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新版序言
原版序言
艺术与哲学的对话
当代艺术的危机:公共性之丧失
第一封信:正在卷起的精神风暴
第二封信:哲学基础的探讨——主体性与公共性
第三封信:通往后现代的道路一主体性扩张的五个阶段
第四封信:多元文化还是文化被多元摧毁?
艺术真理存在吗?
第五封信:潘多拉之盒——什么是绘画中的主体性?
第六封信:毕加索、贾科梅蒂在寻找什么?
第七封信:艺术的本质是“表现”还是“发现”?
第八封信:塞尚纲领的成功与失败
理解就是创造:寻找新的方向
第九封信:创造者的彷徨
第十封信:空间表现——种正在探索中的方向
第十一封信:民族风格是怎样形成的?
第十二封信:艺术本质的再反思
具象表现绘画研究
作为学术研究的绘画
一、学术为何能作为人的终极关怀?
二、从传统到现代:公共性的丧失
三、对艺术解魅的回应:寻找意义的先驱者
四、绘画是创造符号或符号表达艺术吗?
五、什么是新视觉模式的发现?
六、“现象学式的观看”和绝对真实
对现象学绘画原则的再思考
一、贾科梅蒂的惶恐
二、二阶控制论(Second Order Cybemetics)的启示
三、真理性的再定位:第二代具象表现画家
四、寻找新的统一:和中国文化的相遇
构成境域与意境——贾科梅蒂的艺术与中国艺术的比较
一、现象还原——以物观物
二、存在与虚无——体无证有
三、构成境域——意境生动
画家介绍
“现代的混乱”抑或“现代的纠纷”:德朗和他的艺术世界
一、德朗其人
二、被历史放逐的背后
三、寻找“遗失的秘密”
贾科梅蒂
一、绝对的追寻——看《柜子上的苹果》
二、贾科梅蒂的绘画方法论
三、从贾科梅蒂开始的反思
阿利卡访谈
一、“抽象”——从向往到厌恶
二、现象学式的视觉
三、主观真实
四、以画笔提问
五、文化专制和延续性
六、“现代性”与“时鬓”
森·山方的选择
人的主题——雷蒙·马松访谈
时间的良知——布列松的艺术
一、快照之神
二、决定性瞬间
三、感性的圆满
四、独立的艺术家
五、素描速写
通向主观真实之路——洛佩斯的绘画
一、被扩充了的直接经验
二、表现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
三、这仅仅是巧合吗?
作品选
阿利卡(Avigdor Arikha 1929—2010)
巴科奎特(Jean—Michel Bacquet 1956—)
巴尔蒂斯(Balthus 1908—2001)
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切尔努什(Tibor Csernus 1927—2007)
德博尔(Jean-Franqois Debord 1938—)
德朗(Andrd Derain 1880—1954)
爱德华(Pierre Edouard 1959—)
富尔(Pierre Faure 1927—)
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1901—1966)
古吉奥尼(Piero Guccione 1935—)
古德士(Dominique Gutherz 1946—)
哈曼(Jacques Hartmann 1933—)
霍尔策(Fred-AndreHolzer 1935—)
莱利斯(Jean Leyris 1939—)
洛佩斯(Antonio L6pez Garcia 1936—)
马尔桑斯(Luis Marsans 1930—201 5)
雷蒙·马松(RaymondMason 1922—2010)
莫兰迪(Giorgio Morandi 1890—1964)
穆西克(Zoran Music 1909—2005)
普拉达利耶(Philippe Pradalid)
罗曼(Philippe Roman 1927—)
塞舍雷(Jean—Baptiste S&heret 1957—)
森·山方(Sam Szafran 1934—2000)
司徒立(SzetoLap 1949—)
图博(Iean-Max Toubeau 1945)
特吕费米(JacquesTruphdmus 1922—)
瓦尔斯(Xavier Vails 1923—2006)
附录一人名对照表
附录二机构译名对照表
^ 收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