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的另一面 : “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
作者:杨念群著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4
定价:49.80 元
ISBN-13:9787208156463
ISBN-10:7208156468
去豆瓣看看 自序
章 导论:“五四解释学”反思
引言
对自由主义“五四解释学”的批评
修正途径:五四研究的“社会史化”
对“社会”的认知与五四知识精英的行动方略
余论:“社会革命”得失谈
第二章 五四前奏:从国家崇拜到政治疏离
“文化普遍主义”如何收缩为局部的政治建设问题
“民族”与“国家”概念如何相互分离
“文化”作为一场新兴运动是如何出现的
东西文化之争如何演变成了“归约主义”的游戏
第三章 “无政府”构想:“社会”观念形成与传播的媒介
对“国家”偶像化的批判和质疑
“社会”观念的引入与新型“自治”组织的建立
以基层“社会革命”替代上层“政治革命”
第四章 “ 个人主义”兴衰史:“个体”是如何消融于“社会”之中的
五四前后“个人主义”论述的短暂流行
“群己”界线的重设
“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野与抵牾
人生际遇与“个人主义”:以文学艺术界的争论为例
“社会有机体论”:“集团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取代
对“个人主义”日常生活方式的批判
第五章 践履型知识群体的崛起与社会改造运动
身份认同的难局
边缘政治的鼓动者与地方历史意识的重构
地方自治的含义
个人修养为什么不是自足性的?
地方性责任伦理与社会组织的建构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本书在梳理和反思既往五四研究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对五四运动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做了新的思考。作者认为,五四除了是一场“政治事件”和一种“个人自由觉醒”外,其掀起的社会变革风潮也不容忽视。作者把五四放在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相对长的时段内进行考察,分析了其时各种主义的兴衰演变、五四青年在时势变迁中的反应和抉择、“社会”观念及“社会改造”诸种实践的兴起,对于我们思考五四,乃至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演变均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