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在北方——10世纪至19世纪南方稻作向北方的传播与接受
作者:曾雄生
出版: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11
定价:120.00 元
ISBN-13:9787218129020
ISBN-10:7218129021
去豆瓣看看 引言
节 稻米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
第二节 关于北方和南方的概念
第三节 问题的由来
第四节 现有研究的检讨及相关概念
第五节 本研究的主旨、材料与方法
第六节 本书的结构
章 早期南北方稻作技术的互动
节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及北传
第二节 新石器至先秦时代的北方稻作
第三节 汉唐时期的北方稻作及其特点
第四节 早期南方对北方稻作的可能影响:以《齐民要术》为例
第五节 南方稻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第六节 南方农业技术中的北方因素
第二章 水稻技术引入北方的背景分析
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文化背景
第四节 自然环境
第五节 技术背景
第三章 引入的主要经过及产区分布的变化
节 宋代河南河北的种稻活动
第二节 元代关于风土和畿辅水利的议论
第三节 明人在北方种稻的言行
第四节 清人关于北方种稻的争议
第五节 北方水稻产区的分布及其变化
第四章传播的动力、途径与机制
节 晋祠稻:固有稻作传统对北方稻作的影响
第二节 京西稻:北方稻作发展的政治模式
第三节 小站稻:北方稻作发展的军事屯田模式
第四节 鲁各庄和蛮子营:宋元明清时期的移民与稻作
第五节 稻粱谋:士人在稻作技术传播的角色
第六节 农书与耕织图:文本的作用
第五章 传播的阻力及障碍
节 自然环境的影响:水旱之间
第二节 优势作物及生业的竞争
第三节 各方利益的冲突
第四节 文化认同与排斥
第六章 南方稻作技术在北方的传播与接受
节 农田水利技术
第二节 水稻品种
第三节 技术及农具——以《天启三年天津屯垦条例残卷》为中心
结论与讨论:南方稻作技术对北方的影响
节 历史上关于作物引种所引发的争论
第二节 水稻在北方:江南化VS土著化
第三节 明清时期北方稻作发展的三种模式
第四节 北方:水稻与小麦
参考文献
后记
曾雄生,男,1962年11月生于江西省新干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农业历史与中国科学通史研究。参与了《中国农业通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与写作,著有《中国农学史》《中国稻作文化史》《中国农业通史·宋辽夏金元卷》《中国农业与世界的对话》《中国稻史研究》等数种,并论著章节、论文、译文及科普文章等多篇,创办并主持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网站(agri-history.net)。著作获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和“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等奖项。
栽培稻源自中国南方,并且很早就进入到了北方,但北方的稻作一直处在时断时续的不稳定状态。10世纪以后,受到北方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南方稻作技术,在有识之士倡导和国家政策鼓励之下,经过由文本、移民和屯田等多种方式和路径传入北方,然而受到自然、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进入北方的南方水稻技术,虽然先天带有北方的基因,但却未能在北方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未能获得对于北方来说也同属于外来作物小麦一样的成功。土著化和流动性成技术本地化的障碍。然而,我们也看到,10至19世纪,中国北方一些地方,如山西晋祠、北京京西和天津小站等,稻作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它们分别代表中国北方稻作发展的三种模式,即传统文化模式,皇家政治模式和军事屯田模式。这三种模式虽各有特点,又都受到中国南方稻作技术的影响,或是在“法式”南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