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从托马斯.阿奎那到康德
作者:马丁·海德格尔 著; 黄瑞城 译
出版: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8.11
丛书:精神译丛,海德格尔集
定价:72.00 元
ISBN-13:9787560440019
ISBN-10:7560440010
去豆瓣看看 引言 本讲座课程预告:哲学作为现象学存在论
一、本讲座课程预告
二、科学的形而上学概念与庸常的形而上学概念
三、自然的发现和数学物理学的建构
(一)对自然的科学发现和存在论思索
(二)数学的新含义
四、研究的四个难题:存在——自然——人——真理
五、哲学的概念和方法
(一)哲学作为关于存在的批判科学
(二)哲学作为现象学存在论
六、前科学的和科学的生存
(一)与工具世界的环顾交往和科学研究
(二)环顾发现转变为理论活动
(三)主题化作为客体化的可能性条件
七、实证科学与哲学
(一)实证科学源于哲学
(二)存在者指向的实证科学和哲学作为关于存在的批判科学
(三)哲学作为先验哲学
(四)在哲学的开端处一种方法性思索的必要性
八、哲学作为现象学存在论
(一)何为现象学
(二)关于现象概念
九、总结
第一部分 托马斯·阿奎那
十、任务与文献
十一、生平与著作
(一)生平
(二)研究进程
(三)托马斯·阿奎那著作版本
(四)某一条目的方法论框架
十二、Quaestiones disputataedeveritate[关于真理的辩难]
(一)一般特征
(二)quaestioprimadeveritae[关于真理的第一问]的奠基性含义
(三)比较Denaturagenefis[《论属的本质》]中的划分原则
(四)对超越之物的先验演绎模式
十三、veritas[真理](adaequatio[符合])的存在论意义
(一)真理的三个定义
(二)存在论的基本难题:人的认识的存在方式
(三)第一哲学作为神学
(四)适合(adaequatio[符合])作为真理的基础
十四、重复
……
第二部分 勒内·笛卡尔
第三部分 巴鲁赫·德·斯宾诺莎
第四部分 戈特弗里德·威尔海姆·莱布尼茨
第五部分 迄今为止考察过的形而上学通过克里斯蒂安·沃尔夫及其学派的哲学努力直至康德的前批判时期所产生的影响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出生于德国巴登一符腾堡州梅斯基尔希的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入耶稣会学校,后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深受胡塞尔现象学哲学影响。1927年发表的《存在与时间》被誉为20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奠定了他作为当代西方伟大的哲学家的地位。后期致力于艺术、语言与诗、技术之思,深刻影响了当今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走向,其思想效应迄今仍未可限量。
黄瑞成,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海德堡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古希腊哲学、经院哲学、德国哲学。译有阿奎那《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概念》、特西托勒《德性、修辞与政治哲学》、施莱尔马赫《论柏拉图对话》、施特劳斯《哲学与律法》、施特劳斯《霍布斯的宗教批判》(合、校译)、葛恭《柏拉图与政治现实》(合、校译)等十余部作品。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典拉丁语汉语大辞典》编纂”。
《哲学史:从托马斯·阿奎那到康德》是马丁·海德格尔于1926/1927年冬季学期举办的马堡讲座《哲学史:从托马斯·阿奎那到康德》的讲课稿,列入德国克劳斯特曼出版社“海德格尔全集”第23卷,中译本据此全集本译出。
《哲学史:从托马斯·阿奎那到康德》包括一个“引言”和五大部分,以及出自海德格尔手稿的“附录”。在这部讲稿中,海德格尔脱离常见的以笛卡尔为近代哲学开端的哲学史分期,将托马斯·奎那纳入其中,认为托马斯通过亚里士多德对古典哲学有了可靠理解。在彻底研究了托马斯之后,讲稿论述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沃尔夫和克鲁西乌斯的篇幅逐步递减,最后只有一页文本简论康德。海德格尔认为,这些哲人的目的都是为哲学重新奠基,但在这些哲人那里,存在本身仍如在古代那样,并未成为问题。讲稿以此指引结束,预示了《存在与时间》的主导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