涵和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范畴
一、跨学科与跨学科研究的内涵
二、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范畴
三、新时期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动力分析
第二节新时期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进程和主要形态
一、文艺心理学:“人学”旗帜下的文艺学跨界
二、文艺学的科学主义探索:科学新方法论的借鉴与拓展
三、文学人类学: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
四、生态批评:全球生态危机的文艺学思考
第三节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争议与辨析
一、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合法性和可能性问题
二、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范式与文学本位问题
三、中国文学跨学科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及其修正方略
第七章新时期的文学批评实践
节文学批评主体的自觉
一、方法论与主体意识的觉醒
二、关注艺术形式的意味
三、开掘批评理论的资源
第二节大众传播对批评空间的重构
一、传媒力量楔入批评空间
二、批评空间的多层结构
三、传媒规则制导批评实践
四、批评功能的转换与迷失
第三节大众文化的批评话语
一、新闻对批评的僭越
二、面对大众文化的两难
三、文化研究的兴起
第四节女性主义批评
一、女性主义浮出地表
二、对女性批评的批评
三、女性主义批评的理性趋向
第五节1990年代文学现象批评
一、王朔现象折射的批评主体情境
二、围绕“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争议
三、“另类”写作对批评的挑战
第八章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文艺批评领域拓展
节大众文化的兴起
一、众说纷纭的“大众文化”
二、“范式”转型与重编“文化地图”
三、“典范”转移与大众审美文化崛起
第二节文化消费的流行
一、“文化”商品化及其价值偏向
二、经典在“延异”中解构
三、知识传媒化与“趣味性”讲评
四、“媚俗化”:知识意义的消解
第三节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一、后现代议程与审美文化转向
二、审美日常化的话语困境及人文批判
第四节大众文化崛起与文艺批评的维度拓展
一、文艺发展的多样性
二、文艺批评领域的维度拓展
第五节大众文化的价值重估与重建
一、描摹大众文化价值的实然图景
二、规划大众文化价值的应然愿景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外国(文)参考文献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