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滇越国际旅游合作研究
前言
1绪论
1.1研究背景3
1.1.1经济全球化3
1.1.2区域经济一体化4
1.1.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5
1.1.4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6
1.1.5两廊一圈8
1.1.6“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和“桥头堡”战略8
1.1.7“一带一路”9
查看完整
1绪论
1.1研究背景3
1.1.1经济全球化3
1.1.2区域经济一体化4
1.1.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5
1.1.4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6
1.1.5两廊一圈8
1.1.6“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和“桥头堡”战略8
1.1.7“一带一路”9
查看完整
成竹,博士。云南大学副教授,主要讲授组织行为学、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文化等课程。云南省科技厅科技人才专家库专家,云南国际博览事务局会展评估专家、南博会评估专家,昆明沁丰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新加坡开锐咨询昆明办事处负责人。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MIT Sloan)、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做访问学者。重点从事国际旅游合作和国家公园方向的研究,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云南省林业厅委托项目、云南省商务厅委托项目和云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5项,参与国家旅游局委托项目和云南省西山区政府委托项目共2项,承担企业管理培训数十场。获2016年度云南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发表管理学案例及旅游研究领域相关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
吕宛青,博士。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区域经济民族经济专业委员会副…
查看完整
吕宛青,博士。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区域经济民族经济专业委员会副…
查看完整
前言
1绪论
1.1研究背景3
1.1.1经济全球化3
1.1.2区域经济一体化4
1.1.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5
1.1.4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6
1.1.5两廊一圈8
1.1.6“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和“桥头堡”战略8
1.1.7“一带一路”9
1.2研究目的、价值和问题10
1.2.1研究目的10
1.2.2研究价值11
1.2.3研究问题12
1.3创新点13
1.3.1对共生理论在旅游学领域应用研究的拓展13
1.3.2对中越国际旅游合作研究的拓展13
1.4研究思路和方法14
1.4.1研究思路14
1.4.2研究方法15
1.5研究结构17
2共生理论及相关研究综述
2.1共生理论21
2.1.1共生的概念及发展21
2.1.2共生的要素23
2.1.3共生的条件27
2.1.4共生的基本原理29
2.1.5共生理论的分析方法32
2.2共生与旅游研究35
2.2.1旅游共生概念的提出35
2.2.2共生与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36
2.2.3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问题38
2.2.4共生与旅游资源整合问题38
2.2.5共生与特种旅游开发问题39
2.2.6旅游业与其相关产业共生问题40
2.2.7共生与区域旅游合作问题41
2.2.8共生与旅游的其他问题41
2.2.9旅游共生的量化分析42
2.2.10旅游共生的研究区域43
2.2.11旅游共生研究的不足44
2.3中越国际旅游区域合作研究45
2.3.1中越旅游合作中的重大事件45
2.3.2中越旅游产品开发研究48
2.3.3中越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48
2.3.4中越出入境旅游市场研究49
2.3.5中越旅游合作的SWOT研究50
2.3.6其他问题研究50
2.3.7中越国际旅游合作理论分析和研究的不足51
2.4本章小结52
3滇越国际旅游合作共生要素分析
3.1共生单元57
3.1.1旅游活动主体共生单元57
3.1.2旅游活动客体共生单元59
3.1.3旅游活动介体共生单元59
3.1.4旅游活动载体共生单元59
3.2共生模式60
3.2.1问卷的发放与回收60
3.2.2旅游活动主体共生模式61
3.2.3旅游活动客体共生模式67
3.2.4旅游活动介体共生模式70
3.2.5旅游活动载体共生模式72
3.3共生环境74
3.3.1地理环境75
3.3.2政治环境76
3.3.3人口环境77
3.3.4经济环境79
3.3.5社会环境80
3.3.6技术环境81
3.4共生条件82
3.4.1一般条件83
3.4.2均衡条件84
3.4.3稳定条件85
3.5本章小结86
4滇越国际旅游合作共生机制研究
4.1资源整合机制89
4.1.1选择原则90
4.1.2持续动力91
4.1.3新价值92
4.1.4整合机制94
4.2品牌共建机制107
4.2.1旅游品牌吸引力调查108
4.2.2优势品牌强化机制112
4.2.3特有品牌提升机制116
4.2.4小众品牌维护机制118
4.3利益均衡机制121
4.3.1利益补偿121
4.3.2利益协调123
4.3.3利益共赢124
4.4决策共商机制126
4.4.1决策主体127
4.4.2决策通道128
4.4.3决策模式130
4.5一体化发展机制133
4.5.1共担责任134
4.5.2共同管理135
4.5.3共谋发展137
4.6本章小结137
5滇越国际旅游合作实证研究
5.1国际旅游市场的转型与发展141
5.2滇越自助旅游合作背景143
5.2.1地域环境的相似性143
5.2.2国际旅游发展的快速性143
5.2.3口岸互通的便捷性146
5.3滇越自助旅游目的地现状146
5.3.1旅游者自主选择交通工具的便捷程度147
5.3.2旅游目的地活动内容的丰富性148
5.3.3旅游目的地可供选择的住宿和餐饮设施的多样性150
5.3.4自助旅游目的地要素综合对比152
5.4滇越自助旅游合作的优势与劣势153
5.4.1合作的潜在旅游市场巨大153
5.4.2越南的比较优势和劣势153
5.4.3中国云南的比较优势和劣势154
5.4.4取长补短,合作共赢154
5.5选点研究:越南沙巴VS中国元阳154
5.5.1红河哈尼梯田概况155
5.5.2越南沙巴自助旅游发展模式分析155
5.5.3沙巴与元阳旅游发展对比分析159
5.5.4沙巴模式对元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开发建设的启示162
5.6本章小结165
6研究总结与展望
6.1主要发现169
6.1.1旅游活动子系统各共生单元质参量具有兼容性169
6.1.2共生环境对共生关系的影响有明显的双向性170
6.1.3区域旅游市场的高速增长趋势171
6.2理论贡献172
6.2.1构建滇越国际区域旅游共生系统172
6.2.2明确旅游共生单元及其参量指标172
6.2.3阐述滇越国际区域二级共生系统的现有共生模式173
6.2.4创建滇越国际区域旅游共生机制173
6.3实践意义173
6.4不足之处174
6.5研究展望174
附录调查问卷177
参考文献187
^ 收 起
1绪论
1.1研究背景3
1.1.1经济全球化3
1.1.2区域经济一体化4
1.1.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5
1.1.4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6
1.1.5两廊一圈8
1.1.6“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和“桥头堡”战略8
1.1.7“一带一路”9
1.2研究目的、价值和问题10
1.2.1研究目的10
1.2.2研究价值11
1.2.3研究问题12
1.3创新点13
1.3.1对共生理论在旅游学领域应用研究的拓展13
1.3.2对中越国际旅游合作研究的拓展13
1.4研究思路和方法14
1.4.1研究思路14
1.4.2研究方法15
1.5研究结构17
2共生理论及相关研究综述
2.1共生理论21
2.1.1共生的概念及发展21
2.1.2共生的要素23
2.1.3共生的条件27
2.1.4共生的基本原理29
2.1.5共生理论的分析方法32
2.2共生与旅游研究35
2.2.1旅游共生概念的提出35
2.2.2共生与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36
2.2.3利益相关者共生机制问题38
2.2.4共生与旅游资源整合问题38
2.2.5共生与特种旅游开发问题39
2.2.6旅游业与其相关产业共生问题40
2.2.7共生与区域旅游合作问题41
2.2.8共生与旅游的其他问题41
2.2.9旅游共生的量化分析42
2.2.10旅游共生的研究区域43
2.2.11旅游共生研究的不足44
2.3中越国际旅游区域合作研究45
2.3.1中越旅游合作中的重大事件45
2.3.2中越旅游产品开发研究48
2.3.3中越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48
2.3.4中越出入境旅游市场研究49
2.3.5中越旅游合作的SWOT研究50
2.3.6其他问题研究50
2.3.7中越国际旅游合作理论分析和研究的不足51
2.4本章小结52
3滇越国际旅游合作共生要素分析
3.1共生单元57
3.1.1旅游活动主体共生单元57
3.1.2旅游活动客体共生单元59
3.1.3旅游活动介体共生单元59
3.1.4旅游活动载体共生单元59
3.2共生模式60
3.2.1问卷的发放与回收60
3.2.2旅游活动主体共生模式61
3.2.3旅游活动客体共生模式67
3.2.4旅游活动介体共生模式70
3.2.5旅游活动载体共生模式72
3.3共生环境74
3.3.1地理环境75
3.3.2政治环境76
3.3.3人口环境77
3.3.4经济环境79
3.3.5社会环境80
3.3.6技术环境81
3.4共生条件82
3.4.1一般条件83
3.4.2均衡条件84
3.4.3稳定条件85
3.5本章小结86
4滇越国际旅游合作共生机制研究
4.1资源整合机制89
4.1.1选择原则90
4.1.2持续动力91
4.1.3新价值92
4.1.4整合机制94
4.2品牌共建机制107
4.2.1旅游品牌吸引力调查108
4.2.2优势品牌强化机制112
4.2.3特有品牌提升机制116
4.2.4小众品牌维护机制118
4.3利益均衡机制121
4.3.1利益补偿121
4.3.2利益协调123
4.3.3利益共赢124
4.4决策共商机制126
4.4.1决策主体127
4.4.2决策通道128
4.4.3决策模式130
4.5一体化发展机制133
4.5.1共担责任134
4.5.2共同管理135
4.5.3共谋发展137
4.6本章小结137
5滇越国际旅游合作实证研究
5.1国际旅游市场的转型与发展141
5.2滇越自助旅游合作背景143
5.2.1地域环境的相似性143
5.2.2国际旅游发展的快速性143
5.2.3口岸互通的便捷性146
5.3滇越自助旅游目的地现状146
5.3.1旅游者自主选择交通工具的便捷程度147
5.3.2旅游目的地活动内容的丰富性148
5.3.3旅游目的地可供选择的住宿和餐饮设施的多样性150
5.3.4自助旅游目的地要素综合对比152
5.4滇越自助旅游合作的优势与劣势153
5.4.1合作的潜在旅游市场巨大153
5.4.2越南的比较优势和劣势153
5.4.3中国云南的比较优势和劣势154
5.4.4取长补短,合作共赢154
5.5选点研究:越南沙巴VS中国元阳154
5.5.1红河哈尼梯田概况155
5.5.2越南沙巴自助旅游发展模式分析155
5.5.3沙巴与元阳旅游发展对比分析159
5.5.4沙巴模式对元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开发建设的启示162
5.6本章小结165
6研究总结与展望
6.1主要发现169
6.1.1旅游活动子系统各共生单元质参量具有兼容性169
6.1.2共生环境对共生关系的影响有明显的双向性170
6.1.3区域旅游市场的高速增长趋势171
6.2理论贡献172
6.2.1构建滇越国际区域旅游共生系统172
6.2.2明确旅游共生单元及其参量指标172
6.2.3阐述滇越国际区域二级共生系统的现有共生模式173
6.2.4创建滇越国际区域旅游共生机制173
6.3实践意义173
6.4不足之处174
6.5研究展望174
附录调查问卷177
参考文献187
^ 收 起
成竹,博士。云南大学副教授,主要讲授组织行为学、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文化等课程。云南省科技厅科技人才专家库专家,云南国际博览事务局会展评估专家、南博会评估专家,昆明沁丰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新加坡开锐咨询昆明办事处负责人。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MIT Sloan)、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做访问学者。重点从事国际旅游合作和国家公园方向的研究,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云南省林业厅委托项目、云南省商务厅委托项目和云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5项,参与国家旅游局委托项目和云南省西山区政府委托项目共2项,承担企业管理培训数十场。获2016年度云南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发表管理学案例及旅游研究领域相关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
吕宛青,博士。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区域经济民族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教学科研带头人、云南省省级教学名师、云南省高层次特殊人才计划入选者,云南省旅游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继续教育协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先后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招标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得过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教学团队奖、全国宝钢教育奖等奖励。
^ 收 起
吕宛青,博士。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区域经济民族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教学科研带头人、云南省省级教学名师、云南省高层次特殊人才计划入选者,云南省旅游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继续教育协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先后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招标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得过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教学团队奖、全国宝钢教育奖等奖励。
^ 收 起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