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悠长的岁月(“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
目 录内容简介
我的童年
1908年11月25日,我出生在河北玉田县城北约8公里的小村庄——邢家坞。这个不足200户的村子,北临山丘,南望一片平原,土地贫瘠,村民的生活比较贫困。
据坟地碑文记载:我们贾家原籍河南省孟县朱家庄,在明代初期才迁移到邢家坞。
听老一辈人说,我的曾祖有兄弟二人,大曾祖父没有儿子,按我们家乡当时的规矩,需要把我二曾祖父的长子,即我的大祖父过继给大曾祖父。我的二祖父也没儿子,又从我三祖父一门中把我的父亲过继给二祖父。由于生活困难,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亲就只身到北京谋生。
我们村里有个叫宋竹君的。据说他是燕京大学的前身——汇文大学(后改为汇文中学)毕业,在北京英美烟公司任高级职员。经他介绍,我父亲也进了英美烟公司。父亲本名贾连弟,号荣斋。他的工作部门叫“调换处”,实际上是做一种广告性质的工作。人们只要能集到一定数量英美烟公司出品的香烟空纸盒或烟盒内的画片,就可以到调换处换取挂历、成套茶具及小玩艺儿等物品。
由于工作日渐起色,人来人往日渐增多,人们都习惯称父亲为荣斋,而他的本名反而没人叫了。当时父亲每月薪水18元,他自己省吃俭用,每月需花8元,其余10元就托人捎回老家,家中的日子自然好多了。
我家村后的东山上有两个山洞,一大一小,我常常跟着其他小孩到小洞里探洞玩。大洞深不可测,我们从不敢进去。有时用石头打成圆球,从山上往下滚着玩。想不到这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发现石球的打制过程和用途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村北的小山下,还有一条南北向细长的水坑。这也是我们孩子常常光顾的地方。我们就在坑里洗澡、打水仗。我还常常到地里逮蝈蝈、捉蜻蜒和小鸟。在鸟中,我们更喜爱“红靛颏”或“蓝靛颏”,凡是我们网着的鸟,除了这两种,其余统统放生。当然我们小孩之间,也常常为逮鸟打架。母亲只是拉开了就完,顶多打几下屁股。她不许骂人,骂人或偷拿别的小孩的东西,准挨一顿掸把子,东西还要送回。
我外祖母家在门庄子,位于邢家坞村和玉田县城之间,地处平原,风光秀丽,也是个200多户的村子。外祖母住在村前街的西头路北,家中有五间北房。东侧有条路通往后街,小路东边有个数十米长、直通南北街的大水坑,水坑大小东西有三四十米。前街路南有一块菜园,冬季多种大白菜,夏天除种各种蔬菜外,还种甜瓜、西瓜等。外祖母家我也非常爱去,除了有水坑可以游泳外,更因为那块很大的菜园子,有很多好吃的瓜果和蔬菜,比邢家坞的菜多了很多,何况还有一个比我大13岁的表兄,他常带我去坑里摸鱼和捉螃蟹,又好玩又能解馋。
大约到了7岁,我在外祖母家开始上学了。当地没有学校,读的是私塾。所谓私塾,就是在老师家上课。老师教几个学生,屋里没有课桌,只有个方桌,炕上放个炕桌而已。教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我还记得,老师叫谷显荣。每天进老师家中第一件事,就是向孔子牌位行作揖礼,然后各就各位,背书或描红模子。学完了三本小书,又学了半本《论语》,谷老师因病去世了。我又到邻村跟一位叫李小辫子的老师学。当时已是民国,但他还是清朝打扮,留着辫子,所以当地人都叫他李小辫,而不知他的大名。他对学生管得很严,背书背不下来或背错了,都要挨掸把子。他给我们讲的课文,我们听了虽然有时似懂非懂,但因怕挨打,背得都很熟。所以到现在什么“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小时描红模子上的字,我还仍然记得清清楚楚。
大约到了8岁,《四书》读完,又读了点《诗经》,我的外祖母也去世了。此时邢家坞也有了私塾,我又返回自己的家继续读书。
……
1908年11月25日,我出生在河北玉田县城北约8公里的小村庄——邢家坞。这个不足200户的村子,北临山丘,南望一片平原,土地贫瘠,村民的生活比较贫困。
据坟地碑文记载:我们贾家原籍河南省孟县朱家庄,在明代初期才迁移到邢家坞。
听老一辈人说,我的曾祖有兄弟二人,大曾祖父没有儿子,按我们家乡当时的规矩,需要把我二曾祖父的长子,即我的大祖父过继给大曾祖父。我的二祖父也没儿子,又从我三祖父一门中把我的父亲过继给二祖父。由于生活困难,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亲就只身到北京谋生。
我们村里有个叫宋竹君的。据说他是燕京大学的前身——汇文大学(后改为汇文中学)毕业,在北京英美烟公司任高级职员。经他介绍,我父亲也进了英美烟公司。父亲本名贾连弟,号荣斋。他的工作部门叫“调换处”,实际上是做一种广告性质的工作。人们只要能集到一定数量英美烟公司出品的香烟空纸盒或烟盒内的画片,就可以到调换处换取挂历、成套茶具及小玩艺儿等物品。
由于工作日渐起色,人来人往日渐增多,人们都习惯称父亲为荣斋,而他的本名反而没人叫了。当时父亲每月薪水18元,他自己省吃俭用,每月需花8元,其余10元就托人捎回老家,家中的日子自然好多了。
我家村后的东山上有两个山洞,一大一小,我常常跟着其他小孩到小洞里探洞玩。大洞深不可测,我们从不敢进去。有时用石头打成圆球,从山上往下滚着玩。想不到这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发现石球的打制过程和用途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村北的小山下,还有一条南北向细长的水坑。这也是我们孩子常常光顾的地方。我们就在坑里洗澡、打水仗。我还常常到地里逮蝈蝈、捉蜻蜒和小鸟。在鸟中,我们更喜爱“红靛颏”或“蓝靛颏”,凡是我们网着的鸟,除了这两种,其余统统放生。当然我们小孩之间,也常常为逮鸟打架。母亲只是拉开了就完,顶多打几下屁股。她不许骂人,骂人或偷拿别的小孩的东西,准挨一顿掸把子,东西还要送回。
我外祖母家在门庄子,位于邢家坞村和玉田县城之间,地处平原,风光秀丽,也是个200多户的村子。外祖母住在村前街的西头路北,家中有五间北房。东侧有条路通往后街,小路东边有个数十米长、直通南北街的大水坑,水坑大小东西有三四十米。前街路南有一块菜园,冬季多种大白菜,夏天除种各种蔬菜外,还种甜瓜、西瓜等。外祖母家我也非常爱去,除了有水坑可以游泳外,更因为那块很大的菜园子,有很多好吃的瓜果和蔬菜,比邢家坞的菜多了很多,何况还有一个比我大13岁的表兄,他常带我去坑里摸鱼和捉螃蟹,又好玩又能解馋。
大约到了7岁,我在外祖母家开始上学了。当地没有学校,读的是私塾。所谓私塾,就是在老师家上课。老师教几个学生,屋里没有课桌,只有个方桌,炕上放个炕桌而已。教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我还记得,老师叫谷显荣。每天进老师家中第一件事,就是向孔子牌位行作揖礼,然后各就各位,背书或描红模子。学完了三本小书,又学了半本《论语》,谷老师因病去世了。我又到邻村跟一位叫李小辫子的老师学。当时已是民国,但他还是清朝打扮,留着辫子,所以当地人都叫他李小辫,而不知他的大名。他对学生管得很严,背书背不下来或背错了,都要挨掸把子。他给我们讲的课文,我们听了虽然有时似懂非懂,但因怕挨打,背得都很熟。所以到现在什么“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小时描红模子上的字,我还仍然记得清清楚楚。
大约到了8岁,《四书》读完,又读了点《诗经》,我的外祖母也去世了。此时邢家坞也有了私塾,我又返回自己的家继续读书。
……
比价列表价格走势
1人想要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