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理论手册
作者:[美]皮盖惹 著
出版:法律出版社 2019.3
丛书:犯罪学与刑事司法手册
页数:763
定价:168.00 元
ISBN-13:9787519731731
ISBN-10:7519731731 去豆瓣看看
出版:法律出版社 2019.3
丛书:犯罪学与刑事司法手册
页数:763
定价:168.00 元
ISBN-13:9787519731731
ISBN-10:7519731731 去豆瓣看看
目录
作者简介
第一章 绪论:理论与当代犯罪学查尔斯·蒂特尔(Charles R.Tittle)
第一节 理论科学
第二节 犯罪学领域的其他哲学中的理论
一、问题解决犯罪学
二、理解分析
三、描述犯罪学
四、批判性工作
五、虚无思维
六、改良
第三节 概要
第二章 犯罪的相关因素
马特·德利西(Matt DeLisi)和迈克尔·沃恩(Michael G.Vaughn)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性别
第三节 年龄
第四节 种族
第五节 气质
第六节 人格
第七节 自我控制或者自我调节
第八节 家庭因素或者养育因素
第三章 犯罪学中的理论检验
特拉维斯·C.普拉特(Travis C.Pratt)
第一节 检验犯罪学理论的指导方针
一、学习一些技能
二、熟悉本领域所用的数据集
三、了解文献
四、提出很好的问题
五、获取准确的数据
六、凭经验回答所提问题
七、排除方法论产物
八、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
九、寻求和听取建议
十、选择合适的刊物
十一、做好修改准备
第二节 结论
第四章 威慑托马斯·A.洛克伦(Thomas A.Loughran)、雷·帕特诺斯特(Ray Paternoster)和道格拉斯·B.韦斯(Douglas B.Weiss)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制裁威胁感知对犯罪的影响
第三节 威慑与警察
一、警察力量和警察资源的规模
二、警务策略
第四节 威慑与监禁
一、监禁与再犯
二、成人弃权
第五节 结论
第五章 当代生物社会犯罪学:对2000~2012年文献的系统评论
巴恩斯(J.C.Barnes)、布莱恩·鲍特韦尔(Brian B.Boutwell)
和凯文·比弗(Kevin M.Beaver)
第一节 什么是生物社会犯罪学?
一、进化犯罪学
二、生物犯罪学
三、行为遗传学
四、分子遗传学
五、神经犯罪学
六、当前的焦点
第二节 文献搜索过程和选入标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进化犯罪学研究结果
二、生物犯罪学研究结果
三、行为遗传学研究结果
四、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六章 关于青少年冒险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发展观点
伊丽莎白·考夫曼(Elizabeth Cauffman)、凯特琳·卡瓦纳(Caitlin Cavanagh)、幸子·唐利(Sachiko Donley)和阿普丽尔·贾尔·托马斯(April Gile Thomas)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是正常的吗?
年龄-犯罪曲线
第三节 青少年为什么进行犯罪?
一、社会情绪系统的激活
二、认知控制系统的激活
三、青少年停止犯罪
第四节 青少年犯罪是否因犯罪而受到不同的对待?
一、少年犯罪人的罪责是否与成年犯罪人相同?
二、法律制度怎样对待青少年犯罪人?
第五节 结论
第七章 社会解组理论的最大挑战:社会解组社区的结构性
特征与犯罪的连接
查莉丝·库布林(Charis E.Kubrin)和詹姆斯·沃(James C.Wo)
第一节 社会解组理论
第二节 社会解组理论的最大挑战
第三节 有前途的理论发展
一、集体效能
二、社会资本
三、社会纽带和邻里网络
第四节 结论
第八章 日常活动、少年犯罪与青少年聚会
乔斯·阿古斯迪纳(Jose R.Agustina)和马库斯·费尔森(Marcus Felson)
第一节 青少年聚会的重要性分析
第二节 青少年聚集场所稳定吗?
第三节 回顾:从历史背景中看日常活动理论的新颖性
第四节 从强调社会学调查到聚焦情境分析的演进
第五节 剖析:完善犯罪分析三角形模式
第六节 展望: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学趋势
第七节 决策者应当优先考虑无监督型环境
第八节 作为少年犯罪通道和转换空间的聚集场所
第九节 提出青少年日常活动的十项原则和八个监督等级标准
第十节 对未来研究的思考
第九章 环境犯罪学
艾登·西德博特姆(Aiden Sidebottom)和理查德·沃特利(Richard Wortley)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环境犯罪学的历史和概念基础
一、犯罪学根源
二、心理学根源
第三节 环境犯罪学的主要观点
一、日常活动观点
二、犯罪模式理论
三、理性选择观点
第四节 理论的实践应用
一、犯罪制图
二、预测型警务
三、问题导向警务
四、情境犯罪预防
五、防控犯罪设计
第五节 批评、争论和未来方向
一、作为犯罪原因的直接环境
二、犯罪人的动机
三、非西方环境中的环境犯罪学
四、整合环境犯罪学与犯罪学
第十章 犯罪和少年犯罪的控制理论
切斯特·布里特(Chester L.Britt)和迈克尔·罗克(Michael Rocque)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什么是犯罪的控制理论?
第三节 理论基础:控制理论的假设
第四节 控制的来源
一、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二、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
第五节 解释的层次:宏观层次、微观层次和多层次的控制理论
一、宏观层次控制理论
二、微观层次控制理论
三、多层次控制理论
第六节 考虑时间因素:生命过程理论和发展理论
第七节 控制理论的挑战和机会
第八节 结论
第十一章 紧张、经济地位与犯罪
罗伯特·阿格纽(Robert Agnew)
第一节 经济地位与犯罪
第二节 经典紧张理论概述
第三节 一般紧张理论概述
第四节 经济地位对紧张的影响
一、目标阻塞与相对剥夺
二、对经济问题的体验
三、不能通过合法手段获得必需品
四、不能通过合法手段满足成瘾,包括毒瘾、赌瘾和购物瘾
五、经济地位对其他紧张的影响
六、更经常影响较富的人的紧张
七、经济地位与犯罪应对
第五节 结论
第十二章 社会学习理论
罗纳德·艾克斯(Ronald L.Akers)和卫斯理·詹宁斯(Wesley G.Jennings)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理论起源
第三节 核心理论要素
第四节 超级分析视角的经验性支持
第五节 跨文化检验
第六节 社会结构型社会学习:一种跨层次理论模型
第七节 结论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十三章 文化过程、社会秩序与犯罪学
马克·伯格(Mark T.Berg)、埃里克·塞维尔(Eric A.Sevell)和埃里克·斯图尔特(Eric A.Stewart)
第一节 引言
一、古典理论家与文化
二、文化解释的兴衰
三、本章的任务
第二节 文化与越轨行为:早期观点
一、文化变迁与社会秩序:早期的芝加哥学派
二、肖和麦凯与文化理论
三、社会制度与失范
四、批评与争论
五、对文化效应的系统解释
第三节 文化过程与越轨行为:近期发展
一、文化过程的理论复兴
二、文化过程的经验性评估
三、当前研究现状和替代性观点
第四节 结论
一、早期观点
二、文化解释在理论中的消失与重现
第十四章 贴标签理论:过去、现在与未来
露丝·特里普利特(Ruth Triplett)和林赛·厄普顿(Lindsey Upton)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贴标签的出现
第三节 兴趣尚存
一、林克(1983、1987、1989):精神疾病的修正型贴标签理论
二、布雷思韦特(1989):《犯罪、羞耻与重整》
三、谢尔曼(1993):对抗理论
四、海默和松枝(1994):不同社会控制
五、桑普森和劳布(1997):不利条件累积型生命过程理论
第四节 现在与未来展望
一、伯恩伯格和同事们(2003,2006):检验标签效应的中介因素
二、施特芬迈尔和厄尔默(2005):《一个垂死的小偷的供述》
三、赫希菲尔德(2008):少年犯罪标签的重要性下降
四、文化犯罪学:文化事业与有争议的意义
第五节 结论
第十五章 女权主义理论
乔安妮·贝尔纳普(Joanne Belknap)
第一节 概述:女权主义犯罪理论的识别、应用和进展
第二节 女权主义理论的第一项贡献:认识压迫的交集
第三节 女权主义理论的第二项贡献:女权主义道路理论
第四节 女权主义理论的第三项贡献:男性气质的作用
第五节 结论
第十六章 批判犯罪学
马丁·施瓦茨(Martin D.Schwartz)和亨利·布朗斯坦(Henry H.Brownstein)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理论的角色
第三节 主流犯罪学理论和批判犯罪学理论
第四节 批判犯罪学
一、女权主义犯罪学
二、左派现实主义理论
三、罪犯犯罪学
四、文化犯罪学
五、有权势者的犯罪
六、后现代犯罪学
七、调和犯罪学
八、其他批判犯罪学
第十七章 整合犯罪学理论
马文·克罗恩(Marvin Krohn)和杰弗利·沃德(Jeffrey T.Ward)
第一节 整合犯罪学理论
第二节 理论整合的类型
第三节 理论整合的争论
一、科学的发展
二、冲突的假设
三、整合理论的复杂性
第四节 犯罪行为整合理论的实例
第五节 理论整合的未来
一、社会遗传观点和其他特质类特征
二、发展和生命过程观点
三、作为发展环境的邻里
四、研究设计和分析工具
第十八章 犯罪的发展与生命过程理论
塔拉·雷纳·麦吉(Tara Renae McGee)和戴维·法林顿(David P.Farrington)
第一节 发展与生命过程的起源
第二节 相互矛盾的观点
一、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个人选择
三、犯罪的相关因素
第三节 主要的发展与生命过程理论
一、反社会行为的发展进程——杰拉德·帕特森
二、发展道路——罗尔夫·洛伯
三、社会发展模式——戴维·霍金斯和理查德·卡塔拉诺
四、非正式社会控制型随年龄变化理论——罗伯特·桑普
森和约翰·劳布
五、相互作用理论——特伦斯·索恩伯里和马文·克罗恩
六、情境行动理论——珀-奥洛夫·威克斯特龙
七、长期持续型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期型反社会行为
——特里尔·莫菲特
八、整合型多层次控制理论——马克·勒布朗
九、整合认知反社会潜能理论——戴维·法林顿
第四节 发展与生命过程犯罪学研究的未来方向
第五节 总结
第十九章 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生物社会基础
陈瑞云(Frances R.Chen)、高瑜(Yu Gao)、安德烈阿·格伦(Andrea L.Glenn)、莎伦·尼弗(Sharon Niv)、吉尔·波特诺伊(Jill Portnoy)、罗伯特·舒格(Robert Schug)、杨雅玲(Yaling Yang)和艾德里安·雷恩(Adrian Raine)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遗传学
一、主要研究结果
二、生物社会相互作用
第三节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一、主要研究结果
二、生物社会相互作用
第四节 神经心理学
一、主要研究结果
二、生物社会相互作用
第五节 心理生理学-自主神经系统
一、主要研究结果
二、生物社会相互作用
第六节 激素
一、主要研究结果
二、生物社会相互作用
第七节 结论
第二十章 从理论到政策再回到理论
斯科特·德克尔(Scott H.Decker)
第一节 从理论到政策
第二节 理论的具体应用
帮伙理论、帮伙研究与帮伙实践
第三节 关于犯罪学中政策与理论的未来的结论
第二十一章 犯罪学家如何解读对犯罪的统计解释?
——对已发表研究中定量建模的述评
戴维·韦斯伯德(David Weisburd)、布里安娜·凯夫(Breanne Cave)和亚力克斯·R.皮盖惹(Alex R.Piquero)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可解释变异及其对评估多变量建模的重要性
一、可解释变异和正确的模型设定
二、作为解释程度及遗漏变量偏差的指标的R2的局限性
第三节 研究
确定和编码论文的方法
第四节 结果:犯罪学家如何使用R2?
第五节 讨论和结论
第二十二章 情境理论:互动与行动机制在犯罪解释中的重要性
珀-奥洛夫·威克斯特龙(Per-Olof H.Wikstrm)和凯勒·特雷波(Kyle Treiber)
第一节 模糊的情境概念:将直接环境与情境混为一谈
第二节 日常活动理论:错失了机会吗?
一、互动模式
二、忽视个别差异
第三节 理性选择理论:是一种很好的理论吗?
一、科尼什和克拉克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应用
二、主要假设
三、适当的行动机制
四、情境模式
五、机会理论:日常活动与理性选择理论的结合
第四节 情境行动理论: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吗?
一、情境与情境机制的概念
二、情境模式:个人倾向-接触环境-特定行动假设
三、犯罪原因中行动过程的关键成分与步骤
四、比较情境行动理论与机会理论(日常活动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
五、可检验性
第五节 结论
第二十三章 宏观层次理论:犯罪学研究的关键组成部分
埃里克·鲍默(Eric P.Baumer)和阿什丽·阿尔尼奥(Ashley N.Arnio)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共同之处和不同特点
第三节 整理和评价宏观层次犯罪理论
一、总的考虑
二、宏观层次理论的相对因果关系重点
三、宏观层次理论的理论适当性和经验适当性
第四节 结论性思考
第二十四章 关于犯罪学理论的国际化研究告诉了我们什么
奥莱纳·安东纳斯奥(Olena Antonaccio)和叶卡捷琳娜·包切科瓦(Ekaterina V.Botchkovar)
第一节 紧张理论
一般紧张理论
第二节 控制理论
一、社会控制理论
二、犯罪的一般理论
第三节 社会学习理论
第四节 其他理论
第五节 结论:跨国研究和犯罪学理论进展
第二十五章 定性犯罪学对理论的贡献
安迪·霍克斯特勒(Andy Hochstetler)和海斯·科佩斯(Heith Copes)
第一节 什么是定性犯罪学?
第二节 定性犯罪学的遗产
第三节 定性方法的发展
一、方法论的发展
二、混合方法与三角互证
第四节 理论的发展与趋势
一、从事实到语言
二、关注文化和性别
第五节 定性犯罪学的主要研究结果
一、街头生活与身份
二、选择与犯罪人的思考
三、通过谈话理解行动
四、作为文化的心态
第六节 结论
索引
译后记
作者简介
第一章 绪论:理论与当代犯罪学查尔斯·蒂特尔(Charles R.Tittle)
第一节 理论科学
第二节 犯罪学领域的其他哲学中的理论
一、问题解决犯罪学
二、理解分析
三、描述犯罪学
四、批判性工作
五、虚无思维
六、改良
第三节 概要
第二章 犯罪的相关因素
马特·德利西(Matt DeLisi)和迈克尔·沃恩(Michael G.Vaughn)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性别
第三节 年龄
第四节 种族
第五节 气质
第六节 人格
第七节 自我控制或者自我调节
第八节 家庭因素或者养育因素
第三章 犯罪学中的理论检验
特拉维斯·C.普拉特(Travis C.Pratt)
第一节 检验犯罪学理论的指导方针
一、学习一些技能
二、熟悉本领域所用的数据集
三、了解文献
四、提出很好的问题
五、获取准确的数据
六、凭经验回答所提问题
七、排除方法论产物
八、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
九、寻求和听取建议
十、选择合适的刊物
十一、做好修改准备
第二节 结论
第四章 威慑托马斯·A.洛克伦(Thomas A.Loughran)、雷·帕特诺斯特(Ray Paternoster)和道格拉斯·B.韦斯(Douglas B.Weiss)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制裁威胁感知对犯罪的影响
第三节 威慑与警察
一、警察力量和警察资源的规模
二、警务策略
第四节 威慑与监禁
一、监禁与再犯
二、成人弃权
第五节 结论
第五章 当代生物社会犯罪学:对2000~2012年文献的系统评论
巴恩斯(J.C.Barnes)、布莱恩·鲍特韦尔(Brian B.Boutwell)
和凯文·比弗(Kevin M.Beaver)
第一节 什么是生物社会犯罪学?
一、进化犯罪学
二、生物犯罪学
三、行为遗传学
四、分子遗传学
五、神经犯罪学
六、当前的焦点
第二节 文献搜索过程和选入标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进化犯罪学研究结果
二、生物犯罪学研究结果
三、行为遗传学研究结果
四、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六章 关于青少年冒险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发展观点
伊丽莎白·考夫曼(Elizabeth Cauffman)、凯特琳·卡瓦纳(Caitlin Cavanagh)、幸子·唐利(Sachiko Donley)和阿普丽尔·贾尔·托马斯(April Gile Thomas)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是正常的吗?
年龄-犯罪曲线
第三节 青少年为什么进行犯罪?
一、社会情绪系统的激活
二、认知控制系统的激活
三、青少年停止犯罪
第四节 青少年犯罪是否因犯罪而受到不同的对待?
一、少年犯罪人的罪责是否与成年犯罪人相同?
二、法律制度怎样对待青少年犯罪人?
第五节 结论
第七章 社会解组理论的最大挑战:社会解组社区的结构性
特征与犯罪的连接
查莉丝·库布林(Charis E.Kubrin)和詹姆斯·沃(James C.Wo)
第一节 社会解组理论
第二节 社会解组理论的最大挑战
第三节 有前途的理论发展
一、集体效能
二、社会资本
三、社会纽带和邻里网络
第四节 结论
第八章 日常活动、少年犯罪与青少年聚会
乔斯·阿古斯迪纳(Jose R.Agustina)和马库斯·费尔森(Marcus Felson)
第一节 青少年聚会的重要性分析
第二节 青少年聚集场所稳定吗?
第三节 回顾:从历史背景中看日常活动理论的新颖性
第四节 从强调社会学调查到聚焦情境分析的演进
第五节 剖析:完善犯罪分析三角形模式
第六节 展望: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学趋势
第七节 决策者应当优先考虑无监督型环境
第八节 作为少年犯罪通道和转换空间的聚集场所
第九节 提出青少年日常活动的十项原则和八个监督等级标准
第十节 对未来研究的思考
第九章 环境犯罪学
艾登·西德博特姆(Aiden Sidebottom)和理查德·沃特利(Richard Wortley)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环境犯罪学的历史和概念基础
一、犯罪学根源
二、心理学根源
第三节 环境犯罪学的主要观点
一、日常活动观点
二、犯罪模式理论
三、理性选择观点
第四节 理论的实践应用
一、犯罪制图
二、预测型警务
三、问题导向警务
四、情境犯罪预防
五、防控犯罪设计
第五节 批评、争论和未来方向
一、作为犯罪原因的直接环境
二、犯罪人的动机
三、非西方环境中的环境犯罪学
四、整合环境犯罪学与犯罪学
第十章 犯罪和少年犯罪的控制理论
切斯特·布里特(Chester L.Britt)和迈克尔·罗克(Michael Rocque)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什么是犯罪的控制理论?
第三节 理论基础:控制理论的假设
第四节 控制的来源
一、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二、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
第五节 解释的层次:宏观层次、微观层次和多层次的控制理论
一、宏观层次控制理论
二、微观层次控制理论
三、多层次控制理论
第六节 考虑时间因素:生命过程理论和发展理论
第七节 控制理论的挑战和机会
第八节 结论
第十一章 紧张、经济地位与犯罪
罗伯特·阿格纽(Robert Agnew)
第一节 经济地位与犯罪
第二节 经典紧张理论概述
第三节 一般紧张理论概述
第四节 经济地位对紧张的影响
一、目标阻塞与相对剥夺
二、对经济问题的体验
三、不能通过合法手段获得必需品
四、不能通过合法手段满足成瘾,包括毒瘾、赌瘾和购物瘾
五、经济地位对其他紧张的影响
六、更经常影响较富的人的紧张
七、经济地位与犯罪应对
第五节 结论
第十二章 社会学习理论
罗纳德·艾克斯(Ronald L.Akers)和卫斯理·詹宁斯(Wesley G.Jennings)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理论起源
第三节 核心理论要素
第四节 超级分析视角的经验性支持
第五节 跨文化检验
第六节 社会结构型社会学习:一种跨层次理论模型
第七节 结论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十三章 文化过程、社会秩序与犯罪学
马克·伯格(Mark T.Berg)、埃里克·塞维尔(Eric A.Sevell)和埃里克·斯图尔特(Eric A.Stewart)
第一节 引言
一、古典理论家与文化
二、文化解释的兴衰
三、本章的任务
第二节 文化与越轨行为:早期观点
一、文化变迁与社会秩序:早期的芝加哥学派
二、肖和麦凯与文化理论
三、社会制度与失范
四、批评与争论
五、对文化效应的系统解释
第三节 文化过程与越轨行为:近期发展
一、文化过程的理论复兴
二、文化过程的经验性评估
三、当前研究现状和替代性观点
第四节 结论
一、早期观点
二、文化解释在理论中的消失与重现
第十四章 贴标签理论:过去、现在与未来
露丝·特里普利特(Ruth Triplett)和林赛·厄普顿(Lindsey Upton)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贴标签的出现
第三节 兴趣尚存
一、林克(1983、1987、1989):精神疾病的修正型贴标签理论
二、布雷思韦特(1989):《犯罪、羞耻与重整》
三、谢尔曼(1993):对抗理论
四、海默和松枝(1994):不同社会控制
五、桑普森和劳布(1997):不利条件累积型生命过程理论
第四节 现在与未来展望
一、伯恩伯格和同事们(2003,2006):检验标签效应的中介因素
二、施特芬迈尔和厄尔默(2005):《一个垂死的小偷的供述》
三、赫希菲尔德(2008):少年犯罪标签的重要性下降
四、文化犯罪学:文化事业与有争议的意义
第五节 结论
第十五章 女权主义理论
乔安妮·贝尔纳普(Joanne Belknap)
第一节 概述:女权主义犯罪理论的识别、应用和进展
第二节 女权主义理论的第一项贡献:认识压迫的交集
第三节 女权主义理论的第二项贡献:女权主义道路理论
第四节 女权主义理论的第三项贡献:男性气质的作用
第五节 结论
第十六章 批判犯罪学
马丁·施瓦茨(Martin D.Schwartz)和亨利·布朗斯坦(Henry H.Brownstein)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理论的角色
第三节 主流犯罪学理论和批判犯罪学理论
第四节 批判犯罪学
一、女权主义犯罪学
二、左派现实主义理论
三、罪犯犯罪学
四、文化犯罪学
五、有权势者的犯罪
六、后现代犯罪学
七、调和犯罪学
八、其他批判犯罪学
第十七章 整合犯罪学理论
马文·克罗恩(Marvin Krohn)和杰弗利·沃德(Jeffrey T.Ward)
第一节 整合犯罪学理论
第二节 理论整合的类型
第三节 理论整合的争论
一、科学的发展
二、冲突的假设
三、整合理论的复杂性
第四节 犯罪行为整合理论的实例
第五节 理论整合的未来
一、社会遗传观点和其他特质类特征
二、发展和生命过程观点
三、作为发展环境的邻里
四、研究设计和分析工具
第十八章 犯罪的发展与生命过程理论
塔拉·雷纳·麦吉(Tara Renae McGee)和戴维·法林顿(David P.Farrington)
第一节 发展与生命过程的起源
第二节 相互矛盾的观点
一、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个人选择
三、犯罪的相关因素
第三节 主要的发展与生命过程理论
一、反社会行为的发展进程——杰拉德·帕特森
二、发展道路——罗尔夫·洛伯
三、社会发展模式——戴维·霍金斯和理查德·卡塔拉诺
四、非正式社会控制型随年龄变化理论——罗伯特·桑普
森和约翰·劳布
五、相互作用理论——特伦斯·索恩伯里和马文·克罗恩
六、情境行动理论——珀-奥洛夫·威克斯特龙
七、长期持续型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期型反社会行为
——特里尔·莫菲特
八、整合型多层次控制理论——马克·勒布朗
九、整合认知反社会潜能理论——戴维·法林顿
第四节 发展与生命过程犯罪学研究的未来方向
第五节 总结
第十九章 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生物社会基础
陈瑞云(Frances R.Chen)、高瑜(Yu Gao)、安德烈阿·格伦(Andrea L.Glenn)、莎伦·尼弗(Sharon Niv)、吉尔·波特诺伊(Jill Portnoy)、罗伯特·舒格(Robert Schug)、杨雅玲(Yaling Yang)和艾德里安·雷恩(Adrian Raine)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遗传学
一、主要研究结果
二、生物社会相互作用
第三节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一、主要研究结果
二、生物社会相互作用
第四节 神经心理学
一、主要研究结果
二、生物社会相互作用
第五节 心理生理学-自主神经系统
一、主要研究结果
二、生物社会相互作用
第六节 激素
一、主要研究结果
二、生物社会相互作用
第七节 结论
第二十章 从理论到政策再回到理论
斯科特·德克尔(Scott H.Decker)
第一节 从理论到政策
第二节 理论的具体应用
帮伙理论、帮伙研究与帮伙实践
第三节 关于犯罪学中政策与理论的未来的结论
第二十一章 犯罪学家如何解读对犯罪的统计解释?
——对已发表研究中定量建模的述评
戴维·韦斯伯德(David Weisburd)、布里安娜·凯夫(Breanne Cave)和亚力克斯·R.皮盖惹(Alex R.Piquero)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可解释变异及其对评估多变量建模的重要性
一、可解释变异和正确的模型设定
二、作为解释程度及遗漏变量偏差的指标的R2的局限性
第三节 研究
确定和编码论文的方法
第四节 结果:犯罪学家如何使用R2?
第五节 讨论和结论
第二十二章 情境理论:互动与行动机制在犯罪解释中的重要性
珀-奥洛夫·威克斯特龙(Per-Olof H.Wikstrm)和凯勒·特雷波(Kyle Treiber)
第一节 模糊的情境概念:将直接环境与情境混为一谈
第二节 日常活动理论:错失了机会吗?
一、互动模式
二、忽视个别差异
第三节 理性选择理论:是一种很好的理论吗?
一、科尼什和克拉克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应用
二、主要假设
三、适当的行动机制
四、情境模式
五、机会理论:日常活动与理性选择理论的结合
第四节 情境行动理论: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吗?
一、情境与情境机制的概念
二、情境模式:个人倾向-接触环境-特定行动假设
三、犯罪原因中行动过程的关键成分与步骤
四、比较情境行动理论与机会理论(日常活动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
五、可检验性
第五节 结论
第二十三章 宏观层次理论:犯罪学研究的关键组成部分
埃里克·鲍默(Eric P.Baumer)和阿什丽·阿尔尼奥(Ashley N.Arnio)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共同之处和不同特点
第三节 整理和评价宏观层次犯罪理论
一、总的考虑
二、宏观层次理论的相对因果关系重点
三、宏观层次理论的理论适当性和经验适当性
第四节 结论性思考
第二十四章 关于犯罪学理论的国际化研究告诉了我们什么
奥莱纳·安东纳斯奥(Olena Antonaccio)和叶卡捷琳娜·包切科瓦(Ekaterina V.Botchkovar)
第一节 紧张理论
一般紧张理论
第二节 控制理论
一、社会控制理论
二、犯罪的一般理论
第三节 社会学习理论
第四节 其他理论
第五节 结论:跨国研究和犯罪学理论进展
第二十五章 定性犯罪学对理论的贡献
安迪·霍克斯特勒(Andy Hochstetler)和海斯·科佩斯(Heith Copes)
第一节 什么是定性犯罪学?
第二节 定性犯罪学的遗产
第三节 定性方法的发展
一、方法论的发展
二、混合方法与三角互证
第四节 理论的发展与趋势
一、从事实到语言
二、关注文化和性别
第五节 定性犯罪学的主要研究结果
一、街头生活与身份
二、选择与犯罪人的思考
三、通过谈话理解行动
四、作为文化的心态
第六节 结论
索引
译后记
作者简介
亚历克斯·R.皮盖惹(Alex R.Piquero)是得克萨斯州大学达拉斯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的阿什贝尔·史密斯犯罪学讲座教授(Ashbel Smith Professor of Criminology),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伦理、法律、司法与治理基中心兼职教授(adjunct professor at the Key Centre for Ethics,Law,Justice,and Governance,Griffith University Australia),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乔治·沃伦·布朗社会工作学院暴力与损伤预防中心(Center for Violence and Injury Prevention,George Warren Brown School of Social Work,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的成员。他已经获得了几项研究、教学和担任导师方面的奖项,是美国犯罪学协会的会士和刑事司法科学研究院的院士。2014年,他获得了得克萨斯州大学系统校务委员会的杰出教学奖(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Regents’Outstanding Teaching Award)。
译者简介
吴宗宪,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二级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犯罪与矫正研究所所长、社区矫正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美刑事司法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等职。曾任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教研室讲师、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监狱学研究室主任和研究员。曾在英国诺丁汉大学法学院、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等机构访学,并到加、澳、挪、韩、日等国考察和参会。主要从事犯罪学、监狱学、社区矫正和法律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和译著多部。
亚历克斯·R.皮盖惹(Alex R.Piquero)是得克萨斯州大学达拉斯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的阿什贝尔·史密斯犯罪学讲座教授(Ashbel Smith Professor of Criminology),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伦理、法律、司法与治理基中心兼职教授(adjunct professor at the Key Centre for Ethics,Law,Justice,and Governance,Griffith University Australia),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乔治·沃伦·布朗社会工作学院暴力与损伤预防中心(Center for Violence and Injury Prevention,George Warren Brown School of Social Work,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的成员。他已经获得了几项研究、教学和担任导师方面的奖项,是美国犯罪学协会的会士和刑事司法科学研究院的院士。2014年,他获得了得克萨斯州大学系统校务委员会的杰出教学奖(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Regents’Outstanding Teaching Award)。
译者简介
吴宗宪,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二级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犯罪与矫正研究所所长、社区矫正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美刑事司法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等职。曾任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教研室讲师、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监狱学研究室主任和研究员。曾在英国诺丁汉大学法学院、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等机构访学,并到加、澳、挪、韩、日等国考察和参会。主要从事犯罪学、监狱学、社区矫正和法律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和译著多部。
《犯罪学与刑事司法手册》丛书涵盖了当前国际上犯罪学与刑事司法领域内的各类热门议题,包括犯罪学理论、法社会学、帮伙犯罪、青少年越轨行为与青少年司法、毒品与社会、犯罪测量等。丛书之一《犯罪学理论手册》系统的阐述了全新的犯罪学理论,并对各种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对犯罪学科发展和犯罪预防和改造意义重大,有益于我国法治建设。
比价列表
1人想要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